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菲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許多學生認為數學教材當中收錄的知識比較繁瑣復雜,不能深入理解有關知識,導致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之時總是無精打采,沒有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行激發,以此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課堂導入;直觀教學;作業設計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當中,讓學生對數學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之時獲得的最大的成功,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內在動力,并讓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一次質的飛躍。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的位置當中,從而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聯系實際進行課堂導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聯系學生的實際進行新課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并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聯系學生的實際進行課堂導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可以確保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例如,以“元、角、分”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先為學生引入了小明去超市購物的場景,并結合上述場景,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有沒有去過超市呢?你們是用什么來購買物品的呢?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了回答,以此為學生引出了“人民幣”的話題。然后,我為學生出示了幾張常見的人民幣,并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說出了我出示的人民幣的名稱,如,1元、5角等等。最后,我結合學生的回答,為學生書寫了本節課的課題:元、角、分,并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是怎樣區分不同的人民幣的呢?人民幣之間是怎樣進行換算的呢?以此使學生明確了學習本節課知識的重點,并開始了本節課知識的講解。這樣,教師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進行課堂導入,不僅提高了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還確保了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創設情境進行直觀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利用情境將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直觀地為學生呈現出來,可以降低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不斷增強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信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借助情境進行直觀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進行探究的激情,還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以“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有關知識時,我先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了本節課的課題: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并為學生出示了教材當中的情景圖。然后,我讓學生結合上述情景圖,提出了一些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問題,并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了計算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問題的方法,如有的小組學生采用數木棍的方法進行了計算等等。接著,我為學生講述了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算理,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有關的計算題,如8-3;4+2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了運算,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最后,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總結了本節課的有關知識,并讓學生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在此基礎上,我根據有關知識,解答了學生的疑問,以此不斷鞏固了學生本節課掌握的有關知識。這樣,教師通過借助情境進行直觀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進行探究的激情,還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三、組建小組進行作業設計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設計合作性的數學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提高學生提交的作業的質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建學習小組,并讓學生在小組內完成數學課后作業,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還可以讓學生有興趣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深入探索與分析。
例如,以“認識圖形(一)”為例,在為學生設計本節課的課后作業之時,我先根據本節課講述的有關知識,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作業:在小組內,根據自己本節課掌握的知識,應用不同的積木,進行搭積木活動,并說一說自己使用的積木的名稱以及特點。然后,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特征等,對學生進行了分組,并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帶領本組的學困生進行了搭積木活動。之后,我結合學生完成此次作業的過程,向學生進行了提問,以此了解了學生通過此次作業對教材當中的知識的鞏固情況,并對學生進行了有目的的指導,以此不斷提高了學生獲得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的效率。這樣,教師通過為學生創建學習小組,并讓學生在小組內完成了數學課后作業,不僅促進了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還使學生有興趣對數學課后作業進行深入探索與分析。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策略是非常多的,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之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采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以此可以讓學生獲得較多的數學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瑞寶. 試論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 好家長,2018(66).
[2]劉曉琴. 激發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幾點嘗試[J]. 考試周刊,2018(93):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