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弟明
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更加倡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體現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不能再僅僅依靠教師的單純說教與講解,而是要依靠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入手,主要依據三個方面討論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實踐
數學的學習相比其他學科更加抽象,不僅數學知識抽象,數學學習結構也需要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聯想與理解,這對于以直觀思維能力為主的小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經常遇到依靠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學習內容。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在個人學習力量的基礎之上發揮集體的智慧,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和運用知識,還能夠增強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進行分組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導致社會各界的人們將精力與目光聚集在教師身上,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也主要圍繞教師的教學能力如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活動。在小組合作的視角下,更加提倡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使得學生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
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需要嚴格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保證每個小組內的人數相差不大。同時,為了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學習風格差異與學習能力差異,小組成員的搭配也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如小組內的優秀生與學困生應該是相對等的,讓優等生能夠有機會幫扶學困生,使得學困生跟上教學節奏,鞏固學困生的基礎,同時保證優等生能夠實現更高水平的跨越。小組合作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一種新形式,這并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中是“甩手掌柜”,而是應該確保合力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進行有效指導,讓小組內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二、激起學生合作的興趣,加強合作目的
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興趣,而進行合作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明確合作的目的,在合作的過程中共同努力,還應該以有趣的合作方式以及有效的問題情境,來讓學生產生合作的興趣。只有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在深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效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點。
例如,在學習“分數除法”時,教師可以出示有關分數除法的計算題目,組織學生和自己一同進行比賽,看誰能夠快速得出答案。相比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的教學經驗更加充分,因此幾輪比賽下來,盡管學生進行快速認真的準備,也無法超越教師,這使得學生垂頭喪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小組合作的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比拼,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大量題目的計算,最終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出答案的小組獲得勝利。學生在小組內需要做好人員的分工,并根據個人的計算能力分配不同的題目。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以及分配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興趣被完全調動,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對有關分數除法的計算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
三、營造小組合作的氛圍,增強合作效果
合作學習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但為學生營造合作的氛圍,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抓準合作的時機,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來為學生營造出適合合作的氛圍,利用自由活潑的氣氛來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積極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合作的魅力和價值。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時,總是有學生在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或者是學生無法進行正確的通分,或者是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因為粗心而計算失誤。為了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系統性地進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利用小組之間的合作與推理增強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了解和認識。經過與教師的交流,以及與同學的交流,學生能夠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式,同時嚴謹自己的計算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異分母分數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是迎合新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然手段。為了創設有效的小組合作,教師需要進行合理的分組,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并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來激起學生合作的興趣,最后通過合作氛圍的營造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玉靜. 基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對策探究[J].才智,2018(17):121.
[2]邢海燕. 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實踐[J].中國高新區,2018(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