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石寶軍
摘 要:新型城鎮化的提出與建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南和助推器,兩者相互促進并協同推進區域經濟持續穩步發展。依據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征,結合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選取經濟發展、人口就業、農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5個一級指標及30個二級指標,運用Stata層次聚類分析法對衡水下轄的9個縣(市)進行歸類處理,將所分類別定位于民營經濟、園區經濟、文化產業、現代農業和項目建設五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以期明確衡水各縣(市)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為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政策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027-06
新型城鎮化是針對城鎮化提出的包含城鄉一體化、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和諧等內涵的一個“新”概念,“新”的地方在于對城鎮化偏重城鎮數目增多、人口規模擴大的現象進行了革新,注重質量內涵的提升,強調以人為主體,營造生態宜居環境。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以來,各地區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積極制定并完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案,轉變以往機械式發展模式,采取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配合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切入點。由于衡水建市時間短,下轄縣市較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化建設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但進展緩慢。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8年衡水市城鎮化率分別為46.64%、48.89%、50.60%和52.06%,呈逐年遞增趨勢。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及成效,近年來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中注重發揮地域特色,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帶動小城鎮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壯大縣域經濟。
本文借助新型城鎮化發展契機,按照縣域經濟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的區域經濟范疇,以衡水市下轄9個縣(市)為研究對象,利用《河北經濟年鑒(2018)》提供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數據,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Stata層次聚類分析方法將9個縣(市)進行歸類整合,使發展相近的縣(市)歸為一類,根據各縣(市)發展實際確定縣域發展模式,以期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提供可行性思路,并為相關部門制定縣域發展政策提供理論參考和有益借鑒。
一、研究方法與評價指標體系
(一)研究方法
1.聚類分析。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采用定量數學方法,根據樣本或指標的數值特征對樣本進行分類,從而辨別出各樣本之間的親疏關系,往往被用來進行經驗性類型的探索,包括劃分聚類分析和層次聚類分析兩個寬泛的類別。其中,劃分聚類分析(Partition Cluster Analysis)是將觀測到的樣本劃分到一系列事先設定好的不重合的分組中去;層次聚類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使得最相近的樣本聚合到一起,然后逐步放松標準使得次相近的樣本聚合到一起,最終實現完全歸類,即把所有的觀測樣本匯集到一個組的一種聚類方法。兩者相比,層次聚類分析計算過程更為復雜,計算速度相對較慢,但不要求事先指定需要分類的數量,符合聚類分析探索性的本質特點[1]。本研究由于對衡水9個縣(市)的縣域經濟具體適合何種發展模式,以及縣與縣之間是否存在發展共性等問題事先尚不明確,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做出判斷,再將9個樣本進行聚合歸類,因此采用層次聚類分析更為科學合理。
2.層次聚類分析的基本原理。層次聚類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距離相近的樣本(或變量)先聚成一類,距離相遠的后聚成一類,過程一直進行下去,每個樣本(或變量)總能聚到合適的類中。層次聚類過程是:假設總共有n個樣本(或變量),第一步,將每個樣本(或變量)獨自聚成一類,共有n類;第二步,根據所確定的樣本(或變量)“距離”公式,把距離較近的兩個樣本(或變量)聚合成一類,其他的樣本(或變量)仍各自聚為一類,共聚成n-1類;第三步,將“距離”最近的兩個類進一步聚成一類,共聚成n-2類;……以上步驟一直進行下去,最后將所有的樣本(或變量)聚成一類。為了直觀地反映以上的聚類過程,可以把整個分類系統地畫成一張樹狀圖。
3.層次聚類分析方法。在進行層次聚類分析之前,首先要定義類與類之間的距離,由類間距離定義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層次聚類分析方法,常用的有最短聯結法、最長聯結法、平均聯結法、加權平均聯結法、中位數聯結法、重心聯結法、Ward聯結法等[1]。應注意的是,各種方法的歸類步驟基本一致,只是距離的遞推公式不同,因而所得結果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基本保持一致,需要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對照,選取最適合的分析方法。由于本研究涉及樣本較少,各類分析方法對于分析結果差異不大,這里擬采用最短聯結法聚類分析。
4.最短聯結法聚類分析數學模型。設dij表示樣本Xi與Xj之間的距離,Dij表示類Gi與Gj之間的距離,定義類Gi與Gj之間的距離為兩類最近樣本的距離,即:
最短聯結法聚類分析步驟如下:
首先,定義樣本之間的距離,計算樣本的兩兩距離,得到一個距離陣,記為D(0),開始每個樣本自成一類,這時Dij=dij;其次,找出距離最小元素,設為Dpq,將Gp和Gq合并成一個新類,記為Gr,即Gr={Gp,Gq};再次,按上式計算新類與其他類的距離;最后,重復前兩步,直到所有樣本歸為一類為止。倘若某一步距離最小的樣本不止一個,則對應這些最小樣本的類可以同時合并。
(二)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征,并結合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從《河北經濟年鑒(2018)》各縣(市、區)國民經濟主要指標(2017)目錄中篩選出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關的經濟發展、人口就業、農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5個一級指標,下設30個二級指標(見表1)。
二、實證研究
(一)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選取的指標變量都是以不可比的單位進行的測度,它們具有極為不同的方差,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可以避免使結果受到具有最大方差變量的影響。本文選擇的標準化處理方式是使變量的平均數為0,標準差為1,即對變量的標準差標準化,將某變量中的觀察值減去該變量的平均數,再除以該變量的標準差,用公式表示為:X′ij=。
這里,我們利用Stata 14.0軟件對搜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變換后的數據變量名稱用zv2至zv31表示。
(二)最短聯結法統計結果分析
根據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標準化變量的相應統計量(如表2所示)。
通過觀察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有效觀測樣本共有9個。zv2的平均值為-1.49e-08,標準差是1,最小值是-1.102488,最大值是1.427451;……;zv31的平均值為0,標準差是1,最小值是-1.417902,最大值是1.497695。
(三)最短聯結法聚類結果分析
運用最短聯結法聚類分析,可以使系統產生一個新的變量,即聚類變量_clus_1((cluster name:_clus_1)(如表3所示)。
通過數據查看界面可以看到,_clus_1數據(見表4)包括3個組成部分:_clus_1_id、_clus_1_ord、_clus_1_hgt。其中,_clus_1_id表示的是系統對該觀測樣本的初始編號;_clus_1_ord表示的是系統對該觀測樣本進行聚類分析處理后的編號;_clus_1_hgt表示的是系統對該觀測樣本進行聚類計算后的值[1]。
為了使聚類分析的結果可視化,通過系統操作繪制出聚類分析樹狀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上圖可以直觀地看到具體的聚類情況:4號樣本與8號樣本首先聚合在一起,進入數據查看界面查看_clus_1_id變量,4號樣本代表的是饒陽縣,8號樣本代表的是阜城縣。4號樣本與8號樣本聚合后又與2號樣本(武邑縣)聚合,依此類推,最后9號樣本(深州市)與所有樣本聚合為一類。
三、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以及各縣(市)發展實際情況,我們將觀測樣本分為五類,即:1號樣本(棗強縣)和5號樣本(安平縣);6號樣本(故城縣)和7號樣本(景縣);3號樣本(武強縣);2號樣本(武邑縣)、4號樣本(饒陽縣)和8號樣本(阜城縣);9號樣本(深州市),再結合各縣(市)發展特色,將所分類別定位于以下五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第一,棗強縣、安平縣:民營經濟帶動型發展模式。民營經濟帶動型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開展的經濟活動,棗強縣和安平縣以民營經濟為主體高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頂梁柱。2018年底,衡水市已形成以十大特色產業為基礎的十大民營產業集群,涉及工業企業6 500家,從業人員達55萬人。棗強縣著力做大做強裘皮、復合材料、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特色產業,玻璃鋼產業依托工業園區建設,逐步發展成國內三大玻璃鋼生產基地之一,全縣民營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發展。早在2014年,棗強縣新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就已達到10 180個,新增注冊資本金達36.9億元,民營經濟總量占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98%以上,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安平縣作為中國絲網之鄉,是國家級縣域經濟信息化試點縣,形成了以絲網、生豬兩大產業為主導,汽車配件、衛生潔具、化工等行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絲網已成為安平縣的特色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全縣民營經濟的主體,2018年縣內絲網工貿企業已有1.3萬家,從業人員21萬人。全縣85%以上的民營企業都與絲網有關,對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均達70%以上,對整個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第二,故城縣、景縣:園區經濟推動型發展模式。2019年8月,衡水市確立了“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總的發展思路,出臺了《關于推進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著力抓好頂層設計、平臺建設、龍頭培育等8項重點工作,加速推動“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園區經濟推動型發展模式正契合了該發展思路,是區域經濟主體的現代化、特色化和社會化,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平臺,故城縣和景縣通過打造工業園區,推動縣域經濟集群式發展。2013年以來,故城縣充分發揮冀魯交界、東出西聯、南進北上區域中心優勢,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為承接京津產業項目轉移落地,積極打造衡德、西苑、營東三大工業園區承載平臺,持續推動園區提檔升級。三大園區注重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快聚集,加強同企業的了解和溝通,截至2013年底,為企業協調資金5 000多萬元,解決實際問題160多個,力爭三年內全縣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家以上,年納稅1 000萬元以上企業新增20家,并實現年納稅超億元企業的零突破。2013年1—9月份,全縣主導產業納稅5.14億元,同比增長44.3%。景縣按照“項目向園區集中、要素向園區聚集、政策向園區傾斜”的思路,重點打造縣工業園區、冀魯經濟開發區、龍華工業基地和廣川工業基地四大園區,實現工業企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促進了縣域經濟跨越發展[2]。目前,全縣投資5 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全部納入園區建設,四大園區已入駐項目287個,總投資900多億元,成為景縣承載重大項目建設的主陣地。2013年,四大園區上繳稅金6.3億元,占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63%,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有效地推動縣域經濟高標準高質量發展。
第三,武強縣:文化產業創意型發展模式。文化產業作為武強縣的特色優勢產業,是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點。武強縣依托木板年畫和金音樂器集團,大力發展年畫和樂器產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2006年,武強木板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又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名錄。近年來,武強縣在木板年畫的基礎上相繼開發了高檔畫軸、畫鏡、年畫掛歷、屏風、張搭等幾十個年畫新品種。目前,全縣年畫行業共擁有作坊200多家,從業人員12 000多人,產品涵蓋掛歷、工藝品、郵品、飾品、禮品等2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暢銷國內外。2010年,全縣年畫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5 000多萬元,極大地拉動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此外,武強縣樂器文化產業底蘊深厚,金音樂器集團作為武強縣第一家樂器生產企業及樂器行業的龍頭企業,2010年實現產值5.1億元,上繳稅金1 166萬元,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西管樂器生產廠家,并同國內外知名公司共同打造中國武強國際樂器文化產業基地,不斷延伸樂器文化產業發展鏈條。武強縣以工業聚集區為平臺,謀劃了占地280畝的武強樂器工業創意園,力爭打造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樂器文化產業集群。目前,全縣樂器制造及配套加工企業已達51家,從業人員1萬余人,行業年產值10億多元[3],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第四,武邑縣、饒陽縣、阜城縣:現代農業主導型發展模式?,F代農業是基于傳統農業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近年來,武邑縣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立足資源優勢,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特色經濟,高度重視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發展,加快推進2個省級、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清涼店現代農業園區;武羅現代農業園區、泰昌現代農業園區、古早清涼現代農業園區、鄉土鄉情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并積極創建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饒陽縣是個傳統農業縣,近年來,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思路,立足獨特的區位、產業和環境優勢,將果蔬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特色產業來抓,以打造京津地區、雄安新區“大菜園、承接園、后花園”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饒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4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34萬畝,位居全省第一,葡萄種植面積12萬畝,是全國最大的設施葡萄種植基地,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先進縣”,享有“中國蔬菜之鄉”“中國設施葡萄之鄉”的美譽。2018年以來,阜城縣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思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縣已創建省級園區1個、市級園區9個、縣級園區13個、鄉級園區達到50個。其中,阜星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省級精品現代農業園區,并被列為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園區,被設立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實現園區提檔升級。另外,阜城縣還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積極推進品牌農業,并大力發展電商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4],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第五,深州市:項目建設引領型發展模式。項目建設是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和助推器。近年來,深州市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重大機遇,主動承接并融入國家戰略,制定出臺了《深州市招商引資工作任務指標及考核辦法》《關于進一步鼓勵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深州市縣域特色產業振興計劃(2019—2022年)》等相關文件,對項目建設予以政策保障。同時,深州市利用區位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了12.5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區,先后投入3.4億元,用于路、電、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集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承載京津科技成果轉化、高端商務服務于一體的產業新城,并構建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營造便捷、高效、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搭建了功能完善的發展平臺,打通了項目建設的通道,提升了項目服務效能,全力推動項目建設穩步發展。截至目前,深州市在建項目19個,總投資62.3億元;列入省市重點項目19個,總投資83億元;謀劃儲備項目23個,總投資127.7億元,項目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市財政每年列支5 000萬元用于獎勵企業科技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在項目建設中注重創新項目研發工作,激活企業發展活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及效率,引領縣域經濟高速高質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甜,李爽.Stata統計分析與行業應用案例詳解: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164-185.
[2]? 張英花.以工業園區為主導縣域城鎮化模式研究——以河北景縣為例[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66-69.
[3]? 胡金霞,王國洪.促進武強樂器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7):26-27.
[4]? 王燦,李柱.京津冀一體化下衡水市現代農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農村科技,2017,(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