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奇

摘 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市場拓展、人才引進、對外開放、民族文化、民族優惠政策和生態旅游等方面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在地區差異化、互聯互通、國際政治、安全問題和生態破壞問題等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民族地區經濟應按照文化生態旅游融合型、區域經濟協同型、特色資源高效轉化型、產能合作型、“五位一體”包容型五個方面選擇發展路徑,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043-03
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此,如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抓住機遇,提高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能力,成為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一、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民族地區主要包括廣西、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和云南、青海、貴州3個多民族省份。近年來,在國家扶持和地方努力下,民族地區經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因素,民族地區經濟依舊發展緩慢,長期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2017年,我國8個民族省區生產總值中,寧夏、西藏和青海仍未突破1萬億元大關,處于全國的末端位置,其他民族地區生產總值也均位于全國中下游(如下表所示)。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市場拓展的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的開展,有利于借助國家平臺和國際機制,將有限的國內市場拓展到沿線的國際市場,加強與沿線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民族地區應發揮企業作為經濟發展主體的作用,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國門,加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抓住“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機遇,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發展。
2.人才引進的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為促進國內外高校深度合作,更好地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我國已與24個沿線國家互認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一帶一路”國家成為新的留學目的地,實現了人才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3.對外開放的機遇。從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規劃看,廣西、內蒙古、云南和青海的地理位置都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沿線通道上,新疆、寧夏作為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重要門戶,在規劃中也處于重要節點位置。在東盟層面上,廣西南寧代表國內作為東盟主要戰略合作伙伴,在中國—東盟這一合作平臺上將會積極走出國門與沿線國家開展更多的經貿合作。
4.民族文化的機遇。民族文化間的交流降低了民族地區邊境通道建設的經濟成本。中國有30多個民族與周邊國家跨境而居,自古時候以來就交往頻繁,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關系,且位置相鄰,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建立邊境通道節約了成本。歷史間的文化往來,增強了彼此間的政治互信,為經濟合作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
5.民族優惠政策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民族優惠政策,政府實際資源的投入和有效制度的供給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備力量。“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后,民族地區可以在已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爭取更多的發展經濟機會,運用自身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更多的貿易交流,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
6.生態旅游的機遇。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各國溝通交流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旅游成為世界旅游的新增長點,也為生態旅游提供了契機。以云南為例,云南位于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擁有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的獨特區位優勢,且作為生態大省,有麗江古城、三江并流奇觀等旅游優勢,抓住“一帶一路”旅游需求這一戰略機遇,可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旅游的融合性發展。
(二)挑戰
1.地區差異化的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由于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民族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差異,其利益訴求、發展路徑方面也各不相同。對于“一帶一路”政策,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區的發展之路。此外,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等也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往來也是面臨的一項巨大的挑戰。
2.“互聯互通”的挑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實現,依賴于各地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相互聯通。然而,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些地區具有濃厚的地方主義色彩,對中央下達的政策敷衍了事,過分保護當地產業,維護當地利益,甚至為了爭奪利益與其他地區爭奪“一帶一路”自貿區的國內主導權資源,這將會使“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3.國際政治的挑戰。一些沿線國家政局動蕩,官員腐敗,宗教沖突等現象突出,這會給“一帶一路”項目的實施和進一步發展增加阻力,甚至陷入困境。為此,如何建設一個安定有序、友好競爭的國際市場環境,是我國“一帶一路”項目成功實施的需要深思的問題。
4.安全問題的挑戰。國內的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地區。新疆和西藏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西部門戶。近年來,新疆和西藏分裂勢力十分猖獗,大量開展燒殺搶掠、分裂恐怖等活動。從國際上來看,“一帶一路”沿線中東地區是文明的沖突帶,宗教問題此起彼伏,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恐怖勢力威脅地方安寧,不排除他們會利用“一帶一路”項目進行敲詐勒索。因此,“財產安全”和“人員安全”也成為“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5.生態破壞問題的挑戰。“一帶一路”背景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違背自然規律的大量開采和消耗將會導致資源衰竭,加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后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會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對沿線國家海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若不能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海洋生態污染的發生也就不可避免,海洋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將會不堪重負。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路徑
“一帶一路”背景下,為了把握發展機遇,迎接現實挑戰,我國民族地區經濟應走以下發展之路。
第一,走文化生態旅游融合性發展之路。“一帶一路”實施后,沿線各國之間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旅游人數規模在不斷擴大,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旅游局調查數據顯示,海外游客對中國的旅游資源興趣主要在于風土人情、山水文物等方面,而少數民族地區在這些旅游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優勢,民族地區旅游業擁有著極大的潛能和發展空間,要立足于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培育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生態旅游等具有邊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促使生態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推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化轉型升級。
第二,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之路。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要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路。國內方面,各民族地區要加強合作,協同發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與云南、貴州、內蒙古等多民族省區開展戰略合作,共同建設五大臨海產業園,為彼此間更深入地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在國際上,民族地區要利用好現有的國際平臺,即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和中國—南亞博覽會,積極主動與其他國家進行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最終形成區域間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發展的經濟體系。
第三,走特色優質資源高效轉化發展之路。發展經濟是民族地區積極參加“一帶一路”項目的根本原因和最終目的,而發揮資源優勢又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落腳點。民族地區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著資源優勢互補關系。為此,民族地區應對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高效轉化資源,拓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四,走產能合作產業發展之路。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存在著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資源密集型產業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因此,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新模式,通過鐵路項目,把技術、裝備、運營的產業帶出國門,推進相關產業經濟帶的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
第五,走“五位一體”包容性發展之路。“五位一體”包容性發展,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要走“五位一體”的包容發展之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協調好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和文化大繁榮,形成“五位一體”發展的新格局。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我國民族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了推動我國民族地區經濟健康發展,我們應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策規劃落實到位。發展經濟,政策先行。“一帶一路”建設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這需要各項政策規劃得當,落實到位,做到有章可循。“一帶一路”不僅是一項經濟投資工程,也是一項形象工程,代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角色。政府應實行“互利共贏”原則,使當地居民真正感受到“一帶一路”為他們帶去的福利,使“一帶一路”項目走過的路留下和平友好的腳印。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目前制約民族地區與沿線國家開展深入合作的關鍵因素。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節約貿易成本,促進產業、資本流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在相對較長時間內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基礎建設,加大對交通、教育、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少數民族地區將資源優勢轉化經濟優勢奠定基礎。
第三,區域合作落實到位。“一帶一路”的關鍵是區域合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區域合作落實方面率先破題。六大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項目,途經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促進了沿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動當地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區域合作的開展,各民族地區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尋找新的合作契合點,從而推動民族經濟整體的繁榮發展。
第四,生態保護落實到位。理念先行,綠色引領。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普遍認可,加強生態保護走綠色環保之路成為各國的廣泛共識。作為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地區綠色經濟是我國整體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強對綠色技術研究及推廣,努力發展綠色新型產業,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共贏發展。
第五,技術性人才引進到位。缺乏技術性人才是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提高經濟發展能力,民族地區應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經費、人才基金的投資。同時,要注重外來人才的吸收和先進技術的引進。民族地區企業的科研力量相對較弱,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東部地區企業合作,建設科研基地,研發科研成果,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機制。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03-29.
[2]? 馬桂芳.“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下的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優勢思考[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35-140.
[3]? 李忠斌,李軍,余濤.“一帶一路”戰略視域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路徑選擇——以云南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6,(1):32-38.
[4]? 鄧光奇,王國洪,陳景昭,丁姝予.民族地區經濟與“一帶一路”戰略研討會綜述[J].區域經濟評論,2016,(6):151-156.
[5]? 張磊.“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70-77.
[6]? 謝俊,陳麗燕,王宇,陳包.借力“一帶一路”與供給側改革走出邊緣困境——以云南少數民族經濟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6,(1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