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碧端
摘 要:閱讀是學生與閱讀內容之間的對話,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閱讀內容三方的對話。作為溝通和交流的方式之一,閱讀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問題思考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結合課內文章、課外閱讀書目等,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基礎上,把學生引入問題思考中,使學生做到會閱讀、會思考。文章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及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能力;拓展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9-0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36-02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視學生思考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語文包羅萬象,不光是教材中的幾十篇課文,還包括課堂之外的廣泛的閱讀材料。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在掌握課文生字詞的基礎上,教師更多的是希望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對生活的感悟,提升思維水平。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很強,不用像數學一樣必須記住公式才會做題,也不似英語那般記住單詞才讀得懂句子。它真正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不多,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培養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思考能力,就是讓學生理解并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十分重要。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準確理解,組織學生交流探討
一篇文章當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但是有的學生可能是思考的方向有誤或者出現了偏差,導致對文章理解錯誤。要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該營造開放性的教學氛圍,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而不是非要追求一個標準化答案。因此,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讓大家互相交流、探討,互相聽取意見。
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多次明確提到了節約和保護資源這一問題,故教師可以先用課件出示一組有關我國經濟發展或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數據以及自然資源大致儲存狀況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地大物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人民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各種自然資源的儲量都十分豐富。這時教師可以給全班學生提供一個論題:“我們國家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資源儲量也很多,那我們還需要節約資源嗎?”有的學生覺得要居安思危,不能浪費資源;有的學生覺得經濟發展與資源增長成正比,不必太過節約資源等。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再如,課文《景陽岡》對武松的形象描寫得可謂入木三分,令人嘆為觀止。故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專題討論:“除了勇敢過人、武力高強、豪爽外,文中的武松還有怎樣的特點?”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特點進行分析,可以促使學生思考文本的“言外之意”,深入文本并結合實際來思考理解人物的另一種可能。多方的意見有助于學生交流質量的提升,讓學生理解得更加全面。
(二)有效提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中十分有效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一方面,它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課堂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對文章內容進行了深入思考以及思考的效果。當然,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的前提在于教師要做到有效提問,而不是隨意提問、低效提問。比如,“《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中的主人公是誰?”“《將相和》中的‘將和‘相指的是誰?”等問題過于簡單,僅僅停留在作品表面,且對中高年級學生來說,初次閱讀課文理解并回答這些問題并非難事。
教師可以從人物入手,注重提問的策略和關鍵所在,如分析、總結人物的性格或特點。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在。教學《竊讀記》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個‘竊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理?難道作者真的是一個小偷嗎?作者為了‘竊讀,在書店里都有哪些忍俊不禁的行為?”上一點所提到的準確理解,一般是圍繞著一篇課文的一個大問題進行全班的討論和交流,但是在提問教學中,問題要盡可能細化具體,面向不同的學生。這三個問題,正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不斷促使學生進行閱讀和反思。通過反復閱讀,學生能夠準確抓住文章的精髓,達到思考啟發的學習效果。
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課文中父親用嚴厲的方式表達他對兒子的愛,你認同這種父愛嗎?”要想提問有效,就需要師生密切配合,互為個體,鍛煉獨立思考能力。這時候,學生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的親子關系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與課文進行比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共鳴的學生也可以接著發言。
總之,有效提問可以讓學生深入文章內部,一般是在閱讀教學的中后段時間進行。它不是基礎性的提問,而是整合性的提問,需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
(三)當堂輸出,促使學生理清思路
如果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真正動腦筋進行了思考,那么將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提的問題雖然不算很難,很多學生也都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有一些創見,但是如何表達出來卻成了不少學生的難題。只思考而不去表達出來,能力的培養還是處在半空中,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有意識地讓學生主動輸出、有效表達,有助于讓學生理清思考問題的思路,真正培養閱讀思考的能力。
這種輸出最好是集中在課上,因為在課下,學生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多方因素的干擾,可能沉不下心來思考問題。而且在課下,學生思考的時間過長,也不能有效提升思考反應能力。因此當堂輸出,是培養學生快速思考能力和即時總結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當堂輸出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教學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教學,讓學生思考同樣是“思”,它們的不同之處在哪里。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由小組成員一同思考,最后在課堂上由小組代表分別進行展示,總結出結果。這些都屬于口頭輸出,還可以動筆輸出。有些學生的輸出特長在手不在口,拿起筆來他們的思維才會更寬闊。比如,教學《中彩那天》一文時,一般都是教師邊講課邊板書,這時可以讓學生來,主要是讓他們列出這篇課文中的所有人物,然后以人物關系圖的形式整合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畫圖,復雜的敘事情節變得清晰起來,學生也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發展的脈絡,把握文章中人物的矛盾所在。最后,教師可以把學生的“作品”收起來,看看學生在整理人物關系時是否有條理、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這種當堂輸出的方法不能占用太多時間,考慮到學生寫作速度,對學生閱讀思考能力的培養還要以口頭輸出為主、動筆輸出為輔。當然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寫讀后感、開展讀書交流會等形式,更加多元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閱讀,拓寬學生思考空間
小學生的識字量已經幫助他們打開了閱讀世界的大門,因此,對很多課外讀物,他們都可以比較輕松地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是寫人記事、寫景抒情的文章,這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相對來說,科普性強、思辨性強的文章不多。這類文章雖然缺乏一定的文學美感,但是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卻是大有裨益的。小學生的課業壓力相對不重,可以有時間、有機會閱讀更多的課外作品,因此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可以從課內文章出發,幫助學生漸漸向課外閱讀拓展。
比如,教授《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紅色少年英雄故事,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戰爭年代孩子生活的不易,以及這些少年英雄的機智與勇敢,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愛國熱情,努力學習。再配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面五星紅旗》等課文的教學,使學生的思考層次從對小英雄的敬佩上升到對國家發展與民族命運的擔憂。
再如,教學《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多篇課文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集,讓其了解遠古人民的偉大智慧,激發想象力。
又如,教學《蟋蟀的住宅》時,帶領全班同學再閱讀幾篇《昆蟲記》中的優秀篇章,讓學生體會法布爾這位昆蟲學家的神來之筆,激發他們對探索昆蟲世界的興趣,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在教學《七律·長征》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毛主席的其他詩作,領略偉人風采,讓學生認識到偉大的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頗有才情。這種拓展閱讀的方式,對學生開闊閱讀視野、提升思考空間很有幫助。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考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課堂上語文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要充分利用情境營造、提問發言、小組討論以及實踐活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閱讀課上更加活躍,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文章的意義所在。
思考能力的培養不僅在課內,也在課外,不僅靠語文閱讀,也靠其他科目的學習。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勢和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深入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為學生思考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曹鳳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新課程(中旬刊),2014(9):113.
[2]陳文顯.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推動學生思考的策略——聽課有感[J].學周刊,2017(5):169-170
[3]于海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考試周刊,2013(5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