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玲
摘 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從小就愛讀中國古典著作的芥川龍之介,對中國的憧憬非常深。《酒蟲》是1916年6月,第4次《新思潮》第4號發表的芥川龍之介的初期作品之一。本本將芥川龍之介的翻案小說《酒蟲》與《聊齋志異》中的原作進行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之處。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酒蟲;比較
中國古典小說《聊齋志異》對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龍之介產生了影響。《聊齋志異》是一部匯集民間流傳的街談巷語、傳說外史等內容的傳奇小說,共8卷、491篇,約40萬字。
《酒蟲》是1916年6月,第4次《新思潮》第4號發表的芥川龍之介的初期作品之一。在《新思潮》同期的“校正后”中,芥川有提到該作品是取材于《聊齋志異》。其原話是:「材料を聊齋志異からとった。原の話を殆変わったところはない」(從聊齋志異那里取材,幾乎沒有改動原作。)
本文將《酒蟲》與《聊齋志異》原作進行比較,分析芥川對原作的改編。
一、《酒蟲》的梗概
《聊齋志異》原著中記載了大約257個文字的小說。芥川龍之介充分利用原著故事和人物創作了《酒蟲》(1998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朱啟鎧主編)。芥川龍之介的環境描寫、登場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描寫等增加了比原著更詳細的內容。芥川龍之介的《酒蟲》分為4個部分,是一篇8 000多字的小說,翻案的梗概與原著基本相同。
長山出身的劉氏是個肥胖的、愛喝酒的有錢人。劉氏每次單獨喝酒的時候,都會倒一缸酒,但從來沒有喝醉過。劉氏在長山據說“負郭田三百畝,其一半種的玉米”,所以即使嗜酒,劉氏的家產也不會散盡。但是,有個僧人判斷劉氏喜歡喝酒是因為病了,劉氏的肚子里有一種叫做“酒蟲”的蟲子。從那以后,那個僧人開始治療劉氏的病。劉氏的身體被細繩纏住,橫躺著暴曬在陽光下。劉氏越來越難受,在沒辦法忍受的時候,酒蟲終于從劉氏的肚子里爬出來了,而接受僧侶治療后的劉氏變得不能喝酒了。但是,與此同時,劉氏的身體一點點衰弱,劉氏的家產也衰落下去了。
二、《酒蟲》與《聊齋志異》的不同點
(一)環境描寫
原著《聊齋志異》從主人公劉氏的介紹開始寫,而芥川龍之介則把環境描寫作為突入口。芥川龍之介在作品的環境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從翻案來看,芥川龍之介設定“酒蟲”的季節是夏天,設定了劉氏接受治療的具體場所,也就是打麥場。種了麻和黍的田地,讓人想起了中國北方鄉下的樣子。根據資料可知,名為“長山”的地方,是中國以前山東省的某縣名。另外,芥川龍之介的《酒蟲》還詳細描寫了當時的天氣、周圍色彩鮮艷的風景和令人窒息的氣氛等。開頭的火焰漂浮的大地——“炎天的打麥場”的風景讓人感受到“異國情調的美麗”。通過對這樣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充分感受到了劉氏在治療中的痛苦,也暗示了劉氏在治療后的悲慘命運。
在這陽光明媚的天氣里,3個男子特地來到了炎天的打麥場,更不可思議的是,其中一人光著身子,仰面躺在地上。通過這樣的描寫,為下一個故事的情節設置了懸念。
(二)主人公具體化的名字
關于原著《聊齋志異》中的“酒蟲”的主人公,文中寫道“長山劉氏,體肥嗜飲”,并未具體化劉氏的名字。而芥川龍之介在《酒蟲》中就主人公的名字作了如下描述:“光著身子躺在烈日里的,是這個打麥場的主人,姓劉,名大成,在長山是屈指可數的代代相傳的財主之一。”芥川龍之介故意給主人公劉氏取名為“劉大成”,根據《大辭林》關于“大成”有如下的解釋:
①完全完成。出色的完成。(完全に成し遂げること。立派にしとげること。)
②把有關的東西收集起來整理成一個。同時,指這個東西本身。(関連あるものを集めて一つにまとめ上げること。また、そのもの。)
③在某方面取得優異的成績。成為優秀的人物。(ある方面で優れた業績を上げること。立派な人物になること。)
根據《大辭林》的解釋,“大成”具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取得巨大成功的意思。《酒蟲》的主人公劉氏,從文中“在長山,他是首屈一指的代代相傳的財主之一”“負郭田三百畝,一半種玉米”“因為飲酒而家財盡失的情況萬萬不會出現”這樣的記述來看,劉先生是一個生活富裕、人生大獲成功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大成”這個名字暗示著劉氏的成功。
(三)增加的人物
原著《聊齋志異》的《酒蟲》中登場的人物只有主人公劉氏和番僧二人。與此相對,芥川龍之介的《酒蟲》在保存了原著中的登場人物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個人物。兩個作品登場人物的比較見表1.
如表1所示,關于與原著共同的登場人物,芥川龍之介詳細地寫了劉氏的名字和蠻僧的來歷;原著則沒有提及僧人的來歷。
改編小說中,芥川龍之介通過增加描寫張三的黑內障和李四病勢的例子,證明了西域僧侶的醫術“近乎奇跡”。因為蠻僧的醫療手藝很好,所以后來的僧人治好了劉氏的病的故事情節也變得合理了。
在這基礎上,芥川龍之介還創造了3個新人物。新增的這3位人物中,對作品的展開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的肯定是儒者孫先生。提及丫鬟和童仆的只有一句話,是劉氏被認為是大財主的證據。與之相反,孫先生則是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創作出來的人物。和其他兩人相比,芥川龍之介給孫先生增加了外貌、表情、語言等描寫,因為孫先生是那個不可思議的治療的第三者的證人。
在劉氏還不太能對應蠻僧的提問,正在尋求孫先生的救助時,孫先生一個人,在石面上下著石頭棋。孫先生是劉氏的酒友,和劉氏姑且算是朋友,但他卻忽視了劉氏的求救。另外,孫先生本來對劉氏和蠻僧的對話不感興趣,但當他聽到關于酒蟲的對話時,不知道自己肚子里是否也有酒蟲,開始不安起來。因此之前一直緘默不言的孫先生,突然開口插話。劉氏正在接受治療時,接受完治療之后遭受的痛苦,孫先生一直不關心。另外,劉氏吐出酒蟲后,孫先生急忙來看酒蟲的樣子,比起劉氏更關心酒蟲。因此,可以看出,孫先生是利己主義的代表。
(四)外貌描寫
關于主人公劉氏外貌的描寫,原著只寫作“體肥”。改編則寫道:“個子矮、血色好,讓人感覺遲鈍,像豬一樣肥胖的男人。”原著改編更詳細地描寫了劉氏的外貌。通過對劉氏的外貌描寫,可以讓人感受到劉氏確實是生活富足的大財主形象。
關于蠻僧的外貌描寫,原著中沒有提及。原著改編則提到:“他是個身材高挑、擁有紫石棱般眼睛的異形沙門。穿著黃色的法衣,長及肩膀的卷發,纏纏繞繞地垂下來。手持朱柄鱒尾,在懸掛室的正中央站了起來。”相對于劉氏的矮個子,蠻僧的個子更高。而且,打扮得跟普通人不一樣。給蠻僧帶來了一點神秘感和威嚴感。因此,劉氏在面對蠻僧時,有些不安和好奇。
關于作為旁觀者的孫先生的外貌描寫,原著改編則寫道:“在下巴的前面,胡亂長著像老鼠尾巴一樣的胡須,穿著可以遮住腳后跟那樣長的布衫,隨便系的帶結,散漫地垂下的茶褐帶。拿著用白鳥的羽毛制作的團扇,時不時地扇幾下的樣子來看,大概是位儒者沒錯了。”通過對孫先生的外貌描寫,可以推測孫先生是位儒者且是個有學問的人物。那樣的人對人和事物本應該都懷有慈悲心。但是,孫先生卻無視劉氏救命的請求,對劉氏在治療中受到的痛苦漠不關心。另外,孫先生比起劉氏更關心酒蟲。這些情節都展示出了其與儒者的身份完全相反的形象。芥川龍之介通過描寫孫先生這個人物,諷刺了現實中像孫先生一樣,看起來很正經、誠實,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的人。
三、結語
芥川龍之介在通過取材蒲松齡的《酒蟲》的基礎上創作了原著改編。雖說取材于《聊齋志異》,但基本沒有改變原來故事的梗概。
本文對照原著和原著改編進行了研究。首先介紹了“酒蟲”的梗概。然后舉出具體的例子分析了兩者的不同點。雖然故事的梗概是一樣的,但是芥川龍之介在原著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東西,如原著所沒有提及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登場人物的外貌描寫等。此外又創造了新的人物,如劉氏的酒友孫學生、能從側面證明劉氏有錢人身份的丫鬟和童仆。
芥川龍之介在創作原著改編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考、經驗、心境等加入作品中,創作出了與原著相同又不同的作品。通過對這些改編作品的分析,能夠分析出芥川龍之介作為小說家的短暫的一生。因此,對改編和原著的對照研究是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郭艷萍.芥川龍之介與《聊齋志異》[J].日本研究,2007(4).
[2]馮志.芥川龍之介《酒蟲》新議[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2(3).
[3]郭艷萍.再論芥川龍之介與《聊齋志異》[J].日本學論壇,2011.
[4]盧連偉,王光福.芥川的《酒蟲》與蒲松齡的《酒蟲》[J].東疆學刊,2009(2).
[5]郭昱瑾.芥川龍之介《酒蟲》與蒲松齡《酒蟲》對比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