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講評課有效性的策略,總結作業講評課的模式,認為教師應做好數據的統計分析,認真編寫講評教案,講究講評藝術,制訂鞏固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中高年級 作業講評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22-02
小學數學課常見的課型有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測驗課、綜合實踐課、作業講評課等,教師研究較多的是新授課,研究較少的是作業講評課。布置作業是為了從作業中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作業講評課則是解決存在問題、查缺補漏的必要環節。我們在調查問卷中發現,中高年級數學教師普遍存在“重批改,輕講評”的現象,作業講評課往往在“打無準備之仗”,教師沒有對作業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更沒有講評教案,對作業逐題講解,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我們課題小組決定將提高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講評課的有效性作為研究的課題。經過研究和實踐,課題小組對作業講評課的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做好數據的統計分析是一節好的講評課的基礎
批改作業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并記錄在作業批改記錄表中。作業批改記錄表一般統計每道題的正確(錯誤)率,記錄典型錯例、經典解法、錯誤原因分析等,使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為下一步編寫講評課教案提供第一手素材。
例如,教師批改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課后作業(以下均以該課為例)后,把相關數據填入下表:
數學作業批改記錄表
[講評時間 2019.3.28 年級 四年級 教師 韋衛華 作業類型 課后作業 作業內容 乘法分配律 題號 一1 一2 二1 二2 三1 三2 三3 三4 四 正確率% 85 81 85 80 78 90 18 20 63 典型錯例 三3:47×101=4747;47×101=47×100×1=4700
三4:34×98=3332;34×98=34×100×2=6800
四:45+155×40=45+6200=6235(支) 經典解法 三3:47×101=47×(100+1)=47×100+47=4747
三4:34×98=34×(100-2)=34×100-34×2=3400-68=3332
四:45×40+155×40=(45+155)×40=200×40=8000(支) 錯誤原因
分析 1.學生初學,一部分不懂如何下手,一部分錯誤理解接近整百數的分配方法。
2.未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未能靈活運用。 鞏固措施 設計一些乘法分配律順用和逆用的題目,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備注 ]
二、編寫講評教案是一節好的講評課的關鍵
在講評課上,教師如果只講答案,不分析錯誤原因,課后學生還是會一知半解、不得要領。但如果教師逐題講解作業,沒有突出講評重難點,則會造成大部分學生學習倦怠。因此,教師要對作業批改記錄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確定講評課的目標和重難點。正確率高于70%的題目可不設目標、不講評,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錯誤率在30%—50%之間的題目可略講;錯誤率高于50%的題目應當作重點講;錯誤率高于80%的題目應當作難點講評,尤其是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典型錯例。
明確本節課的講評目標后,教師即可著手編寫講評教案。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當針對普遍性錯誤或典型錯例,應當針對全體學生的知識薄弱點,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評要注重解題方法的總結提煉,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應注意溝通不同題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講清哪些習題需要應用什么知識點來解答,某個知識點需要幾個層次的習題來達成學習目標等。此外,講評教案的設計還要有講評重點的拓展延伸,以便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
例如,針對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課后作業,教師做好數據的統計分析后設計講評教案如下:
數學作業講評教案
[講評內容 乘法分配律 講評目標 針對錯例加強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 講評重難點 接近整百數的因數的拆分和湊整方法 講評準備 課件 講評過程 講評模式 一、復習乘法分配律。
二、講評作業一、二題(略講)。
三、講評作業三3、三4。
1.出示典型錯例:47×101=4747;47×101=47×100×1=4700;
34×98=3332,34×98=34×100×2=6800。
自主式訂正
合作探究式
講評過程 講評模式 2.分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和補充。
4.小結方法。
四、講評作業四。
1.讀題,分析題意。
2.問:一共買多少盒粉筆?應該怎么列式?
3.引導學生找出多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并優化解法,表揚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的學生。
五、講評小結。
六、布置錯題更正和“自編題”。
教師主導式
鞏固措施 1.把錯題和更正寫在錯題本上。
2.在“自編題”編習題,互練互評。 ]
三、講評藝術是一節好的講評課的靈魂
講評課也同樣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一些教師在講評課上因錯題對學生狂轟濫炸,語言上諷刺、挖苦、責罵,甚至采取懲戒措施,這樣反而使學生產生沮喪、壓抑、逆反的心理,對作業講評課喪失興趣。在講評課上,教師的語言應盡量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表揚應多于批評,對學生的閃光點予以肯定,批評時對題不對人,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師在講評課上不妨放手讓學生展示自我,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與同伴爭論,使他們從中學習到同齡人的學習技巧,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例如,在講評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課后作業后,為了讓學生明白典型錯例47×101=47×100×1=4700錯在哪里,教師先讓學生代表發言,再讓其他學生質疑,并讓學生說出算式的意義是“表示101個47是多少”,使做錯這道題的學生明白:再乘以1并不等于多1個47。這樣,對的學生有了自我展現的機會,錯的學生則從中學到了技巧和方法,教師的批評說教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四、鞏固措施是一節好的講評課的延續
一節好的作業講評課,僅能解決一次作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夠的,還要有課后鞏固措施,給學生留下反思和警示,使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措施一:人手一本“錯題本”。講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錯題和更正寫在錯題本上,并從錯題中分析自己的不足,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吸取教訓,引以為鑒。
措施二:人手一本“自編題”。講評完成后,教師讓學生結合錯題內容和形式自編習題,完成后還可以和同學互換習題練一練,加大訓練強度,互相評一評,使學生對存在問題有更深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實踐證明,堅持上述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課題小組在每次作業講評課后都堅持讓學生收錄“錯題本”和“自編題”,一學期后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好轉,錯誤率明顯下降。
五、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講評課的模式
“天地萬物皆有規律可循”,作業講評課也有規律可找,有章可循。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嘗試探索了以下三種作業講評課的模式,并以這三種講評模式的變換使用作為一節講評課的基本形式。
(一)自主訂正式
在作業中錯誤較少、錯誤問題不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在作業講評課中可以讓學生先自行訂正,教師再對典型錯例稍作點評。這樣,學生自己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找出錯誤的成因并訂正,使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有一個清醒、深刻的認識和反思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師主導式
在作業中錯誤較多,錯誤問題普遍存在,大部分困惑問題難以解答,可能會影響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的情況下,教師應在作業講評課中起主導作用,將錯誤作業當作新知進行講解,著重糾正學生對該知識點理解的偏差,使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有較大的提升。
(三)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是新課標中提倡的一種有效的新授課形式。我們認為,合作探究也適用于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講評課。這種作業講評課以小組為單位,對作業中存在的普遍性難題進行探討,在同伴爭論中解決自己作業中的困惑。通過合作探究,杜絕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讓學生發現他人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真正起到作業講評查缺補漏的功效。同時,讓學生開展合作交流,使課堂氛圍更活躍、更和諧,改變以往作業講評課“教師辛苦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激發學生參與作業講評的興趣。
在一節作業講評課中,往往可以靈活運用幾種作業講評模式。例如,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作業講評課,作業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1)小題正確率都在80%以上,作業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沒有什么困惑,教師可采用“自主訂正式”讓學生自己或同桌之間訂正,不必浪費過多的時間;作業第三題(3)小題、第三題(4)小題,正確率約為20%,是講評課的重難點,可采用“合作探究式”進行講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發現錯誤,學到解題方法,效果比教師從頭講到尾好;作業第四題正確率約為60%,這道題難度不大,但需要教師的引領,宜采用“教師主導式”進行講評。
作業講評課也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采用的講評模式不僅要因班級實際情況而定,還要因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作業內容而定。例如計算題型的作業講評課可采用“自主訂正式”講評,拓展應用題型可以選擇“合作探究式”講評,而學生普遍存在知識性錯誤的作業則應采用“教師主導式”講評,有時候一節綜合性的數學作業講評課往往三種講評模式變換使用。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準確把握,靈活運用,提高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講評課的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韋衛華(1983— ),女,壯族,廣西賓陽人,二級教師,大學專科學歷,橫縣馬山鄉雙橋村委小學副教導主任,研究方向:小學數學作業講評的策略與模式。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