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蘭
【摘要】本文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為例,論述立德樹人視閾下初中歷史教學立意的確立與達成,其中提出“整合教材,突出教學立意;精選史料,達成教學立意”兩個教學立意達成策略。
【關鍵詞】歷史學科 立德樹人 教學立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50-03
基于新時代的教育要求以及國家發展的需求,“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被提出,并要求在學校教育中全面貫徹,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歷史課程是被教育部納入實施“立德樹人”工程的五個學科之一,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筆者認為,以教學立意引領課堂教學,能夠更有效地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面,筆者以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教學立意的界定
關于教學立意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見。筆者比較贊同廣西師范大學陳志剛教授的觀點,他認為,“教學立意,就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情,在分析教科書文本的基礎上,所確定的一節課的主題思想,它包括教師的教學意圖和教學內容結構的構思設想等。”[1]簡而言之,教學立意就是教師自己確定的教學主題,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二、教學立意的確立
關于教學立意的確立,廣西師范大學陳志剛教授認為,“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與具體學情,并結合對教科書文本的分析,在反思中去確定教學立意。”[2]也就是說,教學立意是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情和教材而確定的。
對于本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通過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掌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狀況;了解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開放和統治者的博大胸懷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至于為什么要以人物為中心學習中外交流史,筆者通過認真研讀課標,認為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作為代表性史實,認識這些歷史人物對當時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就可以認識大唐文化對當時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作用,這是本課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就學情而言,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完成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學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對中外交流史有所了解;他們也初步掌握了史論結合等歷史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解讀、分析和概括史料的能力。
在課程標準和學情的引領下,再來分析教材文本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涉及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與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由于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學習隋唐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課內容設為三個子目: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與新羅關系、玄奘西行。學習本課,能讓學生深入認識大唐文化對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及理解本單元主題唐朝強盛與對外文化交流的關系。
依據上述分析,筆者以“文化自信”為核心,確立本課的教學立意為:通過學習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感知唐代的強盛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理解唐文化的世界意義,認識到是發達的唐朝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使中國成為文化中國,進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三、教學立意的達成
確立了教學立意,那么如何去達成呢?結合本課的內容,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整合教材,突出教學立意
在教學立意的指引下,筆者整合了教材文本,設計了教學的層次、線索和結構,將本課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政府交往——遣唐使和新羅使節。大唐文化吸引了外國使節、留學生來中國生活、學習,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意在使學生理解“大唐文化影響世界”;第二部分:民間交往——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大唐僧人把大唐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力,意在使學生理解“大唐文化傳播世界”;第三部分:世界交往——唐朝如此多嬌。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推動中國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意在使學生感受“大唐文化豐富世界”;第四部分:尾聲——文化中國。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煉與升華,意在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前面三個環節重點在過程與方法的訓練,層層深入,探討大唐文化的影響力,使學生感悟“大唐文化的傳播影響并豐富了世界”。第四環節由古及今,聯系當今熱點,使學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理解大唐文化在當時東方乃至世界占有領先地位,激發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深切的情感認識——文化自信,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經途徑。
(二)精選史料,達成教學立意
理解“大唐文化的影響力”和培養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情感是本課落實“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關鍵。在授課過程中,要達成這一教學立意,對史料進行精益求精的篩選很有必要,可引導學生從史料中獲得啟發,升華情感。本課在精選史料方面,主要圍繞三個角度展開。
1.圍繞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方式精選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方式主要有政府交往和民間交往,分為學習和傳播的層面。以政府交往層面為例,其內容重點是遣唐使來唐學習先進文化。那么,如何體現“大唐文化的先進”呢?筆者主要選擇了《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圖片、遣唐使入唐路線圖以及一些遣唐使杰出代表人物語錄等史料信息,并設置問題:遣唐使為何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迢迢也要來中國?說明了什么?史料如下: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
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
學生通過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得出問題的答案:唐朝時期遣唐使仰慕中國文化,來中國是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化,說明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2.圍繞“文化的使者”及“文化影響”精選
教材中介紹的文化使者主要有玄奘、鑒真、遣唐使和新羅使節,其中遣唐使是本課需要重點介紹的內容之一,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遣唐使的認識,筆者補充了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和崔志遠等史料,體現大唐文化對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力。
補充的材料如下:
吉備真備在唐交流近19年,研究唐代的天文、歷法、音樂、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識,均有較深造詣。公元735年,他攜帶了眾多的典籍回到日本,其中《唐禮》對日本朝廷禮儀的完善和改進有很大影響,《太衍歷經》《太衍厲立成》促進了日本的歷法改革,使唐代歷法得以在日本推廣和使用;他帶回的樂器和樂書對于唐樂在日本的傳播起到積極作用。
接著筆者展示遣唐使回國后對日本社會產生影響的圖片和材料。學生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得知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文化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理解“大唐文化影響世界”。
鑒真東渡也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之一。筆者結合史料《唐大和上東征傳》,講述了鑒真東渡的目的、遇到的困難和到日本后的情況。學生通過分析史料總結出:鑒真到日本后獲得日本各界的歡迎、妥善安置并委以重任,說明鑒真在日本德高望重,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為了進一步啟發學生認識鑒真對日本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筆者展示被日本視為國寶的鑒真手跡《請經書帖》、收錄有鑒真醫方的日本《醫心方》、被日本定為國寶的鑒真修建的唐招提寺等圖片內容。在這些史料中,學生很快歸納出鑒真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鑒真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學生由此進一步理解“大唐文化傳播世界”。
玄奘西行是本課另一重點內容。筆者展示了以下資料:
一千三百多年前,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國都曲女城舉行規模盛大的佛學辯論會。到會的有十八個國王及僧人六七千人,還有許多老百姓。在這次盛會上擔任主講的,是來自唐朝的佛學大師玄奘。玄奘宣講佛學論文,大家都被他精辟的論述折服,沒有人能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那天,戒日王按天竺風俗請玄奘乘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陪同者高聲呼喊:“中國法師闡釋佛經,破除異端邪說,十八天來,無人能敵。”
——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材
學生閱讀材料得知:玄奘在天竺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尊敬,傳播了佛學。在此基礎上,筆者出示《大唐西域記》書影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大唐西域記》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由此感受玄奘西行的影響。最后,筆者總結:玄奘被奉為先知,成為智慧的化身;由于玄奘的緣故,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為圣物。由此,繼續加深學生對“大唐文化傳播世界”的認識。
3.圍繞“大唐文化”的啟示精選
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往來。唐朝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開放政策吸納外來文化之精華。為了探討“大唐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筆者出示材料:
(唐代)其兼容并蓄的開放特點,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傳統,而且在政治上擴大了唐代對外的影響,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形成了空前的開放態勢,取得了輝煌成就。
——王建平《唐代長安的對外開放及其意義》
學生通過分析材料認識到:唐朝時,外國人除了與我國貿易,引進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還學習我國的科技文化。
筆者總結:強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當前,在國外一些現代化的大城市,還稱我們華人聚居的地方為“唐人街”,將我們的傳統服裝叫做“唐裝”。大唐文化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傳統,而且擴大了唐朝對世界各國文明的影響。這是大唐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文化自信。學生由此認識“大唐文化豐富了世界”。
在結尾部分,筆者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