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森 胡華麗 全鴻偉 廖容



【摘 要】本文對高職院校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分析,提出高職院校機電專業群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的實踐措施:以職教集團為平臺,理順校企合作機制;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機械研發中心,促進產教融合發展;校政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 機電類專業群 校企合作 訂單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046-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過去技術含量低、利用廉價勞動力和高能耗、重污染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如何在新時代學習、借鑒、消化西方發達國家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模式,創新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機制,以學校為主導,聯合行業企業,吸引優秀企業,共同研究和實踐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利益共享,引起了國家以及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也成為近年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本文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群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的創新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對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內外教育界均認為其是職業教育必走之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必須符合企業生產的需要,符合企業崗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德國“雙元制”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校企合作最突出的一種模式。由于有國家政策扶持和稅收政策支持,德國企業在職業人才培養中處于主動地位,積極參與。這種校企合作、企業高度參與并發揮重要作用的職業教育模式,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實踐能力強、能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型人才。新加坡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實施“雙元制”教學,建設教學工廠,實施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非常成功的一種模式。
廣西地處我國華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高職院校在高端人才引進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難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大型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研究平臺,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是希望高職院校能為其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幫助其加強職工培訓,提升員工的崗位能力和企業運行維護水平;中小型企業無論是在高技能人才供給和職工技能培訓方面,還是在企業產品研發、重大技術攻關、新技術創新應用和產品售后服務等方面,均有迫切需求,高職院校在服務中小型企業發展方面大有可為。
行業發展有需要,企業發展有需求,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在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業建設質量提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服務平臺搭建、一體化教學實訓平臺打造、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何探索和實踐符合各學校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創新和完善管理機制,對各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機電專業群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的實踐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類專業群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龍頭,以工業機器人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為基礎,以水利機電設備運行與管理專業為特色,協同發展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專業,重點對接廣西九張創新名片之一的“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培養智能制造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傳統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和向中高端邁進,推動“廣西制造”向“廣西智造”轉變。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廣西“雙高”專業群建設專業、廣西示范特色專業。在近年的建設中,機電類專業群響應國家號召,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與實踐,積極學習借鑒各示范院校的成功經驗,主動開展創新實踐,在合作機制、合作模式、服務形式、深度融合等方面進行探索,在促進產教進一步融合、校企深入合作共育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職教集團為平臺,理順校企合作機制
加強校企合作,特別是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意義重大。集團化辦學是高職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引入企業集團化經營模式,依托行業企業優勢和優質資源,把職業院校做大、做強、做優,促進行業企業發展及具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探索、新實踐。
2010年8月,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教育集團,五類成員構成包括政行企校研等96家單位,成員構成見圖1。成員單位包括政府部門和機關單位、開發區管委會、行業學會、廣西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和職業院校,涉及水利、電力、機械等行業,通過集團章程進行規范管理,明確了“以集團為平臺,以行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紐帶,加快人才培養,服務廣西地方經濟發展”的宗旨,并成立集團理事會機構和5個專委會,以規范和全面推進集團的建設工作(見圖2)。學校在此基礎上出臺相應的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制度,明確學校橫向科研及技術服務管理辦法,理順校企合作項目經費的使用與分配制度,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
職教集團成立以來,政行企校研等成員單位全面合作,校企互動不斷。對學校而言,一方面更加了解行業企事業單位對高職類人才的定位和需求情況,在企事業單位支持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另一方面主動對接企事業單位,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及教育資源優勢,以項目合作模式,主動為集團內企事業單位開展職工培訓、產品研發、科研合作、技術支持等服務,全面提升專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專業的影響力。對企事業單位而言,一方面主動介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派出專家和技術骨干指導各專業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材,共建課程體系,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在幫助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也得到了技術技能更符合企事業單位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學校高端人才也積極參與中小型企業的科研與產品研發過程,幫助企業克服技術難關,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學校機電類專業群借助職教集團平臺和學校出臺的校企合作機制,將廣西機械工程學會引入校內辦公,進一步加強與廣西機械行業的聯系與合作;充分發揮專業教學團隊在水利水電機電設備設計、安裝、調試、維修、運行與維護方面的技術優勢,一方面每年為行業企業開展“訂單式”職工培訓,結合各水電站近年完成了計算機監控改造后的實際設備,編寫培訓相應電站培訓教材,開展各電站“理論+現場教學”相結合的職工培訓,幫助企業提升職工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承接并完成職教集團內企業26座新建及老舊水電站技術改造的機電設計項目,5座220kV新建變電站綜合調試項目,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期應政府及企業的要求,團隊還承接了廣西KN95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全自動平面口罩生產線的安裝、調試與維修工作,不僅實現了團隊技術水平的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專業影響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機械研發中心,促進產教融合發展
為了搭建師資隊伍培養和專業服務社會能力提升的平臺,在廣西機械工程學會的牽線下,學校和廣西南寧沃源重工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三方深入合作,在校內共建工程機械研發中心(見圖3)。廣西機械工程學會負責聯系廣西工程機械行業,促進研發中心與行業的合作與發展;學校提供研發中心場地及現有的部分加工和試驗檢測設備;沃源重工根據產品研發需要再配套相應軟硬件設備、研發資金并負責研發中心運營管理工作。合作組建的研發中心成為集工程和農業機械產品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內產學研基地,充分發揮行校企多方在資金、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以及生產條件方面的優勢,共同合作研發市場急需的新型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裝備,同時,產品研發過程為提升機電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工程機械研發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學會和企業在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及行業需求信息方面的優勢,先后研發了WYZ225-8型鑿崖鉆機、SW系列微型挖掘機、夾木器等產品并迅速走向市場。在項目合作過程中,研發中心一方面成為教師生產實踐的重要基地,部分骨干教師成為項目產品研發骨干,部分青年教師通過參與項目研發,全面提升機電產品設計、工藝、加工、安裝、調試、排故的綜合能力,同時提升了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認識;另一方面成為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重要的工學結合基地,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典型的工作任務和真實的生產環境,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根據需要隨時到現場開展相應內容教學并參與部分零件的加工、裝配和調試工作,認識并了解企業產品的研發和制造過程,部分零部件的設計和制造成為專業課程設計的典型案例與課程教學的典型工作任務;此外,研發中心每年負責機電類專業學生校內生產實訓以及大學生創新實踐的耗材,企業還每年安排4名以上技術骨干擔任機電類專業的兼職教師,負責部分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任務,收到了良好的校企互動、人才互用、產教融合、共同發展的效果。
(三)校政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一種產學結合的“高層次形式”,校企深度合作,就業導向明確,企業參與程度深,能極大地調動學校、學生、企業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用人單位、學生“三方共贏”,也是近年來各高職院校與各大型企業深入合作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類專業群一直主動對接廣西重點制造類企業,先后與廣西柳州鋼鐵集團、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技能人才”協議,企業在專業第三學年開始即到學校開展宣講及人才招聘工作,通過招聘考核的學生,第三學年即由企業和學校根據各招聘崗位分班開展教學,采用企業編寫的培訓教材,由企業技術骨干和工程師擔任授課任務,根據需要分別在校內和企業崗位上完成相應的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培訓期間也按企業要求進行考核管理,企業發放一定的生活補貼并根據學習培訓表現擇優獎勵。這種訂單式人才培養,學生畢業上崗之前就能滿足崗位的職業素質和能力要求,也融入了企業的文化意識,更能認同并服從企業的管理;企業通過選拔和培養,也招聘到了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縮短了上崗前的培訓時間和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僅體驗并學習到大型企業的先進管理知識和理念,同時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單位,學習到很多跟工作崗位對應的知識和技能,能更快地走上崗位并獨立工作。近三年機電類專業群與廣西兩大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
另外,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作,聯合開發區內的世界500強企業以及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生物醫藥類企業,簽訂校政企合作協議和開發區機電類儲備人才訂單班協議,在專業第三學年開始由開發區人才交流中心、開發區企業到學校招聘遴選人才并由三方共同制定訂單班人才培養計劃;由開發區和企業共同出資設立開發區機電類儲備人才成長基金,為品學兼優的訂單班學生頒發獎學金,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訂單班日常教學及管理由學校負責,開發區和企業進行監督和評價;專業群與企業深入對接,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明確各企業相應崗位的知識及能力要求,熟悉企業機電設備和生產工藝流程,有針對性地在學生上崗前進行培訓。近五年來,通過校政企合作,學校為開發區企業培養了213名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維修、操作、維護的技術骨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也是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可充分調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資源,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的互融互通,實現多方共贏。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類專業群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可供相關院校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忠海,陳偉珍.職教集團多元化辦學途徑探索——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裝備制造技術,2016(12).
[2]張永良,張學琴.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機制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6).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2017C520)
【作者簡介】陳炳森(1972— ),男,廣西平南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