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新課改背景下,提出要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補充與完善。文本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教學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形成,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班級閱讀生態圈,閱讀能力
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人們從文字或符號中獲取有效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助于豐富人類的情感體驗并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知識經濟時代下,信息更迭一日千里,信息的傳播途徑也愈發多元,閱讀理解能力甚至被視為是當今人們必備的一種生存技能。對于初中生而言,初中階段正是其生理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重視學生文本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都極其重要,也正當其時。
一、 新課標提出的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目標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且還給出了要求初中生達到的朗讀標準,這充分地說明其對文本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培養學生的文本朗讀能力,既是在幫助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朗讀習慣,也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好詞好句,并形成良好的閱讀語感。不僅如此,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多了自然能夠熟讀成誦,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語文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能夠獲得進一步提高。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文本解讀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文本理解能力,這是初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教學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文本閱讀教學的難點。具體而言,文本解讀能力主要包括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與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文本的理解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同時也有助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文學素養,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去鑒賞語文文本。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要求學生在閱讀語文文本時,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既要讀得懂文字表面意思,也要能夠讀得懂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思想情感,特別是對于文本中某些情境和意象,學生要有自己的閱讀體驗。
二、 構建班級閱讀生態圈的實踐意義
(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手段
語文素養既包括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也包括學生在閱讀語文文本過程中獲取的審美體驗、價值觀念、思想情感和文化品位,語文素養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概念。構建良好的班級閱讀生態圈,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閱讀氛圍,在這種閱讀環境下,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和閱讀內容反復接觸、反復琢磨、反復探索,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情感體驗。這實際上也是學生不斷地吸收、積累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二)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
首先,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發散性和嚴謹性。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智活動,并且它不再單單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而是教師、學生和閱讀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與交互過程。由于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都是經過編寫組精挑細選的,每一篇文章無論是內部行文邏輯,還是其文學藝術審美價值都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學生閱讀每一篇文章,勢必要考慮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同時,教師也會給學生預留一些探究性的思考題和閱讀指導建議,以便于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通過有步驟、有梯度的思維訓練,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也逐步完善。
(三)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
實際上,閱讀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經濟時代下,閱讀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習過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會涉及更多的閱讀內容,而且這些閱讀材料的種類會更加繁雜。因此,在語文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環節,不應該僅限于文學名著、詩詞歌賦,還需要囊括科學、政治、歷史、自然等內容。除此之外,不僅要通過閱讀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需要通過閱讀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并且要求學生養成“好讀書、讀好書、敢質疑、勤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 現階段構建班級閱讀生態圈的趨勢與方向
(一)基于實踐活動的班級閱讀生態圈的構建
就當前初中學段構建班級閱讀生態圈這一趨勢來看,“讀書實踐活動”成為師生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如“讀書會”“經典誦讀系列講座”“征文大賽”等活動。相對于課堂教學,舉辦讀書類實踐活動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也有助于活化閱讀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閱讀動力,激發學生的潛在多元智能,這符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教學目標。
(二)基于“互聯網+”的班級生態圈的構建
信息時代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行業深受其影響,新興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推廣蔓延正逐漸為其締造出新的業態和命題。基于互聯網技術高度共享、互聯互通的特性,信息資源日益豐富,信息之間的交互渠道日益繁雜,媒介融合的多樣性也致使教育行業自身的生態范圍持續擴大。以閱讀教學為例,根據2016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國內網民采用手機、Pad、PC線上閱讀的比率已經高達64%。相應的網絡閱讀平臺目前已經被一些學校引入,比如“梯航網”等,學校可以據此搭建書香管理平臺,形成供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空間。同時,該平臺還可以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優秀書目,方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閱讀情況,甚至提供一些線上閱讀測試題,全方位促進學生提高閱讀效率。
四、 構建班級閱讀生態圈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一)基于實踐活動的班級閱讀生態圈的構建
為解決現階段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閱讀障礙,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以班級讀書會和讀書活動的開展為主要話題,分別探究了班級讀書會的組織流程和步驟、班級讀書會的有效活動形式、班級讀書會優秀書目推薦以及班級讀書會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
1. 班級讀書會的組織流程和步驟
班級讀書會的組織流程可以按照“熱身、導讀、閱讀、交流、展示”五個步驟逐次進行。首先,熱身活動主要是為了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準備,也可以看作是正式閱讀前的準備工作的集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上的閱讀材料,或者是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安排熱身活動,以此來保障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其次,導讀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梳理閱讀系統。教師最好是按照閱讀主題展開,這樣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徹。閱讀過程教師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最好是能夠每周留下1-2節閱讀課。交流主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先是組內交流,再是組間交流,最后是班級交流,展示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展示情況發現其問題、指出其不足。
2. 班級讀書會的有效活動形式
(1)知識競賽
知識競賽側重于檢測學生對于基本的閱讀知識的理解,偏重于語文工具性、知識性的一面。文學常識是組成學生文學積淀的基本要素,學生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本閱讀知識和文化常識,才能夠獨立克服閱讀障礙,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才能夠穩步提升。
(2)經典誦讀
我國文學藝術寶庫體量龐大、形式多元,幾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先秦諸子百家、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大量的文學瑰寶,這些古典文學經典很適合采取吟誦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
(3)讀寫一體化
閱讀是語文知識的主要輸入方式,寫作則是其主要的輸出方式。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知識的外化,即結合階段閱讀內容,給學生安排相應的寫作任務并加以點評。
3. 班級讀書會優秀書目推薦
在讀書會閱讀材料推薦上,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銜接性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最好是教材中名著導讀的內容,或者與教材所學篇目相關的讀物,第二,整體性好。讀書會的閱讀材料需要形成一個體系,而不是各自離散的。第三,趣味性高。趣味性高的讀物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參與度。
4. 班級讀書會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
班級讀書會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學生自評。在每周的讀書會活動結束后,都要讓學生填寫自評單,包括學到的新知識和存在的問題,第二,學生互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互評。第三,教師點評。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展示環節進行評價。第四,家長點評,家長要及時檢查學生的閱讀任務完成情況,在班級群與老師溝通交流,完成評價單,提出教學建議。
(二)基于“互聯網+”的班級閱讀生態圈的構建
1. 創建手機移動閱讀課堂
依托手機微信、手機QQ的群組聊天功能,教師可以在線上建立手機移動閱讀課堂。這樣一來,就有效地解決了閱讀課堂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問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家長之間可以隨時交流探討閱讀問題。例如,在學習完冰心先生的《荷葉·母親》這篇課文以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冰心先生的《繁星》《春水》中選擇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要求學生和家長合作完成。學生負責朗讀,家長負責拍攝視頻。最后將視頻上傳至班級交流群中。由此可見,創建手機移動閱讀課堂有效地調動教師、學生、家長的三方參與,將班級閱讀生態圈有效地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2. 創建學生個人學習空間
構建班級閱讀生態圈最基本的初衷在于讓學生形成“讀書尚學”之風,這就要求要讓學生將閱讀轉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意識。網絡環境下,無論是手機還是計算機網站,再或者是學校圖書館的個人數字圖書館都支持“個人學習空間”的功能。基于大數據技術開發的圖書信息檢索功能有效地將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庫連接為一個整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偏好和個性需求自主選擇。這種全新的智能檢索方式為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興趣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巨大便利,也為新時期構建多元包容的閱讀生態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克恩.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J].文教資料,2019(20).
[2]曹培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性學習的價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
作者簡介:王惠貞,福建省漳州市,福建漳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