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小學階段所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近些年中受到教學改革的實際影響,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凸顯,與此同時,廣大教師也在逐漸探究教學效果的提升,以核心素養作為導向,把思辨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起來,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式課堂
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思辨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展開聯系性思考,并能夠不斷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將真誠、善良等優秀品質發揮出來。開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教育和引導學生思想發展的重要渠道,通過思辨式授課方法的運用,對提升教學效果意義重大,本文對此展開深入性探討。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的發展現狀
(一)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教學所面臨的一項問題即為所學習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少,這與應試教育的影響有關,把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作為主要目標,而學生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情況如何,以及了解的本身不夠,在小學生階段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學習內容沒有有效的和生活加以聯絡,學生的思想僅僅停在學習階段,而缺少實際的應用,教學與生活斷了聯系,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相對淺顯,甚至對學生生活的改善難以帶來積極影響,這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是極其不利的。
(二)教學具有普遍性而忽視特殊性
小學階段學生開展各個學科的學習,都是處于入門的重要時期,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還處于不斷探索的新時期,學生自身資質不同,對于知識的接受理解程度也存在明顯的不同。而對于教師而言,需要能夠觀察到每一位學生身上的差別性,將因材施教教學方法貫徹其中。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教師明顯沒有意識到學生自身存在的不同,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普遍性,而忽視了學生群體存在著的特殊性,教師還是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對于極個別學生而言,在學習中是不適用的,這樣也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課堂教學氣氛不利于學生的多樣性發展
小學生由于比較頑皮,在課堂中不善于遵守紀律,因此使得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比較重視規范課堂紀律,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多樣性發展。課堂逐漸成為教師一人的課堂,學生只要遵守紀律聽講就行,久而久之使得課堂學習氛圍較為呆板沉悶,學生很容易出現走神的現象,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影響最終的學習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多樣性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將所有心思放在授課內容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教師擔任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由于對于學生的鼓勵性引導較少,也使得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中喪失興趣,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 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式課堂教學舉措
提出核心素養理念后,并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將其融入進去,密切聯系具體生活進行施教,明確教學目標,同時貫穿思辨式課堂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發揮出課前準備教學的優勢
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展開思辨式課堂教學,需要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僅僅跟隨教師的思路,及時展開思考,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快速地轉換思維,將思辨的優勢發揮出來。對此,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在充分明確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合理創新教學方法,并對教學工作一一做好規劃和部署,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同時應當對學生的問題引導展開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在思考中不斷進行探索以及合理性辨析。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還涉及教學資源的配置,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應用圖片以及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思辨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親親你,大自然》這一課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學習中,教師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領略大自然獨有的美感,并且能夠意識到人類生活與自然息息相關,應當肩負起保護自然的重任。為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大自然優美的圖片以及人類對于自然造成破壞的圖片,使得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行為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怎樣的不利影響,教會學生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做破壞自然環境的事情,規范自身的行為,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思考辨析,自身的哪些行為是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哪些行為是保護大自然的,實現對于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對教學方法加以創新
基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展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任務的開展,是以核心素養作為導向的重要前提,實現對于各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并能夠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辨析,共同打造思辨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為此,在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并能夠在此過程中思考自身的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對課堂學習知識做到充分的消化以及吸收。此外,針對學生的角色扮演情況,教師應當對此展開評價,并通過問題的提出以及引導,實現學生的思辨。例如,在進行《認識自己》這一課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學習中,教師可以挑選幾名學生站在講臺上進行不同行為的表現,同時讓其他同學進行思辨,以上學生的行為是否正確。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可以有自卑、自大、沒有禮貌等等,學生根據這些行為的表現形式進行自我反思,在學習生活中自身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不良行為,并能夠在反思中不斷改正進步,對自身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這樣才能夠實現思辨式教學課堂本身存在的意義。
(三)創設良好的思辨式課堂教學氛圍
創設良好的思辨式教學課堂氛圍,是開展學科教學活動的關鍵,為此需要教師能夠關注學生自身成長階段的實際需要,并能夠依照教學內容的設置營造教學氛圍,同時需要關注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進行《告別小馬虎》這一課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學習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將某位學生的作業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其他學生來找一找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彼此監督,幫助學生克服馬虎的壞習慣,并讓學生分享一下日常生活中自身發生的馬虎事件,使得學生都能夠參與進課堂的討論當中來。
(四)進行辯論比賽,提升思辨能力
首先,以教材內容為基點開展辯論。對于教材內容老師需要認真研讀,把辯證思維的相關知識在教材中挖掘出來,設置情境,組織辯論比賽。如此一來,學生能夠進步內化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充分結合起理論與實踐,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比如,在對《我們和誠信在一起》的內容教學中,就以辯論會的方式展開了教學引導,并且以“講誠信能否吃虧”為辯論的主題。在辯論開始前,自由劃分學生的組別,分別根據各自的想法從理論、現象、價值等方面進行論據的搜集。在辯論的時候,引導學生認真思索問題,通過客觀事實來闡述問題,這樣學生思維的縝密性、發散性以及批判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而實現學生思維品質進一步強化的目的。
其次,抓住課堂生成開展辯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注重引導孩子利用情境創設發覺與處理問題,從而把辨別是非、分辨美丑的能力提升。在教學中,對于學生道德判斷中可能存在的盲點進行捕捉,在思辨中引導學生將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提升。比如,在教學“吹響世界的中國風”這個話題中,老師在對中華武術進行講解中,一些學生給出了武術等同于打架的觀點。對于學生的這種認識和說法若是老師沒有及時地進行更正和引導,其他學生的思想和想法也容易被帶歪和扭曲。所以,老師需要立刻將此課堂的生成點抓住,將“武術與打架相同嗎”的觀點和話題拋出去,圍繞此話題引導學生去辯論。師生合作共同進行資料的閱讀,對人物實例共同展開剖析。在此期間,教會學生正確的互動、合作、爭辯以及分享。在爭鳴與碰撞中知曉:中華武術歷史根源久遠,博大精深,力求禮儀、刻苦、超越。知禮是習武之人首先要明確的準則,它是屬于文化范疇,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相對來講,打架斗毆是一種不正當的違法行為,屬于惡人之行為,與文明不相掛鉤。基于此種思辨,顯著地提升了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正確的道德分析與判斷觀念開始漸漸形成,還懂得了如何通過科學的價值觀進行自身行為的指導。
(五)關注課堂評價,將思辨實效性提升
學生的發展離不開老師正確的評價。老師不斷要評價學習結果,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期間,對學生的體驗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其感受給予充分的尊重,在學生思辨的時候,科學地進行評價與引導。評價語言不但要與學生道德方面的表現相聯系,而且還需要科學地評價學生在思維方式、創新能力以及學習習慣方面的種種表現。此外,在思維過程中老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性的反思,對自己在學習中的種種表現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把自己持續的提升與強化。同學間相互評論,在思辨活動中不斷強化自我,實現核心素養下科學學習和發展的目的。
三、 結束語
現階段小學時期的教學活動開展關注學生各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忽視,是教育小學生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重要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受到重視,提升教學效果,以此滿足學生成長階段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洪偉.也談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在核心素養時代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神州,2017(29):124.
[2]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v.34,No.293(7):28-30.
[3]張劍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6):141-142.
[4]沈莉伊.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以浙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7(1):18-20.
[5]柴曉芳.德潤心靈,法護成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8,62(25):67-68.
[6]朱開群.讓核心素養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地生根:從2017年長三角地區法治教育優秀課展評活動說開去[J].中小學德育,2017(9):60-62.
作者簡介:莊培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