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若晗 任政亮
摘要:在老齡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居家養老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闡述了新時代下“互聯網+”可破解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所面臨的困境。在分析介紹國內外的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應用情況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吸收國外的經驗,提出在中國國情下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中國國情 互聯網 居家養老模式
中國正加速邁入老齡化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老人的文化素質觀念與以往有較大不同,對現代事物有更強的包容心,傳統的養老方式已不能適應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亟待解決的老齡人口的生活問題為相關老齡產業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互聯網技術是新時代的產物,為現代社會生活的生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將重點介紹居家養老模式與互聯網的結合情況。
一、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下亟待變革的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模式是老年人各自分散在家庭中養老,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古已有之。在新時代下,居家養老的空間概念從家庭養老擴展到與社區養老相結合,是個人對有限社會資源的優化利用。在互聯網時代下,需要變革的不僅僅是居家養老的空間概念,而是應用互聯網技術,助推居家養老模式有更豐富的內涵,能夠更好的滿足現今社會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信息方面,老年資源共享機制缺乏致形成信息孤島;二是服務方面,老人體驗反饋機制不足致管理效率低下;三是供需方面,老年服務傳導機制有悖于老人實際需求。
因此,傳統居家養老模式亟待變革,新模式的探索勢在必行。互聯網是新時代的產物,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堅挺的用戶群體,能夠有效實現對傳統養老模式的破局,利用互聯網優勢打造更適合中國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
二、博采眾長——國內外“互聯網+居家養老”應用分析
1.國外互聯網居家養老的實施與借鑒意義
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更高,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技術水平和服務體系相對成熟。
(1)日本——“東京模式”智慧居家養老
日本政府鼓勵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并采用網絡信息手段為居家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務。
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一些專業化機構積極將智能技術應用于居家養老社區,主要從生活護理,健康醫療,心理疏導和緊急情況的處理多方面采用先進技術裝置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給社區內的老人居所安裝緊急通報裝置以及定位裝置等反饋老人異常信息。
日本將智能裝置社區化,從機構的層面來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有效的解決了普通民眾對技術裝置不夠熟悉的問題。
(2)英國——福利設備與遠程護理
英國老人可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生活,物質,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具體包括建立相應的服務中心,生活補貼,設立暫托處等。
在互聯網時代下,英國政府結合高新技術研發出的多項設備,提供更好的居家遠程護理照顧。英國居家老人的實際情況在經過政府一系列的評估后,會免費接收到由政府提供的護理設備,包括遠程監護設備,居住類護理設備,以及為殘疾老人準備的康復設備等。其中的遠程監護設備內設警報器等,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緊急情況的及時傳達與救治。英國社區在2012年初的在社區居家照顧中推出的機器人護士,能更精確的滿足英國老人的需求,進而為老人提供健康和護理等方面的專業照顧。
英國政府通過強大的財政支持,以政府公信力為依托,加快促進了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走進千家萬戶,在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使普通老人切實的享受到互聯網時代的紅利。
(3)瑞典——國家承擔的人性化智能服務
在瑞典,根據法律規定,由國家一力承擔老人的贍養照護責任。
瑞典政府運用諸多科技產品,如瑞典博朗厄市的“救助手環”,長頸鹿公司的“家庭訪問者”和一系列監控設備等,致力于為老人提供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并且大力推行居家養老方式,運用互聯網技術及時接收老人的信息反饋,提供相應的福利家政服務等。
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國外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文化觀念方面。西方的養老制度建立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與我國注重家庭孝道的觀念相對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督教思想將養老責任歸于政府。故對于異質文化下的養老模式不能完全照搬;二是社會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在其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方面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通過依托于其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實現互聯網+居家養老的資金籌集及產業建設。這也是相較于我國未富先老的現狀,福利型國家更好的使互聯網技術賦能居家養老服務產業的優勢所在。
2.國內互聯網與居家養老模式的結合
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可從兩個維度考量,即從現有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出發和從老人的需求角度研究。
(1)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正在飛速發展并初具規模,各地區采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方式大體相似,即采用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通過專業的互聯網技術,為居家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昆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通過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生活護理和健康護理相結合,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應用GPS衛星定位技術,建立了助老信息服務系統。GPS系統具有覆蓋面廣,信息傳遞及時的特點,大大降低了政府投資成本,實現資源共享。
泰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貫徹分級解決的思想,對工作機制,服務網絡和服務方式都進行了嚴格的分級操作,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解決居家養老服務難題。
寧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由政府購買與非營利性機構運行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
(2)互聯網+老人服務平臺
“互聯網+老人服務平臺”是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融合于網絡,利用信息終端系統,建立相應的服務平臺與運營管理平臺,從而更好的整合利用社會上的一些優質資源并借助于互聯網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更好的實現養老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滿足老年用戶群體的需求,助力居家養老模式更好的服務于老年人。
蘇州滄浪區的“虛擬養老院”是一種典型的政企合作的模式,對居家老人實行會員制的服務方式,由老人通過撥打電話或者上網來尋求服務,并且可通過電話或者網上打分來對服務做出反饋。
烏鎮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功能的實現依托于兩部分,即線上加線下的模式,線上采用日立老年服務交互系統,輔之以老年人相關的信息數據庫,該系統已經有一定應用經驗。通過信息實時有效的傳播,能夠及時對老人進行護理或救治。線下建立了相應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主要供老年人日常心理疏導,生活護理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等。與之類似的“幸福9號”也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并通過專業人員幫助老人熟悉操作方法。
三、革故鼎新——我國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實現路徑
(1)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主體參與
養老產業由于本身帶有公益性和社會性,參照國外經驗,單純的依靠企業市場是不科學的,政府應在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積極引導并支持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優質項目的實施。具體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立法方面。將互聯網理念融入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創新,應根據信息技術與養老產業的融合特點,加強頂層設計,通過一系列法規及政策來健全完善相關市場。
二是市場環境。政府應積極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市場,放寬市場準入機制,為互聯網行業投身養老服務產業消除壁壘,有選擇的加大數據信息資源等的開放力度,從而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是財政方面。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自身具有回報期較長等特點,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來支持優秀的互聯網養老產業的發展。將有限的財政資金聚焦于引導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更加規范的養老服務。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存在“未富先老”的問題,即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支撐像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福利的養老模式。故應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及專業機構的力量,通過競爭來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有利于我國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構建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平臺
在基礎設施方面,科技發展是互聯網+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主要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可通過國家政策引導,相關專業企業研發,構建居家養老相關基礎數據庫建設,并與外部數據和互聯互通進而做到實時更新。在數據信息完備的基礎上,構建相應的服務平臺和運營管理平臺。
在終端系統方面,一是老人可通過智能手機等訪問平臺app,并在必要時可與平臺服務人員取得聯系尋求幫助。在物聯網領域,互聯網+居家養老平臺可通過紅外傳感器等來檢測老人體征數據,便于了解老人健康情況及生活信息。
(3)完善監管保障機制
互聯網+居家養老平臺擁有老人大量生活健康信息,其中涉及的網絡安全和隱私保障問題不容忽視。政府應加強我國的網絡安全建設與監管,運營主體要加強對服務主體的審核和管理來保障安全。
四、結語
面對未來日益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居家養老模式仍將在我國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科技的發展給居家養老模式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信息技術與養老的融合助推養老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利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資訊共享傳播的機會,在政府層積極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在相關企業提供的專業化技術等的助推下,強化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應用,從而優化養老資源配置,做到社會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滿足老人需求。
基金項目:廣州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關于互聯網+老人服務平臺的構建” (教務〔2019〕83號)
參考文獻:
[1]王莉莉.基于“服務鏈”理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供給與利用研究[J].人口學刊,2013,35(02):49-59.
[2]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01):29-39.
[3]王曉玉. 互聯網時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
[4]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03):59-60+68.
[5]王茹. 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D].吉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