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燁 陳曦 姚遠
摘 要:“中國·哈爾濱松花江濕地旅游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九屆,成為繼“冰雪節”之后哈爾濱又一張城市旅游名片。在擴大哈爾濱夏季影響力的同時,通過松江濕地旅游開發,不僅壯大了哈爾濱的旅游產業,更對哈爾濱市經濟轉型和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探討推進哈爾濱松江濕地旅游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哈爾濱;濕地旅游;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158-02
2018年10月25日,哈爾濱憑借優越的濕地資源稟賦和對濕地資源的不懈保護及修護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這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項大獎。目前,“中國·哈爾濱松花江濕地旅游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九屆,成為繼“冰雪節”之后哈爾濱市又一張城市旅游名片。松花江在哈爾濱段孕育形成了國內最大的原生態多樣性城市濕地,其有潛力被打造成為哈爾濱境內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金旅游帶,助推“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的城市發展戰略。
一、哈爾濱發展濕地旅游的資源優勢條件
1.濕地景觀異質性程度高,具備開展濕地觀光旅游的條件。哈爾濱河流濕地景觀寬闊壯美,在全國也屬罕見。從人工、半人工濕地景觀看,不僅景觀空間分布存在異質性,濕地景觀功能分區也差異顯著,形成了景觀功能的異質性。如,以風情建筑旅游功能為特色的伏爾加莊園濕地,以水上運動功能為特色的水上公園濕地,以珍稀動植物基因庫為特色的金河灣濕地等,發展濕地觀光旅游的優勢條件明顯。
2.濕地以河流濕地為主體,具備開發濕地游船旅游的條件。哈爾濱濕地面積近30萬公頃,松花江河流濕地及其北部部分沼澤濕地和阿什河、呼蘭河口河流濕地屬于天然濕地;馬家溝、何家溝、信義溝屬于人工濕地;金河灣濕地、白魚泡濕地以及部分濕地公園原生屬性為天然濕地,后經人工改造、建設,歸入半人工濕地范疇。河流濕地占據了主體,水量充沛、通航率高、景色宜人,非常適合發展濕地游船旅游。
3.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具備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的條件。哈爾濱主要濕地植被組成中有種子植物62科199屬397種,占黑龍江省種子植物的30%左右。濕地及其周邊野生鳥類共有15目29科79種,珍稀濕地鳥類有國家Ⅰ級保護的白鸛、黑鸛、丹頂鶴,國家Ⅱ保護的白琵鷺、白額雁、大天鵝、鴛鴦、灰鶴、綠頭鴨等。豐富的濕地生物旅游資源組合優勢,使得哈爾濱具備了開發生態濕地旅游的先決條件。
4.濕地周邊景點街區聚集,具備開發濕地都市旅游的條件。冬季冰雪、夏季避暑、歐陸風情、金源文化、黑土民俗、音樂藝術、城市建筑、休閑文化等多元文化沿濕地集中體現。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園、防洪紀念塔、兆麟公園、太陽島公園、俄羅斯風情小鎮、哈爾濱極地館、索菲亞教堂、松花江濱州鐵路橋、道臺府、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等景點、街區匯集,使得哈爾濱具備了開發濕地都市旅游的條件。
二、哈爾濱濕地旅游發展現存的主要問題
1.濕地面積逐漸萎縮,部分濕地污染嚴重。隨著人口增長、農業開發和建筑用地不斷向低河漫灘推進,哈爾濱沼澤濕地面積已大幅萎縮,天然濕地面積驟減。在干旱、風力作用下出現沙化現象,濕地動物尤其是水禽的棲息地受到破壞。部分河流濕地水體受到污染,以濕地為棲息地和繁殖地的動植物受到嚴重影響,生物群落組成結構發生改變,清水類生物數量逐漸減少、消失。
2.濕地產品有待創新,旅游功能挖掘不夠。對于濕地旅游資源特色和城市文化內涵的認識和挖掘有待深入,濕地旅游精品與亮點不足,出現產品雷同和同質化競爭的可能性較高。河流兩岸缺乏連貫,減低了步行可達性;沿江陸路交通不夠連通,缺乏特色的開放空間;高密度的高層建筑破壞了景觀視覺通道,整體風貌受到影響,建筑天際線凌亂、色彩不統一。
3.旅游服務配套不足,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哈爾濱濕地旅游服務設施較為落后,主要表現為:游客中心、停車場、加油站、旅游廁所、環衛設施等配套設施在數量、質量和特色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濕地周邊交通網絡建設有待加強,松花江防洪通道、臨江馬路、碼頭等水路陸路交通網絡還沒有形成環線;缺少與濕地旅游配套的休閑娛樂場所等。
4.品牌服務意識不強,專業管理有待加強。隨著濕地旅游的開發建設,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也在逐步推進,但尚不能滿足濕地旅游接待與管理快速發展的需求。掌握濕地諸要素、濕地生態系統與管理、濕地生態安全等濕地學專業知識,尤其是熟識哈爾濱濕地特征屬性知識,對濕地旅游服務人員、工作管理人員來說顯得尤為迫切。
三、推進哈爾濱濕地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
1.依托哈爾濱濕地研究院對濕地生態保護及旅游開發進行持續研究與實踐,為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平臺。成立于2016年11月22日的哈爾濱濕地研究院是黑龍江省首個濕地研究院,由哈爾濱學院、黑龍江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共同籌建。研究院致力于哈爾濱區域特色濕地研究,在典型濕地按照國際濕地生態定位站的標準建立哈爾濱濕地生態定位站,為哈爾濱濕地生態系統的日常監測、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此外,濕地研究院還承擔濕地工作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對濕地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濕地基礎知識、濕地保護、濕地生態安全和濕地管理方面的培訓,也是提升哈爾濱濕地生態旅游工作軟件設施的一項重要途徑。
2.發揮松花江作為哈爾濱城市名片和文化載體的功能,將松江濕地建設成為哈爾濱濕地旅游的標志性景區和核心旅游產品。松花江融濕地景觀和都市景觀于一體,具有山水觀光河的特色,同時,也承載了千年文化,是東北的文化河與母親河。開發濕地旅游產品應依托松花江沿岸旅游資源的組合優勢,結合冰雪、游船、城市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多元要素,實現差異化發展,跨越式地從傳統濕地觀光旅游產品開發進入以休閑度假為主導的濕地旅游產品開發階段,形成以濕地生態、松江冰雪、游船旅游、都市休閑等為基礎,以濕地探險、濱江度假、鄉村旅游、自駕車旅游為拓展支撐的濕地旅游產品體系。用文化鑄魂,聯動市區歐陸文化,傳承城市記憶、傳遞城市精神、承載城市夢想。
3.發揮濕地資源作為哈爾濱城市休閑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功能,將濕地周邊打造成為哈爾濱重要的城市休閑游憩區。綜合考慮濕地資源特征、發展定位、生態要求、可實施性等因素,分功能區建設,分項目經營。針對哈爾濱市民親水、愛水的特點,充分滿足市民以一日游為主的休閑旅游需求,將濕地周邊打造成為本地居民觀光購物及周末休閑的區域性休閑場所。整合松江濕地濱水空間、中央大街、友誼路、尚志大街以及群力新區的旅游資源,融入濕地觀光、俄羅斯風情文化、東北黑土文化和金源文化,成為集購物、餐飲、住宿、休閑、娛樂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一站式”消費場所。隨著濕地周邊各種業態的發育成熟,培育新型的人居環境,打造具有濕地生態旅游特色的城市休閑游憩區。
4.發揮濕地資源作為城市生態屏障和連接城鄉的功能,將濕地旅游建成城鄉發展綠色空間和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引擎動力。以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原則,與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實現有序、合理建設。第一,對于植被景觀質量較差的地區應實施必要的人工栽培,優化植被的群落結構;第二,要加強對濕地區域內的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選擇合適的地區建立濕地動植物的繁殖棲息地;第三,要在濱水地帶設置植被緩沖區,栽培和保護耐水濕的植物,豐富濕地景觀內容;第四,在農田濱水區域實施退耕還草、還林,防止水土流失。以旅游開發的方式保持濕地的生態平衡,提供城鄉居民綠色休閑空間,同時帶動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和諧。
5.發揮哈爾濱濕地旅游資源綜合性優勢條件,將濕地旅游打造成為推動哈爾濱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綠色旅游航標。目前,濕地旅游全域化建設的重點是要解決基礎設施配套、生態景觀優化、重點產品打造和加大品牌宣傳等任務。要提升濕地周邊的公路、自行車道、游步道建設,加快停車場、自駕車營地建設,完善旅游廁所、汽車加油站和維修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保護好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并整合相鄰區域旅游資源,建設濕地游覽景觀路,將濕地旅游打造成集岸上、水下、空中三維全景的特色景區集聚帶。培育主題游船、濕地生態、松江冰雪、鄉村群落、自駕車旅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將濕地旅游打造成為哈爾濱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旅游項目,帶動全市全域旅游的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爽,彭巍.哈爾濱市都市農業與松江濕地的生態產業鏈發展研究[J].經濟師,2017,(6).
[2]? 趙志強,吳妍.哈爾濱松江濕地保護與培育規劃[J].安徽農業科學,2011,(24).
[3]? 李慧.哈爾濱濕地旅游發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4]? 軒福華,邱澤國,張英杰.基于SWOT分析的哈爾濱濕地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12,(11).
[5]? 楊旭,李文哲,王繼富.哈爾濱城市化進程中對城市濕地的影響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