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芯伸
摘 要:數學學科作為一門抽象性學科,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學生邏輯性的主要方式。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化,有效教學成為了教師越來越關注的話題之一,同時,也在不斷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因此,本文筆者對有效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游戲化模式;問題化情境;生活化場景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于學習活動中,容易被趣味化的事物所吸引,同時,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是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重視學生心理發展的變化,適時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完成學習目標。本文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從“游戲化模式、問題化情境、生活化場景”三個方面對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運用游戲化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內部動力,也是增加參與程度的必要保障,而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恰恰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將數學知識賦予趣味化的特征,并構建游戲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集體性活動中,這樣不但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加了他們的參與意識,而且能夠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新知識,從而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筆者在“可能性”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初步體驗隨機現象結果的不確定性,并能在具體場景中分析可能性大小的原因,課前準備好“活動轉盤、統計表、獎品”等實物,首先提出:“同學們,你們喜歡超市抽獎時轉轉盤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于是運用課前準備好的活動轉盤組織學生進行“轉轉盤”游戲,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他們都舉起手紛紛想要參與,轉盤上有“香皂、洗發水、紙巾”三個選項,提出:“同學們,你們預測下等會轉到哪個獎品的可能性大?哪個獎品的可能性小?為什么?每個人轉完轉盤后將手邊的統計表填入。”于是請每個學生走到講臺轉動轉盤,同時,學生也將以上問題填入到統計表中,體會到可能性大小和獎品數量多少的關系。此外,通過這一游戲活動,學生體會到了不確定性相關知識的學習樂趣。
二、創設問題化情境,塑造探究意識
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每個學生的能動性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能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而需創設問題化情境,塑造學生的探究意識,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產生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聯系新舊知識,不斷完善知識體系,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筆者在進行“小數混合運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靈活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運算律,考慮到學生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具有一定的學習,首先以問題作為載體,復習舊知識,提出:“26+2×44-39;12×(108-23+45)”,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將答案正確計算出,于是揭示本章節的主題:“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再次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出示情境圖,即:“每個籃球的價格為35元,每個足球的價格為63元”,建立在題設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老師用200元買了3個籃球和1個足球,還剩下多少錢?如果足球和籃球分別調整價格,每個籃球變為34.5元,每個足球變為63.2元,老師還是用200元買3個籃球和1個足球,則如何計算?”學生根據具體的問題列出算式,并類比整數四則運算法則總結出小數四則運算法則。因此,通過問題情境,不僅使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產生一定的遷移能力,還使學生靈活掌握了新知識。
三、構建生活化場景,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呈現基礎性、生活化的特點,教師應抓住學科這一特點,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場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這樣不僅能夠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還能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
筆者在進行“圖形的旋轉”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游樂場中一些游樂項目的視頻,如:“旋轉的風車、摩天輪”,學生對其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出問題:“這些物體是如何旋轉的?”隨后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鐘表,由于鐘表是學生日常中熟悉的物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鐘表的指針如何旋轉,使他們認識到“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概念,因此,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是傳統教育理念基礎上的一次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應合理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同時設置課堂問題,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其探究能力。此外,教師也可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娜婷,呂緯緯.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幾點嘗試與探索[J].學周刊,2017(5).
[2]馮小榮.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探析[J].好家長,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