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冰
摘 要: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走向了融合創新的道路。創新教學模式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與社會同步的教學模式,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化社會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信息化、移動互聯網成為必需的選擇,學校應借助“互聯網+教育”的新理念、新平臺和新技術,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文章簡要介紹了國內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闡述了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第一小學“優化環境建設、提升應用能力、深度融合創新”三步走的信息化發展戰略,以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特色課程;微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10-02
一、指導思想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積極推進落實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學校要借助“互聯網+教育”的新理念、新平臺和新技術,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平臺,使育人途徑多樣化、育人內容豐富化、育人模式個性化。為落實岳麓區第一小學(以下簡稱“岳麓一小”)信息化發展智慧教學,特制訂本計劃。
二、總體目標
按照“優化環境建設、提升應用能力、深度融合創新”三步走發展戰略,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重點,以湖南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抓手,結合岳麓一小“微課在項目式學習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市級課題研究,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模式,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加強實踐研究,探索創新應用,完善評估及激勵機制,構建一個開放、活潑,以學生為主體的智慧課堂,借助智慧教室實施智慧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學生不再是學習的被動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
三、實施行動
(一)加強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打造智能環境
硬件環境是學校信息化工作的基礎,在管好、用好現有設備的同時,學校應結合實際不斷完善硬件建設,充分滿足教學需求。一是及時做好班班通電腦、教師辦公電腦、一體機等設備的維護更新工作;二是提升網速,完成校園內部網絡線路的升級改造;三是完成智慧校園工程的建設,打造實時監控的安全校園,實現家校共育管理;四是新建電子備課室和智慧教室各一間。
岳麓一小的智慧校園建設是在岳麓區教育局的領導下,依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云計算、計算機網絡、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互通、銜接與開放,建成智慧教育服務體系。目前建設好的有“智慧校園數據管理系統”和“智慧校園安全防控系統”兩大項目。“智慧校園數據管理系統”已實現教師考勤、訪客管理、家校共育等功能,逐步提升了管理層面的效率,實現了更快速、更精確的管理;“智慧校園安全防控系統”則是引入最新的高清監控技術,以強化校園環境的安全性,同時搭配視頻分析軟件平臺進行系統整合,滿足學校保安管理者更為簡便及輕松的管理需求,可以對學生安全的全過程進行監、防、管、控,讓學生處于更安全的學習環境,實現學校、學生安全保障的完整閉環。
搭建一個校園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一個資源充足、種類齊全、使用方便的電子資源庫,鼓勵師生通過網上平臺進行互動學習,積極參加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和師生信息化成果展示活動。在課堂上,學生便可以將自己的做題成果直接上傳到網上平臺,教師及時進行反饋;放學回家后,學生亦可以借助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當然也可以借助其他的學習類軟件進行擴展學習。這樣,部分學生就能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在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持之下,我們嘗試運用更多的教育模式,現探索導入以下教育模式:①學案導學模式,即分層建立素材資源庫,包括管理部門、教師研討、學生活動。其中教師研討,既要有教的資源,如各學科的電子教案和課件,也要有學的資源,如信息技術應用的微課。而學生活動則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收集,由各班自行進行資源整合、上傳與經驗分享。②評價激勵模式,即開展班級資源庫評選活動。按照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級,在晨會上舉行優秀班級資源庫頒獎活動,實行動態管理,每兩周評選一次。③交流答辯模式,即用好岳麓一小微信平臺,學生用微信,隨時隨地與同學、老師溝通,教師每周在微信上最少進行一次教育教學交流,幫助學生解答一些難點或者疑惑點。④網上互學模式,即鼓勵師生應用“人人通”平臺,開展網上學習和交流,提供更多課外師生互動機會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對使用效果好的教師,學校給予獎勵。
(二)加強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
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改革,都需要一線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要不斷地走向深入,必須要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投入教改中,否則再好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都無法在實踐中有效落實。其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先進的教學理念之間,存在著實際操作上的細節落差。例如:部分一線教師對信息化技術使用的目的不明確,課件的設計應保持界面簡潔明了,突出重點,以減輕學生的注意力負擔,讓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對教學內容的關注。所以,必須積極開展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根據教育局的統一要求和學校內涵發展及教師專業發展需求,開展分主題的專業培訓,達到提升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技能提高的目的。
學校已經對教師開展了教育信息化培訓需求的調查,教師們期望的教育信息化培訓內容聚焦為:課件制作、信息技術基本操作、網上資源下載與應用技術、智能化教育工具的應用、學科教學工具使用、信息化教學設計、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根據教師們的需求,學校將做好以下工作:①組織學校信息中心的教師,錄制一系列針對以上操作層面內容的微課,生成二維碼。在學校文化墻固定的區域和電教設備集中的功能室,粘貼對應的二維碼,生成學校的“碼墻”,供教師們隨時隨地學習,支持教師們開展信息化教學。②邀請長沙市教科院、岳麓區教研室的信息技術專家,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專題講座,指導教師如何對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
(三) 推進“樂善四季”德育課程與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岳麓一小的特色課程體系以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為目標,打破傳統隔離的壁壘,相互滲透、深度融合,進行學科跨界統整。我們追本溯源,汲取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PBL教學法,重塑出教、學、行、評一體化的項目課堂形態。聚焦課堂,探索應用信息技術,聯結課內外,拓展學習空間,應用與實踐特色課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的延伸,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性、快捷性和可生成性。首先,教,即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實現在線資源共享,將項目啟動錄制成啟發類微課,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利用視覺的沖擊帶給學生更大的心靈震撼,引導學生用好平臺資料庫內的信息資源。其次,學,即根據學生所需講授型微課,將多個知識點關聯,將多個學科融合,為學生解決項目式學習中的實踐問題提供支架;同時,講授型微課也可以對教師設計制作微課的經驗進行分享,讓學生也學會制作微課;然后,利用平臺的交互功能,適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通過QQ、微信等平臺,讓家長上傳孩子學習的視頻、圖片。學生也可以組成學習小組,生生之間互相解疑、交流互動。再次,行,即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完成項目。表演類微課就是教師或教師指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戲劇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現。這類微課很適合作為項目式學習中某些行為的范式。演示類微課適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做示范性的實驗,讓學生像讀繪本、看情景劇一樣,感悟與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最后,評,即項目式學習中體驗探究的成果適合用微課的形式進行匯報分享。將學生的探究類微課在學校的微信平臺上進行展示,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靈活多樣的特性,讓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評價,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由課內學習拓展到課外學習,增加學習的容量,拓寬學習的空間,增強學習的互動性與時效性。這不失為學生項目探究成果交流的“試金石”。
協助學校各部門開展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活動,促進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全方位應用。岳麓一小的學生發展中心已經通過希沃班級優化大師對學生進行德育與評價,以獎勵小水滴成長聚能環的形式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將更加扎實地配合學生發展中心各項工作的開展,并將它們落實到位,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學校德育工作中,促使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應用,探索信息技術與德育的深層次整合,提升德育信息化的整體水平,并借此提升學校的整體聲譽。
四、措施保障
(1)制度保障:進一步組建學校信息技術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并由信息中心具體負責,制訂工作計劃,分步實施,逐項落實任務清單,確保學校信息化工作穩步推進。同時建立學校信息化發展評估考核制度,通過績效考核、年度考核、學時認定、晉職評優等途徑充分激發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工作的積極性。
(2)經費保障:學校將設立教育信息化建設專項經費,加強學校信息化軟硬件建設資金投入。
現在我們已邁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岳麓一小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始了一些探索,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學校全體教師轉變觀念,勇于挑戰,全面推進學校的信息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唐圣權.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1-4.
[2]唐燁偉,鐘紹春,楊煥亮,等.從應用融合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深圳市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8(1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