杜運威
摘 ? 要: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國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首先,必須將品德教育作為國學教育的核心目標;第二,整合國學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國學德育教育第二課堂,充分利用地域傳統文化體驗資源,實現國學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第三,搭建國學教育交流的新平臺,從研究內容到活動形式,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養;第四,改革當下國學教育的評價機制,形成知識修養與品德修養相輔相成的多維評價體系。以上系列舉措,能夠全面拓展地方高師中文專業國學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課程思政 ? 國學教育 ? 實施路徑
國學教育是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從“課程思政”角度重新思考國學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不僅能更充分地發揮國學的作用,而且能從教師到學生、從課程到平臺、從內容到形式等多方面,使寬泛宏大的國學教育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為全國高等學校的國學教育提供借鑒,尤其對地方高師中文專業學生的國學德育具有指導性意義。
一、課程思政與國學教育的整體趨勢
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的總要求。2019年3月18日,他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特別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再次要求“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配合問題”[2],形成協同效應。這標志著專業課程參與思政教育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的大勢所趨。自此,全國各高校掀起一場關于“課程思政”的大討論及探究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協同的教改熱潮。如2019年8月《光明日報》刊載黨志峰《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3],就是醫學領域的嘗試。
近年來,國學的復興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但也存在不少難以突破的瓶頸。如國學教育內容不夠系統,國學教育平臺不夠規范,國學師資隊伍良莠不齊,國學教育評價機制缺失等。2019年3月,教育部嚴厲查處社會上以國學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新時代,我們仍然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如何繼承、怎樣發揚是必須思考的大問題。習近平提出的“課程思政”構想為當下國學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課程思政”方面,國學教育課程有很多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先天優勢,能夠更好地幫助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偉大目標。這標志著國學教育開始擺脫過去片面的知識性傳授,并上升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成為提升人格修養、打造人生價值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國學教育面臨的具體問題及解決措施
目前大多數高校國學教育雖然呈現較火熱的關注狀態,但問題非常突出。首先,國學教育定位不明。國學教育中過度強調知識性、文化性、傳統性,忽視核心價值觀的解析與引導,導致立德樹人的目標定位不明確。其次,國學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評價主要以國學知識的掌握和國學素養的提升為標準,國學的核心素養,即國學德育幾乎未被納入評價體系。第三,國學相關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不明顯。以往課程目標過于陳舊,沒有明確“課程思政”的要求和標準,導致無法落實新時代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舉措。第四,國學德育資源缺乏梳理整合。校內外國學資源中的德育素材豐富多彩,但因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形成體系,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五,國學德育教育第二課堂開發不充分。大學中的國學德育教育,目前主要是較為零散地穿插在相關知識點講授中,形式單一。第二課堂及國學德育平臺的建設甚為薄弱,且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基于以上系列問題,結合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優勢,并充分利用淮安市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理念,修訂國學教育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
第一,重新設置教學目標。打破“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教學間的隔閡,明確國學相關課程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的主要教學目標,并在課程要求、畢業要求、人才方案中具體細化。以“古代文學作品選”為例,在講授《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時,除了分析敘事結構、人物形象、語言藝術等成就外,尤其要注重主人公道德品質的評判褒貶,讓學生適當跳出文學鑒賞思維,從思政角度形成立體感知。
第二,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明確通過國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理念,融入國學教育課程中,實現樹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化史一類課程,需要增加屈原、杜甫、辛棄疾、陸游等作品體量,突出其詩詞作中愛國情、報國行的具體闡釋。
(二)梳理整合國學德育資源,實現國學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
將校內豐富的國學課程資源與校外多元的地域傳統文化資源有機集合,以“課程思政”為基本理念,使國學教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第一,整合國學教育課程類資源。在現有的“國學經典選讀”課程之外,增設“詩經精讀”“楚辭精讀”“論語精讀”“老子精讀”“紅樓夢精讀”“史記精讀”“舊體詩詞習作”“歲時文學與民間習俗”等多門課程,涵蓋文學、史學、哲學各個學科領域,充分挖掘國學資源中的德育素材,全面建設以國學經典為中心的國學德育課程群。
第二,開發國學德育教育第二課堂。國學德育教育離不開課堂,同時又要走出課堂,充分開發和使用第二課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國學德育資源網站,開設相關網絡課程;建立國學德育教育平臺,加強交流互動;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開展國學德育教育進社區、國學德育教育進中小學等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第三,充分利用地域傳統文化體驗資源。以中華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為中心,依托淮揚菜博物館、淮揚菜研究基地,領略中國古代包羅萬象的飲食文化;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為中心,依托淮安運河博物館、里運河文化風光帶、淮陰師范學院運河研究中心,領略中國大運河的文化精神;以淮安歷史人物為中心,依托淮安市博物館、吳承恩故居、劉鶚故居、漂母墓、韓侯故里、枚乘故居等資源,帶領學生體驗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文化自信,陶冶情操,樹立積極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搭建國學教育交流的新平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養。
首先,以“風雅弦歌國學季”為平臺,組織多元化國學活動。淮陰師范學院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海峽兩岸國學教育論壇”。以最近一次為例,來自臺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揚州大學、南通大學等高校的二十余名學者出席。圍繞“國學經典研究與解讀”“傳統國學與審美教育”“當代國學教育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傳承與創新”四大主題展開討論。論壇為國學教育的具體落實給出了很多寶貴意見。此外,還有“風雅頌我愛記詩詞大賽”“翰墨春秋漢字聽寫大賽”,以及各類國學專業講座等。
其次,以“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為引領,深化國學基礎理論研究,洞悉學術界國學研究態勢,奠定國學教育與傳播的堅實基礎。本中心依托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優質資源和良好的學術傳統,形成了3個特色鮮明、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方向:(1)國學文獻的整理研究。國學文獻按照傳統分類法,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分。目前為止,除少數經典文獻外,多數次生文獻都亟待整理研究,它們亦是國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將繼續對一些文史名家的文集進行校勘、標點、注釋、辨偽、輯佚等工作,同時開展一批次生國學文獻的版本、目錄、典藏研究。(2)多維視野下的國學經典闡釋研究。以十三經為代表的經典文獻是國學的核心內容,歷來是闡釋的重點所在。我們在全面閱讀、接受前人經典詮釋的基礎上,運用當代文藝學、社會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領域的視角,重新觀照國學經典。在與古人、古代詮釋者對話的前提下,融入時代精神,建構并闡釋國學經典的當代性與實用價值。(3)新時期國學傳播機制與路徑研究。研究國學不能鉆進故紙堆,要將弘揚國學精華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積極探索國學研究增強國民文化自信的新路徑新方式。加強與港臺地區的國學交流工作,廣泛了解海內外的國學傳播狀況,拓寬國學研究新視野;深入機關、企業、學校、部隊、社區,全面調研基層國學普及狀況,尋找最完善的傳播機制及可操作的傳播路徑,促其為發展社會經濟和提高國民素質煥發新活力,努力實現國學研究當下的理論價值和教育功能。
第三,以學生社團為組織單元,舉辦各類國學相關的主題活動。成立“起兮”文學社、“漣漪詩社”“采菊詩社”“百詩國學社”等社團,編輯刊物《起兮》《漣漪》等。“采菊詩社”自成立以來,曾赴臺灣、北京進行海峽兩岸大學生古典詩詞吟誦交流,均載譽而歸;曾獲江蘇省文化類社團優秀活動獎;在教育部語用司主辦的北京“中華誦·2011年兩岸大學生吟誦節”上獲特等獎,詩社成員陳晟同學的原創詩詞獲“中華誦·2011年兩岸大學生吟誦節原創詩詞大賽”一等獎。“百詩國學社”成立詩詞創作研習班,定期舉辦“運河杯詩詞大賽”、詩詞唱和雅集,穿插古代禮儀制度的娛樂學習,如拜師禮、揖禮、拱手禮等,以及其他茶藝、古樂、書法等主題活動。
第四,以“十百千工程”為抓手,要求學生登臺講演10次以上,寫作讀書筆記100篇以上,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集1000篇(部)以上,并過關性檢測背誦百篇古典文學作品。為此,文學院特編寫了《閱讀經典,放飛夢想》《文學院學生必讀書目》《優秀詩文經典名篇必背》等引導閱讀與背誦。同時,用趣味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加學生的國學知識儲備量,在背誦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基于課程思政,建立新的國學教育評價機制。
第一,綜合測評中強調并深化德育細則。《淮陰師范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中明確“德育”占20%。《文學院綜合素質測評細則》中更進一步細化“德育”的具體指向。
第二,學分評價體現國學德育指向。增加德育在國學課程學分中所占的比重。設計國學德育實踐學分:以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鼓勵舊體詩詞創作;組織相關主題的國學論壇;定期舉行相關主題的研討會,等等。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投身到國學德育的實踐中。
第三,國學相關課程評價強調“課程思政”落實情況。課程考核中注重知識性、文化性教育的同時,增加旨在衡量人格修養、傳統美德、文化自信等人生價值觀方面的討論與報告。平時成績由20%提高到40%。
第四,導師評價中明確“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細化國學專業課程中有關立德樹人的具體細節,并作為評獎評優的基本標準。
三、以上舉措的實踐意義
(一)教育思路的創新:“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國學教育新構想。
多年來,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國學教育的發展,并積極探究適應新時代國學教育的新路徑、新模式。以上路徑探究著重針對地方高師中文專業國學教育過度重視知識講授而忽略立德樹人層面的品德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協同效應不明顯等現實問題,結合新時代的新要求和自身的專業特色及資源優勢,探索構建以“課程思政”為核心指導思想的新的國學教育體系,明確以德育為核心的教學培養目標,整合國學教育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國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
(二)實施路徑的創新:校內外資源整合基礎上的全員全程育人措施。
理論知識層面,充分整合校內外國學教育的課程資源,通過“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深化理論研究,并積極引入國內外知名專家的前沿成果,打造“風雅弦歌國學季”等特色活動,讓學生接觸最前沿的國學資源。體驗活動層面,立足淮安市文化資源,整合淮揚菜美食文化、運河文化遺產、地域名人故居及紀念館等資源,通過校地共建,打造兼顧知識、體驗、活動多元層次的教育資源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百詩國學社、翰墨春秋漢字書寫大賽、風雅頌詩詞、我愛記詩詞等品牌活動,構筑全方位的活動展示平臺,最終形成基礎理論扎實、課程資源集中、體驗活動豐富的國學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國學知識水平和品德修養。
(三)評價機制的創新:人格素養與知識能力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以上舉措將完善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國學教育課程的考核機制。在傳統考核內容——國學基礎知識和國學修養的基礎上,將品德教育相關內容納入考核之中,并適當加大比重,明確傳統文化精神在課程目標達成度中的比值。重視品德修養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呈現,細化大學生綜合測評中德育測評的評價標準。以創新創業實踐課題為抓手,增加國學德育相關實踐課題的立項比例,真正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0/c_1120090838.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 5421252.htm.
[3]黨志峰.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N].光明日報,2019-8-27(13).
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地方高師中文專業國學教育的課程思政改革與實施路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