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軍 劉欣立
摘? ? 要: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存在深層次的頑癥,以要素和契約為基礎的協同機制改革是對癥之藥。針對產教融合實踐教育的供需側失衡、能力植入失效、校企對接失準等現象,應營造良好的產教融合氛圍,重新定位目標與實現路徑;增強實踐個性化與針對性;保障實踐資源的多元性與多樣性;調整政府“放管服”的導向與取向。
關鍵詞: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協同機制;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3-0046-0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校企合作作為承載產教融合的主體形式卻存在深層的障礙:合作主體責權利不明、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合作流于形式[1]。如何實現將企業引進來、讓創新走出去的目標,就必須解決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協同機制的深層矛盾。
一、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協同機制的癥結
(一)教育供給與需求形式脫節
由于我國產教融合教育處于較低層次的校企合作階段,高校人才培養和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很大[2]。高校與用人單位都不愿為實踐教育質量的缺陷埋單,導致教育與產業互動缺乏動力,實踐教育治理機制與資源配置協作失衡。其關鍵是學校與企業間的實踐機制、協作方式、校企分工關系沒有理順。一是高校按傳統模式治學,在主導產教融合實踐投資切入點、教師培養著眼點、學生成長控制點、產教機制分工融合點上,具有偏離需求的盲點。二是企業需求難以在高校中形成供給動力。按現有制度規定,企業參與難以跨躍教學管理、場地占用、設備使用、團隊穩定、產權歸屬等現實障礙。三是教師隊伍的考評導向未迎合供需矛盾的平衡。師生處于產教融合的一線,尷尬的教師素質、“游離”的培養目標、困惑的高校機制、隱現的企業參與,導致學生的專業化知識、心態、能力的磨礪不足。
(二)實踐機制與組織關系背離
產教融合教育機制涉及兩個關鍵環節:要素整合和契約合作[3]。高校實踐教育存在企業被缺位、學校自主弱、產教融合低、組織保障雜的特點。由于企業需求理念和高校傳統的供給點不同,教育資源配置、成本控制、規章制度、人員考評等矛盾凸顯,組織低效、文化碰撞、協作無章成為主要障礙。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學校重視程度偏低、推動力投入不足,實踐協同等關系不流暢以及短期效益觀念嚴重。傳統教育模式運轉保障機制不會輕易轉型,新的實踐機制只能依托原有組織保障體系開展,不能達到目標反而成了“擺設”。
(三)能力要素與多元植入失衡
實踐模擬是銜接理論教育和技能需求的有效方式,尤其是能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教育效果。不過,它可能會因教育資源和市場信息迭代產生較高的維護成本,使學校偏離對學生能力要素植入目標。此外,對模擬平臺后續投入、考核、評價、升級的建設機制低效運轉,加重了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因此,應建立實踐協同機制和引入多元化投入與考核機制,以此推動資金運轉與教育升級換代。當前,學校、企業、個人資源配置的多元化制衡機制被打破,主導、輔助、保障學生能力的促進效應平衡被分化,導致實踐教育“空心化”。
(四)實踐拓展與企業對接不暢
高校實踐平臺管理中存在一種普遍現象:企業對接不足。創業體系不完善、政策協同支撐缺失、推進方式潛力不足、實施過程管理松散[4]。一是傳統意義的實踐平臺被設置在學院層進行管理,能夠保障教學管理的針對性和專屬性。但從平臺的實踐拓展和更新升級角度,極易出現管理落后、保障不力、更新緩慢、效率低下等弊端。二是學院的事權管理和財務管理權限傾向于校級統一管理,院級實踐平臺與企業合作出現了“小馬拉大車”問題,后勤保障的組織涉及層次、人員、環節多的權責缺陷。三是實踐平臺建設開放程度低、設施運轉不暢、人員參與少,熱情低,進一步阻礙了企業對接效果。校企合作的興趣、精力、時間、效率被消耗。
二、優化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協同機制的對策
(一)反思產教融合實踐教育機制差距,重新定位目標
教育的根本是著重落實符合教育規律的務實做法。高校產教融合的實踐教育協同應具有針對目標、原則、方法、政策方面的一體化構思;具有設計、投入、運轉、考核、升級的可持續管理手段;具有體現“我搭臺,你唱戲,實現雙贏”的理念、知識、產業、市場的供需高效轉換模式;具有優化學生產教融合實踐教育引導、參與、展現、創新、能力的系統方法。評估自身不足,完善制度、資源、監督考核,扶正產教融合的目標定位、組織保障、機制管控、激勵評價的環節設計。值得注意的是,應營造良好環境氛圍,由學校主導并責成核心部門推動校企雙邊關系,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行為,反思和完善相應改革漏洞。構建和調整產教融合的地位、平臺的等級、部門協作的關系、多元資源的匹配、師生與企業的參與度、目標管理責任的落實,才不會偏離目標實現路徑[5]。
(二)完善產教融合的供需側協同效應,增強實踐的個性化與針對性
企業需求與學校供給平衡,是教育的現實任務。企業需求的人才鏈、研發鏈、管理鏈、產業鏈等都是潛在的學校教育資源。校企的對接相對比較容易,但卻難在如何推動雙方的協同效應。安冬平認為,動力孕育(目標行動主題化中實現)、動力聚合(行動主題問題化中實現)和動力涌現(問題解決動力化中實現)十分必要[6]。高校教育具有不同層次和不同定位,供方市場主導具有其客觀之處,但一些專業,難“學以致用”。校企融合需要兼顧兩者利益,增強企業主導的專業領域和人員參與,完備設施利用和實踐內涵。大膽引入“校+企”的雙師制度,配備一定課時經費,讓企業的經驗和文化進入課堂。共建實驗室和管理平臺,甚至推動信息化的產教協作平臺,建立雙方經費的補償機制,設計個性化的創新空間、實踐空間、模擬空間,推動定單式的技術、工藝、產品等創新實踐。健全校企導師和合作團隊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及產權保護機制。建立校友產教融合基金制度,增強供給和需求的個性化評估程序,確定管理耗費和實踐效果的內在聯系,擇機實施篩選和資金扶植。增強校、企對產教融合內容的聯動,建立問題導向機制、效應評價機制、管理倒逼機制、人才供需同步機制。
(三)提高產教融合實踐協同效率,保障實踐資源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資源配置有三個重點。一是梳理產教融合平臺的資源體系與關系,包括校級平臺、院級平臺、創業中心平臺、各研發團隊間的緊密性和協作性。二是加強產教融合產業鏈延伸的實踐資源投入評估與管理,發揮校內專家師資優勢,引入新的教育供需增長點,培育創新創業實踐點。三是增強綜合性的溝通和推動保障體系支持力度,包括課堂、實驗(實踐)、測試、對接等,推動知識成果轉化的實踐過程。多年來,高校產教融合資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經費嚴重不足、組織協調力度弱、目標實現動力差。所以,想提升資源配置的作用,必須讓實踐資源多元化,引入校友基金制度、企業創新基金、國家實踐教育基金、學生個性實踐申請基金等制度,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需求或任務,建立供給側的實踐教育內容;也可由企業等主體提出需求定單,讓資源配置發揮滿足定單生產的作用,不斷推動教育機制優化。
(四)創新政府支持產教融合實踐協同政策,增強“放管服”的導向與取向
校企形成產教融合的投資,創辦新的企業主體或協作單元,會拓展新的實踐教育協同空間和成長空間,才會真正助力“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發展。因此,政府的支持政策應有重點:一是財稅優惠政策進一步深化,延伸對校企實踐教育支出費用報銷的范圍,加強對支出的信息化監管,評價抵扣的合理性。二是設立校企實踐教育人員補貼制度,完善考評制度和跟蹤管理制度,切實調動一線參與者的積極性。三是升級政府的產業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企業集聚和協同發展模式,力促校企合作的轉化和推動新型經濟實現。因此,政府的職能需要進一步優化,深化產教融合的領域和交叉點,增強導向和取向,發揮“放管服”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翟帆.產教如何雙向發力,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N].中國教育報,2018-03-19.
[2]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1).
[3]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
[4]齊立輝.基于生態理論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8,(9).
[5]李柯柯,查吉德.多元主體共治視域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3).
[6]安冬平,季明.復雜科學視域下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自組織邏輯與創新建構[J].職教論壇,2018,(4).
[責任編輯? 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