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校擴招力度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人才需求更加市場化,就業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四川省作為我國人口大省,就業競爭壓力大,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學生就業;現狀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級課題研究成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以四川省部分高校為例”(項目編號:xhsdmks201916)。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2016年,在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下,四川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對四川省改革的總體要求、目標、路徑和配套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安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從供給方面來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要素合理配置,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協調,保障長期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就業息息相關,隨著改革的深入,全國各產業、企業在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無形之中勞動力就業競爭加劇。
據四川大學發布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2019屆畢業生共15257人,總就業率為92.64%,其中本科就業率90.74%,碩士和博士就業率分別是95.22%和94.61%,可以看出本科生就業率偏低。從就業地點來看,以成都市(41.21%)為主,其次是深圳市(5.39%)、重慶市(4.47%)、北京市(4.18%)等,可以看出成都市近年來的發展成果十分顯著,就業崗位提供與人才吸引力都有較好發展。從就業單位來看,民營企業占31%,國有企業25.42%,醫療衛生單位10.57%,三資企業8.53%,高等教育單位7.06%,另從報告數據得知,企業中本科和碩士占比較高,事業單位中碩士和博士占比較高。而從行業上來看,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信息技術業、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科研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建筑業、公共管理等,分別為15.61%、15.27%、13.8%、12.4%、7.37%、6.01%、5.58%、4.67%,即可看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自西部建設以來,四川省經濟快速發展,然而就業問題愈演愈烈,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得大學生就業壓力劇增,而各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培養市場型人才方面相對不足,對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的現象越來越多等等,這些問題都成為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2.1 產業結構升級加劇大學生就業壓力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腳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與潛力逐漸顯現,而以科技和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對于高素質勞動人才的需要則不斷增多,對于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等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就四川省高校人才培養情況來看,四川省僅有5所“211工程”大學,2所“985工程”大學,在某些企事業單位有高校門檻的情況下,這無疑增加了非“985”、“211”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其次,從2018年全國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排名來看,四川省僅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三所進入前100名,分別為10、40、63,在前150名中也僅增加了四川農業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兩所高校,分別為102、120,可以看出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在創新力方面還有所欠缺,就業壓力也較大。
2.2 高校就業指導與職業能力培養不足,大學生就業能力較低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高校人才培養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的普遍現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更加市場化,而高校教學質量下降,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匹配不足,另外,部分高校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十分匱乏,只側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培訓,在就業指導方面缺乏專業的授課教師隊伍,難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建立合適、合理的職業規劃。部分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交流、合作,因此,高校對于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了解極其缺乏,人才供需不平衡嚴重。根據四川省大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創業服務網發布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四川省2019屆高校畢業生439301人,截至2019年8月1日,就業率為88.28%,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88.33%,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7.88%,專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8.68%,可以看出專科畢業生在具有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優勢下,就業情況相對更好,足以說明高校在專業性上的培養待加強。
2.3 “人才高消費”誤區影響嚴重,就業性別歧視問題仍嚴峻
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智育和德育等,接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水平、思維能力,但職業能力的高低不能簡單地以學歷程度作為唯一評判。當前社會中部分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上拔高學歷門檻、忽視職業能力,導致人力資源產生極大浪費,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2019年4月,四川省各地人社部門針對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和高校發布的招聘信息包含性別歧視內容開展了集中清理,但就業性別歧視近年來影響較廣,短時間內難以完全解決,在2017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80%的職場女性認為在就業中存在性別歧視,超過20%的職場女性認為在就業中性別歧視嚴重。調查還顯示,在高中、大專、本科學歷的女性中,認為在就業中存在嚴重性別歧視的比例分別為12%、18%、28%,在碩士學歷的女性中,有高達43%的女性認為就業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在招聘和晉升中都存在,這無疑對剛畢業進入社會的高校女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
2.4 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
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部分大學生就業理念發生改變,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更高的工資薪酬,自身價值的體現。一些大學生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盲目就業或不就業的情況,或者在創業中失敗后不能承受打擊而放棄創業。另外,家長和學生個人傳統的價值觀,仍然傾向追求所謂的“金飯碗”、“洋飯碗”。近兩年,或受傳統“仕途”、“事業心”文化理念影響,公務員報考回熱,競爭壓力大。對于大城市、高薪的追求,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
參考文獻
[1]丁璐,劉香香,王曉輝.基于小樣本調查的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與建議——以嘉興學院為例[J].當代經濟,2020(01):126-128.
[2]王啟海,黃麗平,劉麗敏,許震,程良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高職中藥學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4):7-8.
[3]白文龍.師范類大學生就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管理觀察,2019(34):124-125+128.
[4]張勇,祁曉玉,張敬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滄州地區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9(32):186-187.
[5]蔡蕊,郭志瓊.企業人才需求與大學生就業匹配機制研究——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J].經濟研究導刊,2019(19):185-186+195.
[6]張成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與就業關系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8(51):46-47.
[7]周素娜.大學生就業的現實困境與突破[J].教育評論,2018(10):74-77+141.
作者簡介
嚴翔鐘(1995-),女,漢族,四川達州,碩士研究生在讀,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