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珠
(吉林省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 吉林 通化 134100)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朗讀”在各學段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小學低年級,作為朗讀教學的起步階段,正確、流利地朗讀應成為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低年級學生的朗讀現狀,筆者2019年秋季對我縣21所學校的412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朗讀抽測。本次抽測以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朗讀目標要求為依據,從正確、流利兩個維度出發,設置了“讀音準確、吐字清晰、不添字、不丟字、不顛倒順序(正確方面要求);不破讀、不頓讀、不唱讀、連貫著讀、語速合適(流利方面要求)10個評價要點,科學劃分各要點分值占比,按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個等級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了測評。
朗讀結果不容樂觀,達到優秀標準(平均分90分以上)的學校僅占51.90%,合格學校占9.52%。今筆者結合本次抽測結果,從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及改進建議三個角度加以闡釋,希望能對廣大一線教師有所啟發。
為了全面準確地分析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朗讀要點的得分情況進行了統計,從統計結果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1 錯讀、丟字、頓讀、回讀問題比較突出,四項滿分40分,實際平均得分34分,失分占比15%。本次所抽讀課文均為學生已學過的課文,但在朗讀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過的課文不夠熟悉,未能達到正確、流利的標準。
1.2 朗讀不連貫,停頓處理不當,語意停頓和邏輯停頓不得法,這一點在長句子的朗讀中體現最為明顯。兩項滿分20分,實際平均得分16分,失分占比20%。
1.3 語速過緩或過快現象較為普遍,此項滿分10分,實際平均得分為8.5分,失分占比15%。本次抽測中有意安排了兩段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因為對課文內容十分熟悉,學生朗讀時就出現了語速過快現象。而對另外兩段難度稍大的文章,雖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朗讀時語速過慢,甚至有的學生出現單字讀的現象。
通過測后與任課教師的交流,結合入班聽課過程中的觀察所得,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2.1 教師對朗讀教學重視不夠,關注不夠,把朗讀作為課堂點綴,大量的內容分析充斥課堂,擠占了學生朗讀的時間。
2.2 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任務重,還要兼顧內容的理解,課堂教學時間緊,許多老師把朗讀任務放在了課后,落實給家長,依靠家長達成朗讀教學目標,效果可想而知。
2.3 朗讀指導方法機械、單一、生硬。對于如何讀好長句子,如何進行語義停頓和邏輯停頓,教師做得最多是技巧上的指導,如“把某某語氣讀出來”“這處應該停頓一下,畫上停頓符號”“那個詞語應該重讀”等等,諸如此類的隔靴搔癢式的指導,只注重形式,技巧,不注重內涵體驗,更缺少必要的朗讀示范,很難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
2.4 朗讀目的性不明確,缺乏層次性,學生為讀而讀,既不動心,也不動情。學生只是在有口無心地念著經。讀后的評價與反饋也沒有及時跟進,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朗讀問題所在。
2.5 朗讀的面窄。教師課堂上只盯住幾個尖子生,他們在課堂上讀來讀去,其他同學都規規矩矩當聽眾。還有的老師為了關注閱讀面,經常采用齊讀的方式,為了讀得整齊,孩子會自動調整朗讀的速度,這就為唱讀提供了溫床。
2.6 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認真閱讀的習慣,朗讀完全跟著感覺走,錯讀,丟字現象明顯。還有的孩子詞匯量匱乏,構詞能力弱,語感極差,單字讀,破讀現象時有發生。
筆者結合自己對朗讀教學的粗淺認識及實踐所得,為老師們提供如下建議:
3.1 要保證學生的課堂讀書時間,切不可只做個樣子,安排一兩個讀書環節,走走過場就草草收兵。要讓孩子讀進去,讀起來,增加點評環節,發揮評價的激勵與診斷功能,加強朗讀示范,讓孩子把課文讀好,不要急于進行課文內容的理解。
3.2 要讓朗讀與理解相互依存,不要人為的將其割裂開來。要以朗讀促進理解,以理解提升朗讀。
3.3 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讓學生逐漸掌握朗讀技巧,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訓練點的選擇要因課文而異,且不可面面俱到。每個訓練點的落實要扶放結合,要讓學生多實踐,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朗讀經驗,形式語感。
3.4 合理的選擇朗讀形式。任何一種朗讀形式都不能包治百病,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不同時段,不同環節選擇不同的朗讀形式,發揮不同形式的朗讀功能。當學生讀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對話較多,情趣較濃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使用齊讀……對于基礎薄弱的孩子可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聽聽錄音,多增加朗讀機會,逐步培養孩子的語感。
讀是思維的前提,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朗讀,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朗讀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