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妮
摘 要: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情趣有重要的幫助。但是關于音樂的教法一直是教師們關注的話題,為了爭取課堂的時間,很多教師毅然決然選擇了灌輸的教學形式,不僅讓學生感覺如同嚼蠟,還無法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小學生都喜歡熱鬧的環境,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的音樂課堂環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讓音樂課堂在快樂中起航。本文結合情景教學的形式進行了詳細的教學闡述,希望對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情景教學;小學音樂;音樂素養
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通過學習音樂,可以觸動聆聽者的心弦,可以激發學習者的情感,可以熏陶學生的審美情感。為此,教師應在教學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情景教學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進行音樂聆聽與創新,讓學生享受音樂,感知音樂,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結合對情景教學的嘗試,筆者進行一定的經驗分享,希望對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創設問題教學情景,激活學生音樂興趣
課堂問題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本方式,通過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可以提升學生的聆聽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解答問題。小學音樂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提問的問題要簡單,要與音樂相連,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產生對音樂的情感,也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小蜜蜂》教學中,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筆者先為學生提出了一個猜歌名的謎語:嗡嗡嗡,嗡嗡嗡,小翅膀不停留,采花粉,釀花蜜,人們夸其勞動能手。在提出這個歌謎之后,筆者問學生:“你們能猜出這個歌謠是說哪種動物嗎?生:老師,是小蜜蜂嗎?筆者聽到學生的回答之后,趕緊給予了學生夸獎,然后問學生:“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關于蜜蜂的歌曲呢?”如此,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小蜜蜂》的歌曲,之后,筆者問:“通過結合歌謠和現在聽到的歌曲,你們覺得蜜蜂有什么樣的品質呢?”學生們回答:“小蜜蜂是勤勞的,它們不停地采花釀蜜,為人們創造幸福。”如此,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中,學生的情感提升、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有所增強。
二、創設多媒體的情景,拓展學生知識領域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當中。在多媒體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支持,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形式的輕松,也可以在觀察一些圖片、視頻中拓展自己的見識,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應用到音樂教學,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拓展,讓學生在情境的刺激下,產生積極的探索心理。
例如,在講授《母雞叫咯咯》這首歌曲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音樂《公雞母雞》的音樂音頻,讓學生聆聽了一遍,之后,筆者問:“你們再認真聽一下,這里描寫了什么動物?”學生們搶答“公雞母雞”。于是,筆者學生再次播放《公雞母雞》的音樂,讓學生跟著節拍進行公雞母雞的叫聲模仿。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提升興趣,筆者為學生講述了《母雞叫咯咯》的創設背景:德國一個民間藝人將母雞的叫聲與音樂場景聯系在一起,創設了《母雞叫咯咯》這首歌曲,你們想不想聽聽呢?說完,筆者將音樂中的節奏呈現出來,讓學生用“咯”讀節奏,對音樂產生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的研究情感。
三、設置表演類情景劇,內化學生音樂情感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對音樂的感受除了來自教師的外界條件支持,還來自他們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自由環境,讓學生結合對音樂的感受進行音樂的舞曲創編,然后鼓勵學生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在邊歌邊舞的情景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與清晰,對音樂的情感更加深刻。
例如,在學習《跳圓舞曲的小貓》這首歌曲時,筆者先為學生做了簡單的音樂介紹:“美國有一位作曲家安德森喜歡觀察小動作,還專門為小貓咪咪寫了一首曲子《跳圓舞曲的小貓》,這可不是一般的貓咪,這只貓咪還會跳圓舞曲呢!那么,你們可以想象一下,咪咪跳舞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呢?”話音剛落,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遍《跳圓舞曲的小貓》,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合作,之后讓他們進行舞曲的創編。之后,讓每個小組將自己創編的舞曲表演出來,同時配上背景音樂,而筆者給予每個小組評價。學生將這首歌曲演繹得非常完美,學生在演繹舞蹈的同時,還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情景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該研究音樂中的各種情感因素,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進行創編和創新,加強師生之間互動,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音樂。
參考文獻:
[1]張夢琪.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新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181.
[2]劉凱.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景教學與應用[J].戲劇之家,2018(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