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設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同時,關注學生認知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滲透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容。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具備著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不僅要求教師能夠進行語文專業的知識性傳授,同時還要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的學習態度,鍛煉學生的品質等。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能夠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同時,能夠不斷地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對語文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全面的了解與把握。
一、 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
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幫助學生提升文化品質,自己除了要能掌握語文專業性知識以外,還要能夠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這里教育的形式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授式,或者灌輸式教育。而是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使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以及人文化的教育。
教師還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責任和義務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傳統文化。比如,教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字詞句來進行理解,并通過反復的誦讀來感受長城的雄偉與壯麗,以及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感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贊美之情。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感受到作為中華子孫的驕傲與自豪。
教師還需要能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能夠分辨真善美與假丑惡。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人文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對自身有了更為清晰的客觀認識與評價。
二、 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立志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換句話說,教師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課文后,可以正確地掌握、理解每一個字或詞的內涵以及意義,并且能夠結合日常的生活實際進行運用。
在課堂中,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文本,可以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創設出一定的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比如,教師在教學《槐鄉五月》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當中的生字新詞,對于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請教老師等方式進行解決。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置“我是槐鄉代言人”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現在你就是槐鄉的代言人,你要為槐鄉進行代言,你將如何展現出槐鄉所特有的地方呢?可以通過槐鄉的景,槐鄉的人,槐鄉的物等來進行介紹?!边@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能夠對課文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夠抓住槐鄉的特點,槐鄉五月與其他地方不同之處。突出槐鄉的槐花美,槐花飯的香,以及槐鄉孩子熱情等特點。在進行介紹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對課文的表達特點有了更為深層次的了解,同時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讀寫能力均在這樣潛移默化的訓練之中得以提升與發展。
三、 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意識
現代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掌握,能夠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創造意識。面對這樣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方法。能夠將對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培養,以及創造能力的激發融入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去。語文學科具有其獨特之處,它的內涵是相當豐富與廣泛的,與其他學科有著截然不同之處。
學生要想對作者以及文本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就必須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意識。在閱讀相關作品時,要能夠有屬于自己的作品鑒賞能力,可以感受到文字所透露出來的美感。當然,這與教師的正確引導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采取單一枯燥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顯然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厭惡的心理。因此,教師要結合文本的特點,將看似枯燥無味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生活化,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每個學生都擁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他們眼中,世間萬物都是充滿靈性的,都擁有著其獨特之美。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同時還要呵護他們的想象力。比如,教師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花的學校》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假如你現在就是那一朵小花,你希望自己的學校會是什么樣子的?又會如何感謝自己的媽媽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奇百怪的,教師不要急著去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要鼓勵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因為學生的想象出來的事物,是無法用我們成人的眼光去進行評價與衡量的,所以教師不要急著否定他們的答案,可以多問一句“為什么?”或者贊揚學生等方式來呵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意識。此外,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學生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才能夠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并且在生活當中能夠合理地進行應用。
四、 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具有非?;钴S的思維,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加以引導,從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不要僅僅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這樣會讓課堂沒有活力。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更注重的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知識的講授。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與探究,能夠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重點、難點進行合作與討論。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當中與教師形成緊密的互動,從而讓他們的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進而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一篇文章當中前后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也是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于需要學生進行預測的文章,教師更要讓學生能夠根據文章前面的情節,對文章后面的情節進行大膽而合理的預測。
比如:教師在教學統編版《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當學生看到課題時,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問的,或者你覺得這篇課文下面的情節將是怎樣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獵奇心理。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以及前面的情節進行大膽的猜測。“看著插圖中老屋的樣子,我們知道老屋是慈祥的、善良的。面對小貓的請求,它會答應嗎?”學生自然可以進行下面的推測,因為老屋是善良的,所以它一定會答應小貓的請求。隨之,下面的情節也能夠被預測出來:老屋面對老母雞和小蜘蛛的請求也是會答應的。而在下面的情節中,教師可以繼續追問“小蜘蛛捕到食物之后,就會和小貓、老母雞一樣離開這里嗎?”學生對下面故事的結尾進行預測,并與原文進行對照,說一說預測的好處。
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邊讀邊進行思考,在仔細地觀察之后,可以進行大膽的、合理的預測。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準確的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的把控是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并能夠在長期的訓練當中不斷積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細節進行把控。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要能夠讓學生抓住環境的描寫,來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兒的艱苦與心酸。為了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適當地配上音樂,同時進行語言的渲染。讓學生閉著眼睛進行想象,“此時此刻,你就是賣火柴的小女孩,赤著雙腳走在雪地上,每走一步,都是刺骨的疼痛。寒風吹痛著你的雙頰,你凍僵的雙手已經快失去知覺。你的內心是怎樣的?”教師這樣創設情境,很容易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學生此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他們從文字當中所體會出來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換位之后,會對小女孩兒有深入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讓學生從生活實際當中不斷地去抽取情感,同時創設出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對文本所要包含的情感進行深入的解析。每一篇文本所包含的情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是豐富的。教師要能夠不斷地通過訓練,以此來培養學生情感把控的能力。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造意識,真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儲玲玲.讓核心素養真正在語文課堂落地生根:《開天辟地》第二課時教學實錄[J].語文知識,2017(22):39-41.
[2]陳麗麗.深度互動:讓語文核心素養在學生心底開花:以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內蒙古教育,2017(12):10-11.
[3]王豐.生命因課堂而精彩[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90-99.
[4]劉敬發.教學創新探索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14-15.
[5]葉圣陶著,楊文武選編.如果我當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8-66.
[6]張桂梅.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延伸”教學策略[J].素質教育論壇,2009(12):25-27.
作者簡介:梁娟,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涇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