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鉅鳳
【摘要】本文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為例,提出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適當補充教學資源”等策略,在初中歷史課堂滲透唯物史觀素養、優化立德樹人教育。
【關鍵詞】學科素養 唯物史觀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42-03
近年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概念被提出,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而“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二者之間存在不可割裂的關系。換言之,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能夠有效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唯物史觀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下面,筆者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為例,探討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素養、優化立德樹人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內容,凸顯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最進步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靈魂。其基本原理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曲折的等。初中歷史教材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編寫而成,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僅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史實,那是遠遠不夠的。恰當的做法是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唯物史觀素材,再采取有效的方式,把唯物史觀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首先,重視挖掘每課導言中蘊含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是相互影響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用聯系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課導言對宋元時期的大都市及文化發展作了簡要概括,但對大都市和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提及,對大都市發展和文化發展的原因也沒有提及。從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角度出發,必須建立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宋元時期大都市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因此,經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筆者在教學中對宋元時期的階段特征作如下講述:宋元時期的政治是從分裂割據、民族政權并立到走向大統一;經濟是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海外貿易超越前代,經濟重心南移;民族關系是有戰有和,但友好是主流,是我國古代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時期。正是由于這樣的時代環境,才造就了宋元都市和文化的繁榮。在這番分析和講述中,學生很快就能將已學知識與本課知識建立聯系,這利于他們從整體上把握宋元時期的歷史特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
其次,在學習“繁華的都市生活”的內容時,要注意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精神生活與物質基礎的聯系。對于本課,筆者主要結合一些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宋代市民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的原因。
材料一:《清明上河圖》的三個局部圖: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碼頭、熱鬧的市區街道。
材料二: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自丁先現、王團子、張七圣輩,后來可有人于此作場。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
材料三: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
——詹子慶《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
問題一:結合課本內容和《清明上河圖》局部圖,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這些信息反映了城市里的人們怎樣的物質生活?
問題二:結合教材和材料,說說城市居民都能在瓦子里玩到、欣賞到什么?材料反映了兩宋時城市居民怎樣的精神生活?
問題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的關系。
通過觀看材料一《清明上河圖》三個局部圖,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東京風貌,得出東京城內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信息;材料二的呈現,讓學生得出東京城內人們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精神生活也非常豐富的信息;材料三的分析中,筆者指出北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高程度的發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商業活動空前活躍;隨之是市民階層發展壯大,城市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市民有了較多的閑暇時間,對業余生活的需求多樣化,希望出現滿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長的內在動力。由此,學生逐漸認識到宋代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豐富的原因在于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并進一步理解“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再次,在學習“傳統節日和習俗”的內容時,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滲透唯物史觀。
材料: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
——吳自牧《夢梁錄》
問題:材料的“元旦”是現在的什么節日?這個節日的習俗到現在有沒有變化?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節日的?
節日和習俗的盛行是宋代都市文化繁榮的表現,也是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通過材料的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古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對比,甚至中外節日的對比。經過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形成共識:對待傳統節日,要繼承優秀習俗,摒棄陋習;要倡導文明科學,創新發展;要弘揚中國文化,淡化洋節,過好中國人自己的節日。由此培養學生對各種文化的辨析能力,學會用全面的觀點、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唯物史觀素養水平
唯物史觀素養水平被劃分為四個層次:水平一、水平二是指能夠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水平三、水平四是指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探究中,并將其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提升其唯物史觀素養水平。
例如學習了“宋元都市和文化的發展原因”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影響宋元都市和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認識和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材料一:“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
——劉辰翁《寶鼎現·春月》
“笑筵歌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
——柳永《看花回·玉墄金階舞舜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宋)汪洙《神童詩》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田況《儒林公議》
材料三:“(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
——蘇轍《欒城集》
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環境,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
——烏恩《元朝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材料四: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問題一: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居民怎樣的生活情景?其深刻的經濟根源是什么?
問題二:材料二反映了宋代采取的什么政策?這一政策與宋代文化的昌盛有什么聯系?
問題三:材料三反映了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什么?這樣的民族關系對宋代經濟文化有何影響?
問題四: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宋元時期城市發展、文化昌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說說你從中得到的感悟。
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從材料一得出社會經濟尤其是城市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城市發展、文化昌盛的經濟基礎;從材料二得出北宋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重視發展文教事業,既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也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從材料三和已學的知識得出兩宋時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關系“戰”“和”兼有,但“和”是主流,元的統一使民族交融又進入一個新高潮。民族關系的穩定一方面利于文化的交流發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交融能夠豐富宋元文化;從材料四得出對外關系上,陸上通道被遼夏隔斷,海路卻通暢繁忙,中外貿易及文化交流頻繁。在分析四則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回憶關于此類問題的探究學習,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隋唐文化輝煌燦爛的原因”等,受到啟發后,學生便能總結出“宋元時期城市發展、文化昌盛”是源于“宋元文化繼承了隋唐時期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至此,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原因中,哪一個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提示學生運用唯物史觀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原理進行分析判斷,最后學生可以順利得出正確的答案。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學會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聯系的、比較的、全面的唯物史觀方法評述歷史。學生從中感悟到文化的發展是受以經濟為基礎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的,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通過這樣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教學,可以達到開拓思維、提升唯物史觀素養水平的目的。
三、適當補充教學資源,讓唯物史觀認識更豐滿
教材限于篇幅或結構的安排,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敘述較為簡略,使原本豐富生動的歷史顯得單調。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歷史素養培育要求,適當補充、拓展教學內容,使教學目標更易達成。
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詞時,由于教材對李清照的個人生活經歷并沒有過多介紹,但是她前后期的作品所反映的個人感情和社會情懷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從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可作如下教學材料補充: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南宋交替的時代,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與丈夫才男才女,兩人生活甜蜜。可是,在北宋迅速衰亡的過程中,這樣幸福的好景很快就被打破了,接二連三的慘劇一幕幕向她襲來。金族南侵,北宋滅亡,李清照家庭屢遭劫難,最后不得不孤身流落南方。這國與家敗亡的歷史,個人孤單、悲切、無奈、絕望的心靈歷史,都濃縮在李清照晚年所寫的最有名的詞《聲聲慢》之中。
這段材料告訴學生,李清照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故,她的變故、不幸與國家的興亡緊密相連,她的詞風、她的作品反映的內容與她的經歷密切相關。這就易于理解教材中的這段表述:她的作品以北宋滅亡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寫真摯的夫婦感情,此后的作品則充滿了血和淚,通過對個人流離不定生活的描寫,反映當時戰亂帶來的災難,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這從側面也說明了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是抓住時代的主脈搏創作而成。由此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存在(兩宋的時代背景)決定社會意識(文學作品)”的唯物史觀。
此外,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并恰當地運用于教學中也是不錯的選擇。鄉土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對歷史充滿親切感,也讓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更接地氣、更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本課,學習相關歷史人物時可以充分利用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等人物的紀念館、塑像、文物史料等社會資源,借此加深學生對史實的體驗和理解,豐滿學生對唯物史觀的認識。
唯物史觀是貫穿于初中歷史教材每一課內容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給處于青少年這個特殊年齡段的學生點亮薪火,帶其走出迷茫和困惑而健康成長,讓歷史教學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立德樹人視閾下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體系的重構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B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譚鉅鳳(1972—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