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影響力越來越深入,對于核心素養的追求也逐漸成為了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們共同的認知。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課堂提問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必須步驟,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更是對學生正確思維模式的建立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核心素養的認知,就課堂提問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給廣大教師一點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念;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自從新課改實行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們的教學思想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努力的事情,學生的個人感受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于教學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這樣的認知下,對于課堂提問環節的重視和改革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教師的課堂提問就要將對學生個人感受的照顧和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在有限地課堂時間內讓學生以最為積極最為活躍的學習狀態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從而更好地獲得個人能力和思維上的進步。
一、引導式提問,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
想要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首先就要對課堂提問的引導性進行設計,讓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領著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在以往的教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課堂提問就是基礎知識類的提問,教師通常只是問一問學生概念、公式之類的知識。而這種提問只需要學生進行背誦記憶就好,對學生的思考沒有要求。這樣一來,課堂提問對于學生思維的促進作用就完全體現不出來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條理性,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指導下發現新的思考方向,從而通過自身的思考解決問題。
比如,在“數一數與乘法”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給出一些橫豎排列的物體,然后讓學生數一數他們一共有多少個。在學生數完之后,教師繼續提問:“我們剛才所數的物體有幾行幾列呢?這些行列之間與物體的總數有什么關系嗎?”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很快就能夠發現每列的物體個數進行行數次相加就是總數。而在經過了幾次驗證之后,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為自己先前提出的問題做一個回答,給出乘法的定義。而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知識也印象更加深刻了,個人能力也就逐漸得到了發展。
二、開放式提問,為學生打開思維限制
想要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還要在問題的設計上更加具有開放性。課堂提問固然是引導學生的重要途徑,但這種引領卻絕不是“死”引領,絕不是讓學生只能在教師規定好的范圍內前進。教師所起得更多的作用還是讓學生不要走死胡同,而不時一步一步地開展“嬰兒式”教學。因此,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要更多得給學生流出更多發揮的余地,給問題留下更加多樣化的答案。這樣一來,由同一個問題所引發的學生的思考就會輻射到更加廣泛的范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變得更加開放。
比如,在“變化的圖形”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在提問的方式上進行變化。這一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認識一些基本的圖形,并感受到圖形變化所能夠形成的奇妙圖案,對一些基本的圖形運動有一些了解,從而在腦海中逐漸形成抽象幾何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認識哪些圖形,而這些圖形組合起來又能夠變成什么樣子?此外,教師要可以適當地搭配一些合適的圖形工具,讓學生動手配合動腦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原本簡單的課堂提問就變成了一場綜合性的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發展也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三、趣味式提問,為學生增添課堂樂趣
想要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也要考慮到課堂問題的趣味性方面。課堂提問這一方法帶給學生的感受并不總是正面的。除了先前提到的那種只注重于記憶背誦的提問方式外,突擊式的提問、重復性的提問也會讓課堂提問遭到學生的排斥。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在提問的形式上稍作變化,讓其能夠更加有趣。
比如,在“2-5的乘法口訣”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問題編成一個小故事。有只小熊要用木頭蓋房子,它每天能搬兩次木頭,每次能搬3根木頭,那么它每天能搬多少木頭呢?如果它的朋友來幫助它了,兩個人一起每天又能搬幾次呢?通過這樣的方式,課堂提問就有了一層故事的外衣,聽起來也顯得有趣多了。而學生有了興趣,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就更高了,課堂提問能起到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首先要注重問題的引導性,讓提問的作用發揮出來;其次要注重課堂提問的開放性,鼓勵學生活躍思維;最后還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趣味性,讓課堂提問變成一種樂趣。
參考文獻:
[1]魏慶莉.巧用課堂提問培養新時代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淺談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19-120.
[2]才達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J].甘肅教育,2019(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