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美術“綜合·探索”課的教學策略,建議教師研讀課程標準,把握“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層次、特征、學習目標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尋找資源之間的連結點,設計豐富多彩的課程;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開展探究性學習;進行學科整合,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與生活融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美術 綜合 探索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48-02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美術課程的分目標設定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主要是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提高學生探索、創新和綜合理解問題的能力,是四個學習領域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際教學中,初中美術“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已成為每一位美術教師應當去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如何探尋行之有效的“綜合·探索”課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修養?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研讀課程標準,把握“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層次、特征、學習目標、教學注意問題等
初中美術教師應該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層次
初中美術“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
(二)“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特征
初中美術教學中的“綜合·探索”領域的總體特征為:拓展性、探究性、創造性。因此,學習內容的開發與課題的設定都應體現這一特征。此外,還可以密切配合學校的活動開展“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活動。
(三)“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生學習目標
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應達成以下學習目標:
1.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開展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并以各種形式發表。
2.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四)“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加強跨學科教學的研究,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程。第二,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以學生的研討和探索為重點,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與美術相關的問題,并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技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尋找資源之間的連結點,設計豐富多彩的課程
美術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構建綜合性、開放性的課堂,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使學生在真實、生動、有效的美術實踐活動中提高能力、獲取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課程。
例如,將美術教學與音樂欣賞相結合,在欣賞和創作中,教師可適時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將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廣泛收集信息,開拓探究領域。教學八年級上冊的《新年活動設計》,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策劃和組織的知識,把美術各門類的知識與活動內容綜合起來應用。課前,筆者根據學生的特點,指導學生成立探究學習小組,給每個探究小組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探究小組則以單元組的形式通過網絡等媒介學習相關知識點,并完成預習任務。有的小組(動手能力強的)負責收集賀卡設計、飾物設計與制作的相關信息;有的小組(有一定創意設計意識的)負責收集環境布置藝術、美術字設計、新年活動海報設計等相關信息;有的小組(文科基礎較好的)負責策劃書、節目單等的方案制訂。在課堂上,教師播放過年喜慶音樂進行環境烘托,然后各個小組交流匯報,共同學習探究,一起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還可以結合學校或當地的文化特色,組織學生開展探索研究,用美術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舉辦成果展覽或舉辦研討會。七年級下冊的《美化我們的校園——校園標志設計》的技能目標是運用標志設計知識設計制作一個有創意的校園標志。在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結合生活實際有創意地設計一個校園標志呢?筆者所任教的學校以“君子文化”為學校文化特色,并成功申報南寧市第一批“蘭亭學校”,在標志設計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校特色和班級文化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為下一步的設計構思奠定了基礎。在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先通過單元小組討論各自的構思:設計什么?以什么形式表現?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學校的文化特色獨立設計草圖。課堂的延伸則更側重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采用不同材質的工具,自己制作或者與同學合作制作一個校園標志。有些學生能巧妙地把竹子元素(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融入校徽設計當中(見圖1);有些學生不拘泥圓形或方形的圖案,將校徽設計成不規則形狀;有些學生結合“蘭亭學校”特色,為學校書法藝術節設計標志(見圖2)。
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開展探究性學習
綜合學習包含的內容較多,學習活動比較復雜,如果只采用單一的學習方法難以滿足學習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法,以保障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具體而言,教師需要營造問題情境,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或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偉大祖國》,可圍繞“偉大的祖國”的主題進行綜合學習,開展收集資料、組織策劃、討論、設計、布置展覽等活動。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課前,筆者布置學生在家觀看國慶70周年閱兵盛典,感受祖國在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好局勢,接著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給各探究學習小組,以單元組形式發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互聯網、書店和圖書館等渠道查找、收集展現新中國成立后在經濟領域、文化領域、軍事領域等各方面成就的圖片、文字以及海報設計等相關資料。上課時,筆者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引導學生以單元組形式匯報所搜集的資料,暢談中學生在新時代該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課后的延伸則是要求學生以單元組形式完成以“慶祝祖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的手抄報的繪制,并在展示廳進行展覽與評比。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切身感受到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與進步,內心油然而生“我愛我的祖國”的真摯情感。
四、進行學科整合,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與生活融合的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比一般的課堂教學方法復雜,除了課內的時間,可能還要動用課外的時間;場地不僅限于課堂,還需要擴大到校園,甚至社會;隨機的成分較大,難以控制。因此,教師要提高“綜合·探索”課的有效性,就要有效進行學科整合,聯系生活實踐開展學習活動,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與生活融合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所處的課程環境的壓力。所以,教師組織綜合學習的時候,一定要進行總量控制,一般而言,大型的綜合學習活動以每學期一次為宜。
例如,八年級下冊《民俗的魅力》以“民俗的魅力”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策劃、組織和舉辦一個民俗展示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民俗的魅力,培養關注民俗、熱愛民族文化的精神。學習活動涉及美術、歷史、社會等學科,所以,課前筆者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分組,自由組合,以單元組的形式,按策劃方案進行合作探究和研討。有的小組負責進行“民間美術與民間民俗的密切關系”的社會調查,在校內外發放調查表,歸納梳理,總結匯報;有的小組負責收集民間工藝藏品,走訪當地民間藝人,征集當地有代表性的民俗工藝品(若當地學校比較難收集工藝品,可以用一個課時安排學生進行創作,以彌補展品的不足);有的小組負責收集各民族民俗的相關資料。筆者引導學生將美術活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借助信息技術廣泛收集相關的信息等。在課堂上,由各小組的解說員帶領同學們參觀各自負責的民俗展覽會展區,解說員用PPT課件并結合具體材料進行介紹。筆者在學生解說后進行簡明扼要的點評和總結,必要時對學生所解說的內容進行補充。通過此次綜合探索活動,學生對民俗文化,特別是本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民族自豪感。
總之,“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目標,學習活動過程中強調實地考察、個人研修、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學習活動,以及以展示、口頭發表、小論文等多種形式發表學習成果的方法。學生可通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想象和探究帶來的愉悅與成功感。
作者簡介:吳金龍(1980— ),廣東茂名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南寧市興寧區美術家協會會員,2017年獲南寧市美術優質課堂現場評比一等獎,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