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音樂教學體系中,視唱練耳是聲樂教學的基礎學科,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高職學生在視唱、聽辨、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從音樂的構成要素出發,采取多樣化的訓練手段,對學生的節奏感、和聲感以及旋律感加以培養。
【關鍵詞】視唱練耳;音樂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110-02
【本文著錄格式】王林飛.視唱練耳教學中高職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探討[J].北方音樂,2020,03(05):110-111.
隨著我國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逐漸重視,視唱練耳成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涉及視唱、練耳、基礎樂理等方面,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視唱練耳作為融合視唱能力、聽辨能力、分析能力為一體的學科,對于高職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這一背景,本文分析了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感、和聲感以及旋律感的培養方式,希望能促進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的發展。
一、視唱練耳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
節奏感是高職學生音樂能力構成的基本素質之一。借助視唱練耳教學中嚴格而準確的訓練,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節奏感。培養節奏感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速度感、節拍感和準確的音值組織等關系。在音樂作品中,這三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教師在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中開展節奏訓練的目的,不但要讓學生對音長、節拍力度進行反復練習,而且還要借助基礎性的訓練,讓他們能夠準確、清楚地表達音樂節奏,適應各類音樂形式的節奏特征以及風格,由此獲得準確的演唱(演奏音樂)和體驗音樂的能力。在讓學生聽記節奏的教學過程里,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視譜讀節奏與聽寫節奏方面的交叉練習,讓他們的節奏感獲得良好發展。眾所周知,內心的律動感屬于內心聽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內在的律動感顯然是存在的。教師在視唱練耳的節奏訓練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內在的律動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師的培養和指導下,高職學生掌握了各種基本的節奏模式和辨別節拍的技巧,就可以借助內心節奏感正確把握各種音樂作品的節奏。
首先,在音樂理論方面,教師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各種音符、休止符及其時值的關系,認識到由各種音符組成的基本節奏類型的特征;了解各種節奏類型的組合以及變化特點,讓學生具備念出、拍出、聽出不同節奏準確時值的能力,掌握節拍的特點、律動特征以及節拍節奏和音樂風格之間所具有的關系,持續記憶各種不同的節奏,將之應用于實際的音樂表演中。
其次,教師應當結合音樂作品的聽、辨節拍節奏開展教學。借助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聽、辨訓練,高職學生就可以按照節拍準確組織節奏,對節奏的不同走向形成正確認知,從而區分不同類型節拍的特色。在明了節拍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聽辨各類音樂作品中旋律片段的節奏。教師彈奏作品中的一些旋律或片段,讓學生拍擊或者讀出節奏,從而使他們對節奏能夠形成深刻記憶。
最后,教師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當應用正確的打拍法,要求學生掌握不同節拍的拍點和力度,保持穩定的速度。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節奏時值,形成正確的擊拍方式,從而真正掌握基本節奏型。教師除了讓學生聽寫之外,還可以應用實際音樂作品,提取出其中的節奏型,讓學生進行聽辨訓練,寫出旋律聲部的節奏型。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和聲感的培養
和聲是由兩個或多個不同的音程按照一定的作曲規則形成的聲音組合,對于音樂風格的表現和主題的表達具有關鍵性作用。因而,在高職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對學生和聲意識的訓練,提升立體感和層次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多聲部方面的表現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和聲感的訓練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一)傳統方式下的和聲感訓練
傳統的和聲訓練往往是教師通過鋼琴教學的方式來實現和弦的鏈接和四部和聲的聽辨能力培養。在實際鍛煉學生和聲感的時候,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讓他們能夠掌握多種和聲的色彩和效果。以C自然大調的訓練為例,教師可以采取邊聽邊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學生聽完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區分不同和弦所具有的性質、色彩以及效果,要求學生基于自身產生的錯誤再次進行聽辨練習,一直到學生不再出現錯誤為止。在上述練習結束以后,教師才可以讓學生進行C大調和弦鏈接的四部和聲的聽辨練習。在對不同調性進行和弦鏈接的時候,要按照各種和弦色彩使用差異化的訓練手段。例如在對減三和弦進行聽辨之時,就可以對學生使用對比式的訓練手段,在多個非減三和弦之中穿插進一個減三和弦,由此讓學生準確掌握各種和弦的特性。教師還可以使用構唱的方式讓學生訓練統和聲感,按照每堂課所教授的調式調性和特色和弦合理設計和弦構唱訓練,如此就能夠提升學生在和弦應用方面的靈活性。
(二)結合實際音樂作品進行和聲感的訓練
除了進行傳統的和聲感訓練之外,教師還應當結合實際音樂作品對學生的和聲感加以培養,如此才能夠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彌補傳統和聲感訓練的不足。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唱好自身聲部旋律的時候關注不同聲部之間是否和諧以及和弦轉位效果。通過這方面的訓練,教師就可以使高職學生真正體驗到現實音樂作品的和聲旋律,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和聲的感知能力以及運用能力。
三、視唱練耳教學中旋律感的培養
旋律具有復雜性以及多變性的特點,對于樹立音樂形象和表達音樂主題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因而教師在高職教學中應當重視對學生旋律感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練習的曲式結構形成理解和認知,可以清晰地辨別出各種旋律的規律和走向。教師還要按照各種調式旋律的音程大小和節奏的復雜程度加以分類,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方能確保學生的旋律感得到提升。
(一)旋律模唱訓練法
旋律模唱是評價音樂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指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地記憶和完整地演唱音樂旋律。在視唱練耳訓練中,旋律模唱可以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音樂意識和控制力。第一,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聆聽給定的音樂旋律,讓他們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記住并拍打音樂旋律和節奏;第二,教師要讓學生還原剛才聽到的旋律,通過記憶進行再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找到自身在旋律節奏、力度和旋律走向方面的缺陷,進行二次聽辨;第三,教師應指導高職學生完成對音樂作品旋律的最終模唱表演,針對存在的缺陷進行糾正,采用這一方式能夠起到培養音樂聯想能力的作用。
(二)旋律填充訓練法
旋律填充指的是按照旋律的節奏和調式對旋律加以補充和發展。教師要尤其關注增加的旋律與原旋律調性風格之間的一致性,不能隨意增加。教師應指導高職學生準確分析、判斷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和曲式,在一定的時間內形成對新樂譜的完整認識和掌握,然后再要求學生按照旋律的發展進行填充,形成完善的思路。
四、結束語
在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從音樂的構成要素出發,使用多樣化的訓練方式對學生的節奏感、和聲感以及旋律感加以培養。同時,在教學中,學生自身也應自覺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將之應用在實際的表演中,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自我的音樂能力。
參考文獻
[1]馮穎.視唱練耳教學對音樂能力的培養[J].大舞臺, 2015(7):158-159.
[2]張婉俠.由”音樂能力的培養”引起的思考——當前我國音樂院校視唱練耳教學改革探討[J].音樂天地,2007 (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