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霄
摘? 要:全民健身場地是發展體育事業、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本文依據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選取了2018年建成區面積前10位的省會城市,從場地設施及人力資源狀況、開放程度和投資運營等角度進行對比,以突出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并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全民健身場地? 供給? 開放? 運營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179-02
全民健身場地是實現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和全民健身計劃的物質保障,不僅能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對發展體育產業拉動內需有著促進作用,因而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004—2013年是健身場地發展建設的黃金10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各地區在大眾健身場地的數量規模、投資管理等方面均有突破。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新階段(2016—2020)的全民健身計劃,沈陽市政府隨后在12月制定了相應實施計劃,將強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列為主要任務,具體措施包括升級和維護健身設施,加大開放力度等。2018年住建部的數據顯示,沈陽市已是省會城市中建成區面積第7位的城市,對于沈陽市來說,城市化面積相近的城市更具參考價值。本文選取建成區前10位的省會城市進行對比,以明確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供給的水平,突出新時期場地建設的問題和不足,有助于計劃順利實施和2020年一系列目標的達成。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的供給現狀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了有關全民健身場地供給和普查現狀的文獻,10個省會城市用到的場地數據來源于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
1.2.2 數理統計法
應用Excel 2007對場地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的規模
截至2013年底,沈陽市共有10503個全民健身場地,總面積9834848m2,健身器械40806件。以同期沈陽市統計局公布的常住人口825.7萬人計算,平均每786人擁有一片場地,人均場地面積1.19m2,每202人擁有一件健身器械。而同期全國平均每828人擁有一片場地,人均場地面積1.43m2,平均每378人擁有一件健身器械。場地從業人員指在體育場地工作并取得勞動報酬的人員,體育總局在2005年將其納入國家職業大典,編制了職業標準并推行職業資格證書以規范管理。
2.2 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的分布
截至2013年底,沈陽市共有966個室內健身場地,占場地總數9.2%,室外場地9537個,冬季的低溫和霧霾不利室外鍛煉,室內館作用明顯但比例過少;從城鄉分布來看,沈陽市共有城鎮健身場地16315片,占比90%,其中半數分布在了5個市區(沈河區、和平區、皇姑區、鐵西區、大東區)。鄉村場地1812片僅占10%,農村體育資源較城鎮嚴重匱乏,發展滯后;從場地歸屬系統來看,教育系統的場地多達9937片,占比54.8%,其他系統7885片,占比43.5%,體育系統305片,占比1.7%,即沈陽市超過一半的場地。
若按用途分類,健身路徑用地數量最多,占到總場地數的50.5%。數量排第二位的是籃球用地,2111片場地占到總場地數的20.1%,籃球作為男性居民鍛煉的主要形式,場地利用率較高。除籃球外的大眾球類場地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乒乓球場地560片、排球場地270片、網球場地201片、羽毛球場地111片和足球場地91片。
2.3 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的開放狀況
在10個城市健身場地2013年開放狀況的對比中,成都市的開放率最高,不開放場地僅占12.5%。開放率最低的合肥市有1/3的場地未開放。沈陽市健身場地的開放率居于中游,未開放場地2952個占到28.1%,但未開放面積達到了總面積的一半,說明有一半的健身空間可挖掘。
按歸屬系統劃分,由于各自職能不同,沈陽市體育系統場地的開放率最高,教育系統場地的開放率最低。單獨就教育系統來看沈陽市高校的760個場館中未開放占比81.3%;中專中技院校的89個場館中未開放占比87.6%;中小學的1942個場館中未開放占比88.8%。可見教育系統場地集中在中小學,但相比高校,中小學場地擔負著更多的教學職能,實行開放的難度更大。
2.4 沈陽市全民健身場地的投資運營狀況
目前我國部分健身場地的經費來源已由全額撥款改為差額撥款,財政撥款在支持場地的惠民開放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單純依賴財政撥款,多種經營增收意識淡漠,會造成經費短缺和場地資源的浪費,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由十省會城市2013年投融資對比可知,各城市健身場地的市場適應能力不同,西安、南京、廣州、沈陽、合肥和烏魯木齊6市的運轉經費仍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余4市撥款和自籌數額相差不多,鄭州和成都2市的自籌經費已超過政府撥款。
3? 結論
3.1 沈陽市體育資源供給充足,管理水平落后于硬件條件
與我國平均水平相比,沈陽市人均場地和器械數充足,人均場地面積偏小,健身空間略擁擠。觀眾席數量充足,能滿足市民的觀賞需要。相比其他省會城市,沈陽市的場地從業者數量和比例明顯不足。
3.2 沈陽市健身場地的分布不均且類型單一,開放情況較好
場地分布上,沈陽市分布在室內的和農村的場地過少,半數以上的場地分布在了各級學校。場地用途比較單一,健身路徑用地和籃球用地最多,占到7成以上,難以滿足鍛煉需求和刺激消費。
3.3 沈陽市健身場地投融資以財政撥款為主,單一運營模式不能適應市場
場地投融資中,沈陽市財政撥款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民間資本參與度逐年下降;運營方面,采取委托、合作運營的場地比例在10個省會城市中最低,當前的體育行政單位管理模式缺乏市場競爭力,阻礙市場開發,造成場地閑置,減少經濟效益。
4? 建議
4.1 場地及設施需兼顧質量,提升場地管理水平
增派社體指導員,對即將投入使用的設施加強質量把關,及時更換社區的松動器械,增建高使用率器械,杜絕場地被占用,在社區集中的位置開辟新健身點,緩解健身空間擁擠。
4.2 合理規劃場地類型,增加場館開放程度
規劃場地建設方案,需先明確居民實際鍛煉需求,避免用途單一。室內館數量不足可嘗試一館多用,提高利用率。重視農村體育,保障農村居民健身權利。
4.3 探索新運營模式,拓寬融資渠道
加快沈陽市場地行政單位管理模式的改革,多元化資本投入融資,將是未來場地建設的必然趨勢。采取多種運營模式融合,如企業、事業型融合的自主運營,可以充分發揮2種運營模式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孫雷,于衛軍.遼寧省沈陽市和大連市體育場地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0,32(3):3-5.
[2] 張路.沈陽市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現狀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6,38(6):20-24.
[3] 鐘華梅.體育場地投資結構、運營模式的特征及影響因素[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33(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