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耀 彭巧蕓
【摘要】本文論述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途徑,提出朗讀與挖掘、積累、運用課文習作范例對接的若干個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習作范例。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感情朗讀 習作范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55-02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有的農村教師認為學生朗讀水平達不到,所以放棄對學生提要求,也放棄探索培養朗讀能力的途徑,以至于學生在讀課文時,無論情感多么豐富、文質多么美的文章,全都是用“唱讀”的方式破壞了文章的美感。自從學校進行了“從高年級課文閱讀教學中深挖學生習作范例的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以來,我們圍繞著“學生積累課文習作范例材料方式是強化單元導語習作要求,是有意識地板書,是摘錄課文中優美語言,還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良好途徑。
一、實現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與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對接
(一)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農村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普遍有待于提高,教師要基于農村學生的這一學情有計劃地制訂教學計劃,不能對學生一下子要求過高。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朗讀是逐漸提高要求的,教師也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例如,剛開學接手新班時,我們發現將教學資源包中的朗讀視頻作為朗讀范例很不合適,因為大多數學生對于新課文中的很多字不會讀,而朗讀視頻中的節奏較快,學生想注音都來不及。基于這樣的現實,我們要求學生人手一冊《新華字典》,在“課前讀三遍課文”這個預習要求中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弄懂字的讀音,先做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本要求。
(二)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四個階段
1.初期的培養方法——范讀、領讀
在開展課題前,我們發現學生唱讀的現象非常普遍。為了讓學生能從讀正確、流利發展到有感情朗讀,課題組教師采取先在課堂上情感豐富地范讀課文,然后再一個句子一個句子領他們讀,示范朗讀節奏和輕重音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一句一句的領讀,學生在第一課《山中訪友》一文中對于老橋的“德高望重”有了清晰的理解,通過朗讀讀出了山中山泉、溪流、懸崖等的情誼與氣魄,也感受到了原來課文還有這樣美麗的畫面。
第二課《山雨》教學,教師也像第一課一樣一句一句地領讀,一句一句地糾正學生錯誤的讀音,表揚學生有進步的朗讀,以及鼓勵學生試著輕輕地和老師一起讀,看看節奏如何,感情如何流露……通過第一單元的領讀,學生的頭腦中有了朗讀節奏和輕重音的意識。在學習第二單元《懷念母親》一課時,學生嘗試著讀出那種離愁別緒。學生的朗讀雖然稚拙,但他們的情感世界里有了環境描寫可以突出自己的愁緒的觀念,也對“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有了自己的情感體會,還認識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種表示強烈情感的句子。到了第八課《中華少年》這一課學生就會聲情并茂地朗讀:“啊!神州大地生長的希望,我們是中華的少年!”
2.中期的培養方法——揣讀、細讀
通過課題組教師一個單元,最多兩個單元的課文范讀、領讀,學生基本上能夠改變唱讀的現象,下一步就是放手讓學生課前預習時揣摩本篇課文該怎樣讀。這一過程實施時間為一個月,內容范圍是一到兩個單元,教師檢查學生的“揣讀”作業,以教師抽檢的形式鞭策學生。課堂上的細讀環節,教師采用在“小組加分”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朗讀熱情,讓學生細細地品讀重點句;采用“抓兩頭促中間”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
3.提升期的培養方法——互讀、賽讀
當學生真正貫徹了“揣讀”“細讀”這些學習環節之后,就要進入互讀、賽讀環節。課堂上如果出現了情感豐富、句型新穎、意境清新的句子、段落,教師就會抽出一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給對方聽,互相提建議,或者同桌一起讀。另外,還可以開展小組比賽讀,給感情讀到位的小組加分,讓學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感。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別餓壞了那匹馬》中的:“別別別……”他急了,“碧云!碧云!”……“你放下!等碧云來拿!”這些句子寫出殘疾青年為了不讓“我”看穿他的善意謊言,一再阻止“我”進去,不停呼喚“碧云!”要想讓課文中的情感到位,必須要讓學生放得開,因而適宜采用個人賽讀加分的形式組織課堂。對此,學生躍躍欲試,大膽的、情感豐富的學生首先舉手試讀,對于朗讀時情感基本到位或到位的學生,教師用語言、分數激勵他們,讓他們成為引領中等生、潛力生進步的旗幟,成為刺激、挑戰優秀生的對手。這樣的朗讀讓學生情感得到迸發,這幾個“感嘆號”也已成為“潛伏”在學生頭腦中的習作素材。
4.習作前的培養方法——有感情地開展口語交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開展口語交際密切相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表達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培養肢體表達能力,有助于準確拿捏朗讀的語調、語速能力。口語交際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如創設“科技是利大還是弊大”的話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交流熱情,讓學生用真實情感談自己的觀點,實現由讀到說過渡,為習作做好鋪墊。
二、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挖掘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
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文本對話,能體會到作者的豐富情感,獲得不同的感受,進而激發挖掘課文習作范例的潛能。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實現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挖掘課文習作范例相對接呢?
(一)捕捉意象新穎的獨特語句
課本選文多數是名篇名著,很多內容是陌生領域,意境新穎獨特,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讓情感細膩的學生敏感地捕捉到多愁善感的“太極派”語句,如學生從課文《懷念母親》中找出“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個直述傷心的句子,從“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這個句子中發現它是通過環境烘托心情的;樂觀的學生會敏銳地發現愉悅意境的“武林派”語句,如學習《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時,有學生就反復揣摩“嘿,畢竟有人夸我了,盡管她是聾子”這個表示自己滿心歡喜的句子的讀法。
(二)關注畫龍點睛的多字成語、俗語、歇后語
若學生能在習作中巧妙運用四字詞語、成語或俗語、歇后語,文章一定會生出別樣的風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做到:聯系上下文反復讀,或者查找工具書,或者同桌討論這些詞語意思;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具體的語境造句,說幾句話。慢慢熏陶,這些畫龍點睛的詞語就會儲存在學生的大腦里了,在習作的時候就能啟用、儲存在大腦里的知識。
(三)注意情感豐富的標點符號
語文課標第三學段的習作目標中提出了“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這個要求,而我們在高年級習作教學中發現學生的習作習慣于用“逗號—逗號—句號”的格式,根本不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基于此,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我們就格外注重引導學生注意標點符號的作用,在六年級時特別注意感嘆號、破折號、省略號的指導。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第9自然段中:“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就會不見的!”這部分共有4個感嘆號,表達了小女孩強烈的渴盼,如果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相信這4個感嘆號就會植根于學生的大腦里了。
三、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
當學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水平時,教師就要向積累課文習作范例這個目標奮進,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學生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這個對接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口頭積累,一個是積累本積累。
口頭積累最主要是課堂口頭積累。如在教學中發現有新穎的、獨特的句段時,就鼓勵學生背誦這些句段。根據句段的長短,課堂上給學生1-2分鐘時間讓他們背誦,達到標準的就給學生加分。這樣,學生學得開心,更重要的是擴充了詞匯量。
積累本積累,首先讓學生在積累本上建一個目錄,把朗讀過程中十分欣賞的語句進行分類積累。開始階段教師落實檢查,讓學生對每篇課文既要抄一定量的句子,也要背誦一定量的句子,把完成情況記錄在作業記錄本上。有時候也可以讓小組長代檢查,對做得好的學生實行加分獎勵。
四、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運用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
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提高閱讀能力,還希望學生習作時能運用課文習作范例,從而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運用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
(一)段式、句式的套用
中等生、優秀生在提升期后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他們讀了《我的舞臺》這篇課文后,就能在本單元習作的“學習某種藝術”時,很自然地套用這一課開頭一段的段式,寫出“剪紙對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的句子。又如《匆匆》一文,當學生自己揣摩讀了“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個句子的時候,竟然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情景仿說排比句子。
(二)句子、詞語的運用
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本,豐富情感,積累詞匯,寫作時就能信手拈來,即興創新。如進行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的習作教學時,我班鄭金蓮同學在《老師,我想對你說》結尾時運用課文范例即興創作:“花兒以它迷人的芳香作為對大地的回報,他日我以優異的成績來作為對您的感謝!”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很快就能把別人的養料轉化為自己習作的養料,迅速提高自己的運用能力。
五、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運用課文習作范例講評的對接
如果學生在習作時還不能恰當、適時地引用課文習作范例,教師就要在講評時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運用課文習作范例的對接。可以采用教師范讀班級優秀作文,學生點評優缺點或者讓小作者本人讀自己的習作,由學生點評優缺點的形式。
課文朗讀時聽著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一種享受;批改習作時,看著他們富有時代氣息的話語,感受著他們的真情實感,是一種成就。這是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功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挖掘課文習作范例的源頭,是學生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活水。雖然它與運用課文習作范例有著很遠的距離,但又是息息相關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題小組在研究時拋出的一塊“磚”,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習作范例這塊“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積累課文習作范例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是學生積累課文習作范例的有效途徑。
注:本文系梧州市2018年度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從高年級課文閱讀教學中深挖學生習作范例的研究”(課題編號:X2018B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林靖耀(1997— ),廣西岑溪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彭巧蕓(1980— ),女,廣西岑溪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