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珊
摘 ?要: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做錯題是難免的,重要的是學生對于易錯糾錯題的態度以及應對方法。因此,對于初中數學中的易錯糾錯題,教師需要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并設計多種策略讓學生減少出錯。為此,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多下功夫,讓學生對易錯糾錯題提起一定的重視。
關鍵詞:初中數學;易錯糾錯題;農村地區;教學研究
初中階段是學生數學實力發展的重要階段,然農村地區的教學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資源的限制,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所以,在進行農村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不僅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平時的知識教學中,還應當注重對易錯糾錯題的研究。在數學中,做錯題會讓學生覺得沮喪,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錯,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造成消極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在易錯糾錯題上多下功夫,從不同的角度來幫助學生戰勝錯題,同時讓學生能夠逐漸減少出錯,獲得數學能力的強化。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農村初中數學易錯糾錯題的教學進行研究。
一、注重原因分析
對于初中數學中的易錯糾錯題,明確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遇到學生出現錯誤,教師首先應當做的不是進行消極的訓斥,而是幫助學生分析原因,讓學生明白自己出錯在什么地方,下次有針對性地進行避免。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錯題原因時不能想當然或者憑經驗來判定原因,而是應當仔細與學生進行溝通,聽聽學生的看法,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
例如:在“正數與負數”這部分內容中,很多學生在做題時總是在“0”這個數字上出錯,搞不清楚0屬于正數還是負數,還是都不屬于。對于此,我先讓學生自己分析了錯誤原因。因為這個錯誤較為簡單,所以很多學生都將錯誤原因歸結為馬虎粗心。在此情況下,我告訴學生馬虎粗心并不是最本質的原因,本質原因是數學概念理解不夠深刻,如果清晰準確地理解了正數與負數的概念,那么在做題時對0的分類也就不會產生錯誤和質疑了。聽了我的分析,學生若有所思,趁此,我提醒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注重數學概念、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因為很多錯誤都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造成的。通過這樣的錯誤原因分析,學生的出錯率會大大減小。
二、強化錯題訓練
強化錯題訓練是幫助學生戰勝錯題,并舉一反三的必然措施。對于初中生來說,在數學中做錯題之后,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思維定勢,在之后遇到類似的題目時,會不自覺地沿著錯誤的思路進行思考和解答。所以,要想學生在做題時減少出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消除這種思維定勢。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巧妙地給學生設計多種與錯題同類型或者具有相同特征的題目,讓學生在題目的不斷解答中獲得正確解題思維的強化。
例如:對于“立體圖形的視圖”這部分內容,在學生進行了初次的習題練習之后,我發現學生在從視圖到立體圖形的內容上容易出錯。比如對于由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的視圖,學生在還原立體圖形時會多算或者少算小立方體。因此,我在這方面給學生加強了訓練。具體來說,這次的訓練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了讓學生明確視圖中的長與寬和立體圖形的對應關系,第二個層次是專門針對于由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的題目。在這兩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是在為第二個層次做鋪墊,而第二個層次中的題目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這樣的錯題訓練,學生在立體圖形的視圖中的薄弱之處會得到加強,學生的數學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提升。
三、優化錯題總結
錯題總結是初中數學易錯糾錯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對于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往的數學教學中,錯題總結的效果與預期效果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有些學生的總結僅僅是錯題摘抄下來,總結效率極低。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錯題總結進行一定的優化,讓學生能夠學到一些高效的錯題總結方法,提升錯題總結的效果。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與表示”這一章的教學結束之后,我專門拿出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錯題的總結。在這次錯題總結中,我提醒學生不要將錯題從練習冊或者課本中照搬到筆記本上,而是要進行更加有效的總結。對此,我先讓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學生提到了裁剪錯題、分類整理的方法,也有學生提到了制作表格總結錯題的方法,等等。在對學生的方法進行肯定的同時,我給學生推薦了思維導圖、分層總結等方式,并提醒學生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總結方式。并且,在學生總結結束之后,我將學生的錯題本收了上來進行具體的評價指導。通過這樣的錯題總結,學生的數學學習會更進一步。
總而言之,數學較為嚴謹周密,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嚴謹與周密方面有待加強,免不了會在數學題目上出錯。出錯可以理解,但同時也要盡力減少出錯。因此,教師可以從原因以及方法的層面上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易錯糾錯題,并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解決,提升學生在面對數學題時的底氣和信心,同時也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迎新.成敗只在一瞬間——談初中數學易錯題的教學[J].林區教學,2014(03):83-84.
[2]涂衛.初中數學易錯題的糾正措施例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