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摘 要 本文在BIM技術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探討應用型本科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模式,構建以新開設課程與融入現有課程為基礎,并輔助開展講座的BIM課程教學體系,為相關院校開展BIM課程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BIM 工程造價 應用型本科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55
Explor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st Major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N Lu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1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BIM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constructs a BIM cours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courses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existing courses, and assists in conducting lectur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BIM courses in relev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BIM; Engineering Cost;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teaching
0 引言
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為建設項目協作和仿真帶來了新的技術——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它不僅為建筑業數據化工作提供了基礎,也將極大改善建設項目的安全、質量以及效率問題。近幾年BIM技術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力推廣,教育界與產業界也在快速推進和落地中。
本文以工程造價專業為例,探索如何將BIM技術從行業實踐轉向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相關課程學習中具有BIM全局思想;探討在BIM技術幾乎涉及工程項目管理的全壽命周期,工程項目管理內容龐大,知識點眾多的情況下,學生如何基于 BIM 技術掌握造價分析、工程技術以及工期管理等問題。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BIM技術教學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使學生具備BIM思維,為以后工作奠定基礎。
1 BIM課程體系的教學目標
結合工程鄰域發展要求和相關院校經驗,工程造價專業人才應重點掌握造價技術,并輔以BIM操作技術,使學生畢業后具備工程造價文件編制和全過程造價管理的能力。那么通過BIM課程體系的學習,應達到以下目標:
(1)通過BIM基礎課程的學習,對BIM內涵、基本概念及理論有基本認識,了解工程領域未來發展趨勢以及BIM技術在行業未來的發展。
(2)掌握BIM建模軟件操作,如Revit、斯維爾三維建模操作,深入理解建筑與其構件如何工作,精確的三維建模是后續BIM應用的基礎,掌握三維建模是應用型BIM人才核心內容之一。
(3)掌握BIM信息模型應用。基于3D模型的應用,在圖紙的可視化的基礎上,建立協同模型中的參數數據;基于4D模型的應用,減少變更及縮短工期,完成施工現場規劃相關任務;基于5D模型的應用,掌握預算跟蹤和成本分析相關工作。[1]
(4)通過BIM課程設計或實訓作業,組建BIM團隊,布置團隊任務,使理解BIM技術中協同作業的復雜性,并提升學生協同工作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
2 BIM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在課程體系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體系的設計。通過調查發現,許多應用型高校的工程造價專業已經開設了BIM課程,但在一些高校BIM僅被視為一種應用軟件,進行軟件的相關教學。 然而,BIM不僅是三維建模軟件,還是一個集成過程。BIM本質上是一套數據,可以涉及從設計、施工、項目管理、裝修到拆除的整個建筑生命周期的所有相關信息,三維模型只是解釋此信息的多種可能方式之一。[2]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關注BIM技術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問題。
2.1 BIM課程體系設計
目前在國內外的實踐中,可通過四種方式的不同組合將BIM知識教授給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1)引入BIM選修課或組織講座;(2)新設BIM技術重點課程;(3)調整現有課程將BIM包括在內;(4)將BIM融入現有的課程中。[3]結合本校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實際情況,本文采用以新開設課程與融入現有課程為基礎,并輔助開展講座的BIM課程教學體系,兼顧理論與實踐,循序漸進的貫穿于工程造價專業的四年教學。具體課程體系設計見表1。
在BIM的課程講授中,應該明確BIM技術不僅僅是幾個軟件的學習,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的能力。BIM課程體系教學,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實訓相結合的形式,形成以項目為基礎的組織結構形式,在課程中融入項目實例。項目內容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教學方法逐漸從講授輔以練習,轉換為以學生為主的實訓。探索建立BIM工程應用案例,通過一模多用的方式,使整個工程案例成為一個包含著工程壽命周期多種信息參數的數據庫。一方面,可縮減學生多次建模所占用的時間;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BIM技術集成的特性。從而,切實提升學生模型的應用能力。畢業時,將畢業設計與BIM相結合,鼓勵學生開展BIM相關的畢業設計,使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完成基于BIM的模型創建、優化和應用,并自行完成工程量清單、施工圖預算或招投標文件的編制,實現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目標。[4]
2.2 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BIM 課程教學體系,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培養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BIM 課程的教學方法涉及如下幾方面:(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PPT、BIM三維模型、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以使學生對工程項目有更影響的認識;(2)案例教學法,通過講解實際工程項目,提高了課程的融入度,后期學生獨立完成項目,進一步加深對工程知識的理解;(3)小組教學法,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6個人,互助學習,協作完成任務,培養團隊協作精神。[5]同時,可以不定期的邀請專家和工程師開展講座,使學生深入認識到BIM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實際應用和前沿發展。
2.3 “互聯網+”課程輔助教學
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結合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及時上傳多媒體課件。一方面,將教學向課下延伸,提高學生自學的時間,并敦促學生課前預習,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討論式教學;另一方面,布置各種形式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教師可以利用移動端,隨時掌握學生吸收知識的情況,充分利用在線測試、問卷調查的手段,改善課堂氛圍,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結合,使得“被動教學、主動思考、實踐探索”三部分相互平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6]
2.4 參加比賽促進教學
依托技能競賽,全面提升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BIM技能競賽,比如全國高等院?!八咕S爾杯”建筑信息模型應用技能大賽,全國高等院校工程造價技能及創新競賽以及全國BIM畢業設計大賽等重大賽事。以比賽為契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校內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以比賽為平臺,開拓教師視野,開展BIM師資培訓,在提升自身技能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水平,全面開展“互聯網+BIM”教學。[7]
3 結語
BIM給高校工程類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于“BIM +造價”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各項教學改革仍在不斷探索。雖然目前對BIM的教學,還存在體系不健全、實驗室設備不完善和師資力量有待提高等問題。但可以認識到BIM實用性和操作性的特點,符合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理念。隨著BIM技術更廣泛的應用,市場上對掌握和靈活運用BIM技術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工程造價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中考慮BIM技術是未來高校工程造價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課題: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教改課題《基于BIM技術在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Y2018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宇輝.BIM課程在應用型本科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9.12:17-18.
[2] Ali Abbas. Integration of BIM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4:151 -157.
[3] Ing.arch.. BIM – The Process Of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5:763 -767.
[4] 王昭慶.高校工程管理類專業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190-193.
[5] 蔣榮.基于BIM技術的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改革[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71-72.
[6] 劉芳,趙杰.BIM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整體性嵌入設計[J].工程經濟,2017.27(7):73-76.
[7] 王學通,劉景礦,王東,等.“互聯網+”背景下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項目管理技術,2018.16(1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