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花
【摘 要】農村土地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土地和金融結合的發展模式有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土地是農民手中最重要的資產,而農村土地金融是把土地和金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農民可支配資金,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模式有限,從本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出發,研究適合本地農村經濟的土地金融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吉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文章以吉林省的農村土地金融發展模式為例,深入研究農村土地金融發展過程中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于吉林省及其他省份農村土地金融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土地金融;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1.1;F83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2-0174-03
0 引言
農村土地金融發展模式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產物,該模式可極大地提高土地的經營性及流通性,同時,附帶金融屬性的農村土地發展方式有助于農村經濟順利轉型,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我國農村土地與土地金融發展狀況
1.1 農村土地發展狀況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發展的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人多、地廣、發展慢,而且我國對農村經濟的資金支持也非常有限,資金短缺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如果只依靠耕種土地來獲取收益,那么農民收入的提高就會非常有限,所以這種土地發展方式并不適用于農村土地的長遠發展。從農民的角度來說,土地是他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我國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土地發展問題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國家先后頒布了很多保護農民權益、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條例,這些都為農村土地金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各種農村土地金融發展模式在不同地域進行了廣泛實踐,結果證實了農村土地金融對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確實有效,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土地的使用率,還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2 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狀況
1.2.1 逐步完善了農村金融體系
農村土地金融的體系結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重點金融機構體系,另一部分是輔助資金支持體系,例如民間金融等機構。國家不僅提高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支持和管理,還提倡信用社、農業銀行等推出涉農貸款創新業務,讓農業銀行、信用社等機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資金支持,而且隨著信用社體制、機制不斷發展完善,它們的土地金融業務也越來越全面。
1.2.2 擴大了農民融資渠道
從調查中可以得知,80%以上的農民都有借款的需求,而且實際借過款的農民占總調查人數的90%,在這些借過款的農民只有不到50%的人是在正規的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業務,用途大部分是投向農業生產。對于貸款期限,大部分人選擇的貸款方式都是短期貸款,只有25%的人選擇長期貸款,長期貸款的用途也都是農業建設或購買農業機械設備。
1.2.3 農村金融業務得到迅速發展
我國在農村土地金融實踐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試驗,主要模式包括農村土地信托模式、農村土地承包權證券化模式、地票交易模式及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模式等。例如,農民以土地經營權作為抵押向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然后將所貸款項用于從事土地的開發、生產及經營等活動。早期涉及土地金融的機構還專門設立了土地金融發展部門,主要負責農場、農民大戶、企業的抵押和貸款等業務,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
1.2.4 順利開展了權益證券化試點工作
在土地證券化模式下,土地的持有人不僅可以隨意使用和抵押土地,還可以轉讓土地或買賣土地。土地自身的流通性是很弱的,但是實行土地證券化以后,會提高土地的流通性,讓土地依托證券的方式去交易,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流轉性。土地證券化是在部分地區以試點的形式開展的,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目前,土地證券化還處于發展的試驗階段。
2 吉林省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現狀
2.1 規避風險是土地金融發展的主要目的
吉林省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特點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擴展了擔保物的范圍,二是明確了擔保物的歸屬,這些措施都能合理規避土地金融的風險。吉林省的一些金融機構在現有擔保物的基礎上增加了多個和農村土地金融有關的農業項目,大大擴展了擔保物的范圍,不僅為那些小商戶、農業種植大戶、非信用農戶提供了資金的幫助和支持,還促進了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進步。
最近幾年,吉林省的一些農村地區開始實行供應鏈金融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主要是農民和涉農企業相互合作,涉農企業負責農產品收購、農產運輸、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存儲等一系列活動,供應鏈金融發展方式把農民和涉農企業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涉農企業的信用得到了保障,大大降低了金融貸款機構的信用風險,讓企業和貸款機構達到了雙贏的目的。此外,還有很多信用聯社通過信用聯合(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戶三者之間的聯合貸款)的方式創建了很多金融產品,比如菌農樂,借助這些金融產品幫助更多的涉農企業和農戶,為他們提供資金支持,解決了涉農企業資金緊張、周轉不開、擔保物不足等諸多問題,大大促進了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
涉農貸款的信用風險一直是諸多金融機構最關心的問題,為了降低涉農貸款的信用風險,提高涉農貸款的信用度,金融機構在擴展了擔保物范圍的同時,省政府相關機構也加大了信用農村及貸款平臺的建設和管理,采取了信貸員包村等方式。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不僅擴展了小額貸款在農村的覆蓋面積,還大大降低了農村信用貸款違約的風險。
2.2 實現收益資本化的目的
對于農民來說,促進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有利于其實現收益資本化,吉林省農村土地融資模式主要有土地收益、國家直補兩種形式。收益貸款指農戶將一部分承包經營權拿出來,流轉到專門的融資公司,融資公司為其擔保,幫助其向銀行機構提出申請貸款的需求。這種貸款模式是以土地未來收益為抵押的收益貸款,這樣農民、融資公司、銀行3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另外,國家直補指以糧食直補和農業資本綜合性的直補資金為抵押,向銀行提出申請貸款的需求,從實質上來說是農民未來的現金流以資本化的形式存在和流通,以發揮出土地財產應有的作用,更好地體現出融資的作用。通過研發和推廣該融資模式,不僅使農民融資渠道得到了拓寬,還讓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從而促進了吉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切實提高了農民可支配收入。
3 對吉林省土地金融化加快發展的思考
3.1 借助互聯網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
首先,吉林省應盡可能地將電子商務所具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對相關金融產品進行創新,因為電子商務對于農村經濟來說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對于金融業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應用互聯網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通過互聯網金融產品縮減城鄉之間的差距。近年來一些大型電商公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各大領域均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尤其是努力加大對農村金融產品的開發,用以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如阿里的“村淘”計劃,就是將金融作為其開發的核心,這對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開拓起到了促進作用。
其次,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吉林省可利用網絡信息化所具有的優勢,對新的“三農”領域的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促進涉農產業鏈金融構架的形成。特別是對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說,核心技術要具備一定的優勢,可以通過供銷體系對養殖戶信息加以掌握,為優質客戶在農資貸款上提供服務。這樣以產業鏈為架構的金融產品是從生產到銷售,屬于閉環形式金融服務網絡的一部分,如“智慧大北農”等就是這類產品的一種,此類產品的推廣加快了吉林省農業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
最后,對第三方農業貸款的產品逐步進行發展與創新,借助網絡信息化輔助第三方貸款平臺的發展。在大力發展第三方貸款產品的過程中,關鍵要看農業資產項目是否優質;在對第三方涉及農業的貸款產品進行創新時要準確建立產品信息庫,但是由于第三方平臺在準入門檻上并不高,這就加大了信用風險的形成,所以要求在對產品進行設計時,對風險加以有效識別及規避,減少損失。
3.2 對商業類金融產品加以發展
吉林省應加大農村對商業類型金融產品引進的力度,商業類金融產品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質,對供需雙方都有益。商業類金融產品包括“雙權”貸款和保險產品,“雙權”貸款指對土地的經營權和房屋進行抵押;保險產品是一種增加涉及農業貸款履約和違約補償之類的產品,這使得農村信貸、保險得到了同時發展,所以不僅要加大保費補貼的力度,保險機構也要有信心做好推廣保險產品的工作。同時對小額涉農保險產品進行創新,進一步擴大參與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多項舉措多管并進共同為農業保險和“三農”問題的發展助力,使農業發展的保障變得更加堅固。
3.3 對政策類金融產品加以發展
從吉林省的各項財政政策的實施能夠看出,吉林省對發展農村土地金融的重視程度很高。但即便如此,農村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在發展速度上有些緩慢,這就需要加快對農業政策類產品的創新。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所具有的優勢,加大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工作,對政策性金融產品加以改進,對新型信貸產品進行開發,進一步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建設。此外,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通過專項授信和資金等其他方式對“三農”問題予以扶持,這些帶有政策性質的貸款產品具有利息低與期限長的優勢,這對合作方的信用等級要求要較高一些。因此,在創新惠農貸款產品上要對信譽問題予以重視,將信用等級較高的農商行、實力雄厚的物權企業引進來,政府部門要予以支持,使各方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促進惠農貸款的發展,切實推進吉林省農業經濟良好發展。
4 建立健全土地金融化保障體系
4.1 加強對土地金融的調查和研究
吉林省應時刻注意土地金融改革的相關信息,規劃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的大致方向和時間。要仔細研究國內國外土地金融發展的歷史,吸取成功的經驗,為吉林省土地金融發展保駕護航。同時,要不斷完善我國農村土地金融發展體系的結構和主要內容,采取試點的方式開始實行,然后總結實行后的結果和經驗。地方政府部門、司法部門、農業主管部門等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土地流轉及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重視程度,努力建立完整的調節體系和結構。此外,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應該不斷開發新的農村土地金融產品,為小商戶、農民種植大戶、非信用戶提供資金支持,讓更多農戶獲得幫助。
4.2 完善土地金融的相關機構
完善土地流轉管理、土地評估及中介組織的相關機構,制訂完整的土地流轉規劃,完善土地流轉資料庫,發布土地流轉的相關信息,做好本地區土地流轉的審查、登記、建檔等工作,加強對吉林省土地流轉檔案的管理工作。
4.3 建設相關的評估考核機制
明確吉林省農村土地金融試點的具體情況,比如試驗項目、重點內容、實驗范圍等,創建完整的土地金融評估考核體系,降低農村土地金融的信用風險,提高農村土地金融的靈活性,讓農村土地金融模式順利實施。加強政府對土地銀行、土地債券、土地信托、社會保險等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健全相關的考核機制,不斷完善吉林省農村土地金融的管理監督系統。
4.4 健全相關的政策和體系
吉林省各級財政部門可以設立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改革專用資金,作為土地金融試驗、土地收儲基金等工作使用。與此同時,還可以開展農村、教育、科技、社保等改革工作,改善農村經濟軟環境,從而確保農村土地金融改革的順利實施。各級財政部門應就農村土地金融試驗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實際情況提供支持和幫助,比如在農村土地金融發展初期,減免提供農村土地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的所得稅,或降低其所得稅的稅率,或按照一定比例返還其所得稅,還可以降低土地金融產品的服務費,等等。大力推行貨幣政策,比如在貸款上為土地金融提供支持和幫助,保證農村土地金融的順利開展。
4.5 加強土地金融政策的宣傳
健全農村土地金融信息平臺,增加農村土地流轉性能,提供信息交流、信息咨詢、評估等服務,秉著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價格機制,增加土地的流轉性,確保土地金融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強對農村土地金融政策的宣傳,用調查、培訓、講座、宣傳等多種方式鼓勵農戶參與制定農村土地金融改革的政策,為農戶創建一個“可以進、可以退”的多項選擇條件,鼓勵各金融機構積極加入吉林省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的隊伍中。
5 結語
土地金融發展必須從本地經濟的實際狀況出發,響應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號召,推動農村土地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村土地金融打破了農村土地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村土地的流轉性和靈活性。同時,農村土地金融也是農村土地傳統生產向經營管理轉變的一種表現,促進了農村土地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金融不僅需要國家政府、金融機構的支持,還需要涉農企業和廣大農戶合作,努力開發土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騰飛,提高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的滿足感、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方宜霞.農村土地流轉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9(16):38-40.
[2]耿傳輝.我國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的路徑探析[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4):68-71.
[3]劉學成.金融支持推進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9(1):48-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