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長林
摘 要:一提到學困生,誰都頭疼,他們基礎差,知識缺漏多,新知識學不進去。有人抱怨,有人訓斥,也有人采用簡單粗暴方法,實際都是“恨鐵不成鋼”。 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學生學習成績有差異,這是必然的。而學困生往往影響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所以要想方設法注意對學困生的觀察和研究,不斷采取有力的轉化措施,這是每位教師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必須十分注重的一環。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研究與轉變
小學數學學科系統性強,邏輯性嚴密,有的兒童由于某些基礎沒有掌握或學得不扎實,就會造成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識點在心理上長期積累,就成為學習上的“攔路虎”;也有的兒童由于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不當,嚴重阻礙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或者說影響學習的效率。如果這些學困生一旦在班級里形成一個層面,不但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會影響教學的達成度,導致教學任務不能如期完成。轉變學困生,教師應有“人人會學習、人人會學好、人人會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為才行。
1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類型和特點
(1)學習不得法型。這類學生智力正常,記憶力較好,學習比較努力。往往死記硬背數學中的一些定義、計算法則,學習知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學到的知識處于零散的無序狀態,無法掌握知識的縱向結構和橫向聯系,從而造成理解能力、遷移能力差,遇到稍難的數學知識題目、綜合運用的題目就摸不著“門”,學起新知識費時,“解”起題來費力。
(2)貪玩懶惰型。這類學生生性好動,十分愛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他們依賴性強,獨立性差。這類兒童喜歡動口“說”題,而不喜歡動筆“解”題,很難形成技能。
(3)知識斷層型。數學知識點缺陷,基礎不扎實,新舊數學知識難以連接,知識就會出現斷層,對于系統性特別強的數學來說,后繼的新知識學習就無法進行。
(4)情感中斷型。有的兒童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屢屢失敗,遇不到學習成功的體驗,常常以失敗者的心態迎接新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學生學習信心減弱,學習無興趣,從而逐步與教師、同學和家長遠疏,學習數學的情感和師生關系的情感中斷。
在上述不同類型的學困生中,他們的學習又表現其不同心理特點:
(1)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為教師,做作業為家長,教師追一追,催一催,他們就動一動,勉強應付,被動對待。
(2)學習情緒差。課堂學習情緒低落,被動聽課,對教師的提問無動于衷,似乎與自己不沾邊,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3)學習品質差。學習不提問、不思考,做作業尋找現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難題,賴于教師或者抄襲同學的作業,往往找尋“捷徑”。
(4)學習遷移能力差。有的學困生接受知識的信息有限,知識的儲存不足,智力品質差,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形成知識遷移。
2 轉變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方法
(1)“小目標”訓練法。①要求放低,適當補“差”。掌握學困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一個“小目標”,使學困生能一次一得。②實施單元達標教學,對學習本單元仍未達標的及時反饋,出現問題及時補救,不留“夾生飯”進入下單元的學習。③實行分組教學,分層次提要求,分類指導,分層評價,快速反饋,使不同類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發展。④采取課堂教學、小組學習與小組指導相結合教學方式,提供學困生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2)成功激勵法。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情感障礙,一方面由于學生每次以失敗者的心態去學習,學習無興趣,消極對待。另一方面,由于帶上無形的學困生帽子,班級里的事都不能沾邊,失去參與的機會。要改變學困生的學習狀態,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教師要發現學困生的特長、優點和潛能。一旦發現就要創造條件,積極扶持,使其發展,激發學習興趣,進而萌發獲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師要把愛生和知生結合起來,“用愛澆灌遲開的花蕾”,以真誠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礙。只有這樣,學困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教育,去爭取成功。
(3)學習習慣矯正法。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改變他們學習數學困難的比較關鍵的環節。教師要耐心指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對他們繼續以后的學習終身受益。
(4)學法指導。學困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上學法指導的主要內容有兩種。①學習觀點的指導。主要包括主動學習觀點,認真求實觀點,能做到不恥下問。②掌握知識方法指導。主要包括在知識輸入階段,指導學生如何思維,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在知識儲存階段,指導學生如何記憶,如何理解,如何強化知識等。在知識輸出階段,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與綜合,如何解決問題等。
總之,不管是哪個學科,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使學困生擺脫“困”境,教師需要耐心地反復地引導、輔導、疏導,找到學生知識的斷層面及時“補漏”,時時矯正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習數學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