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鎮杰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時代變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人本思想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源遠流長,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將人本思想融入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人本思想;融入;主體地位;全面發展
人本思想,即注重人、尊重人、為了人。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對象都是人,是一種“育人”活動,而“育人”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科學的教育理念。因此,將人本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中,使之民主化、科學化、具體化,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視教育對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而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本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本思想的演進歷史
人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本思想的內容日益豐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本思想可以上溯到孔孟時期,“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是其核心。西方先哲們則從人的權利出發,強調人的理想和價值。之后馬克思從現實的人的高度,科學闡釋了人本思想的深刻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兼具政治性與文化性的學科,要想提升其實效性,既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借鑒西方優秀文化中的人本理念,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指導。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關注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可見,孟子認為,具有五倫道德等精神是人區別于禽獸也即人之為人的標志。《禮記》還將“禮樂”作為人獸相別的標志:“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這里不僅將“禮樂”視為人與禽獸的區別,還在“聲”“音”“禮”“樂”上分了層次,對人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此外,墨子還提出了“力”的原則,把“力”作為人獸相別的標志。
綜上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人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視人的精神,認為人之所以區別其他自然存在物,就在于人具有其他存在物不具備的倫理精神。
(二)西方人本思想的精華
人本思想在西方由來已久,有著豐富的思想源泉。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本思想”開始萌芽。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進而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進入了中世紀,上帝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存在,哲學因而成為了“神學的婢女”,直到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本主義思潮才再一次成為時代的主題。進入17世紀的啟蒙時期,隨著人們對自身的逐漸了解,人本思想發生了轉變。以“天賦人權”為旗幟,以契約論為理論基礎,先哲們提出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核心思想的道德實踐中的人本主義。自此,人本主義不再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而是實在地體現于現實生活中。
近代以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以上帝為中心的神本主義思想發起挑戰。費爾巴哈在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理性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并以思維與存在、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人為出發點,構建了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
到了二十世紀,西方學術界著手于對科技理性的批判,人本主義逐漸擺脫了科技主義的束縛而向前發展。尤其針對科技主義所凸顯的對“人的中心地位”的懷疑,學者提出“以人為本”思想來消除技術對人性的異化,從而形成了對現代文明的反思。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人文情懷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的巨大轉變,人本理念在此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將這一思想作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并進入黨章就顯得尤為必要。
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同志在大會上指出:“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根本含義,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強調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發揮了巨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并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孕育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規律,體現了歷史邏輯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的堅守與追求。
二、人本思想的內涵及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思想的內涵
要想正確揭示人本思想的內涵必須先明確人的本質。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本思想進行研究,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先哲們是從人獸之別的角度來闡述人的本質的,馬克思也從這一角度來揭示人的本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里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勞動或實踐。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實踐活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決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據。對人的本質的界定,不僅涉及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涉及不同時代的人和同一時代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的區別。馬克思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對人的本質作了進一步的界定,他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界定,科學闡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綜上所述,人本思想中的“人”,是包含著一切社會關系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自知自覺的人,即人民群眾。“本”則是指現實世界之“本”、價值之“本”和歷史之“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本”思想,就是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以人本思想作為其精神實質的。
因此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的內涵可以這樣界定:首先這里的“人”是指在校大學生,其次“本”則是指大學生的根本利益,所謂“人本”教育思想就是以“高校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教育思想。具體來說,人本教育思想可以分為兩個層面: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原則的層面講,它是指民主原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障受教育者的民主權利,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揚人的民主精神,堅持民主作風。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的層面講,它是指實踐鍛煉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說服引導的方法。
(二)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體等要素組成的綜合系統,各種要素之間相互協調、制約,在動態平衡中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人本思想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既是教育原則又是教育方法,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然會對受教育者,即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
1.增強大學生歷史使命感
《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注意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貫徹人本精神,解答大學生對現實熱點問題的困惑,有意識地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他們更加注重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思考。在聚焦現實熱點問題的過程中,大學生進一步深化了自身對國家基本國情的了解,明確了自身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角色。通過參加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精神文明建設等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認清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好地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更加自覺地參與現代化建設事業,從而樹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秉持人本精神,直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運用多種途徑開展基本國情教育,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
2.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
“知行統一”是一種思想意識,它不僅體現在思想認識上,而且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道”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和人們待人接物的準則;“德”是人們認識了“道”后的“內得于己,外施于人”。只有達到“知”和“行”的統一,才能稱為真正的道德。衡量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不但要“聽其言”,更應“觀其行”。可見,知行統一是每個人所應當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實踐觀認為,社會實踐是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動力,是人的思想認識的目的,也是檢驗思想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總之,只有做到知行統一,人們才能夠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其思想道德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貫徹人本思想,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的知行統一教育,在做好基礎理論傳授的同時,通過豐富的思想品德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激發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社會主義事業后繼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3.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突出進展,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日益豐富,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鼓勵并引導大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增加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才能把大學生塑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結語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客體。但受教育者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的,他們在接納知識的過程中也在進行著自我教育。從這個角度講,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貫徹人本思想,注重調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3]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胡錦濤.十七大政治報告[N].人民日報,2007.
[6]孟軻.孟子·滕文公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7]邢兆良.墨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8]陳春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評析[J].求索,2006(9):144-146.
[9]潘洪林.西方人本主義的沉浮[J].云南社會科學,2000(1):26-30.
[10]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古典哲學原著選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11]董樂山.西方人本主義傳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12]韓慶祥、張艷濤.論“四個偉大”[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13]焦循撰.盡心章句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7.
[14]高長山.荀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5]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