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楠
【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技能,讓學生語言文字素養從小開始形成,閱讀作為所有課程學習的基礎,只有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得到發展,而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則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以提升,所以筆者也對其進行了運用研究。
【關鍵詞】群文閱讀? 小學? 高段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103-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之中明確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擴大學生閱讀面、增加學生閱讀量。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根本無法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重視學生閱讀主體地位,而群文閱讀模式的出現則能有效改善這一情況,因為其能夠讓學生在一組課文閱讀中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最終有效促進學生語文閱讀水平得以提升。
一、群文閱讀概述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為學生呈現出一組文章,文章數量一般是4-8篇,而且這些文章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相較于傳統“單篇教學”、 “單元整組教學”的閱讀方式而言,群文閱讀會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以議題為線索來選擇最為恰當的閱讀文本,然后再以此來進行多文本閱讀,所以這一閱讀方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規則性與價值性。首先,開放性是因為群文閱讀在實施過程中,文章的選擇可謂是十分的自由,只要是符合議題的文章都可以將其選用為群文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其次,規則性則是因為群文閱讀的所有文章都需要在一定的題材或者是主題下而進行,不是隨意組合的方式;最后,價值性則是因為學生在群文閱讀的時候,其閱讀數量、速度都能夠得到提升,這樣就能讓學生實現一定的積累,同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以提升。
二、群文閱讀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1.明確主題選擇群文閱讀材料
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運用群文閱讀,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學文章進行分析,以此來把握文章背景、內容以及表達方式,以課文主題來作為基準為學生選擇恰當的群文閱讀材料,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出群文閱讀的價值。為此,教師在閱讀之前,一定要先明確教學文章主題,以文章主題來選擇相似主題的閱讀材料,這樣才能避免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盲目性,讓學生能夠在群文閱讀中得到發展和提升。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著“祖國美景”這一主題來為學生選擇群文閱讀材料,將《記金華的雙龍洞》、《桂林山水》、《石林》等文章組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到我國的大好河山,同時還能深化學生對于這一文章的理解。
2.按照教學結構層次編排閱讀材料
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有效實現群文閱讀,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之后,還需要結合教學結構來為學生進行順序編排,不然學生整個閱讀順序就會十分的錯亂,從而就會失去教學針對性,也違背了循序漸進這一原則。除此之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時候,也需要引導學生按照有機順序的方式來進行多樣化的閱讀,例如, 反復重讀式閱讀、舉一反三式閱讀、分組遞進式閱讀等方式都可以應用到群文閱讀之中,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多方面、多角度下形成較為良好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為學生選擇好群文閱讀材料之后,教師可以將本《美麗的小興安嶺》作為學生首先閱讀的文章,最后將《石林》作為拓展閱讀的文章,通過這一方式來有效激發學生對于語文閱讀內容的興趣以及積極性,最大程度保障閱讀教學效果。
3.完成閱讀后引導學生書寫閱讀心得
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運用群文閱讀,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在完成閱讀之后積極引導學生書寫閱讀心得,通過有意識的寫作安排來讓學生寫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時也能更好地檢驗學生群文閱讀效果,促進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教師在完成《美麗的小興安嶺》群文閱讀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寫一篇閱讀心得,通過分析這些寫景文章來讓學生概述這一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與內容,這樣教師就能了解學生究竟是否準確掌握這一文章,另外可以有效實現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促進學生閱讀水平得以提升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不斷深入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要求,群文閱讀作為新課程改革下而產生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將其有效運用到小學語文高段教學活動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閱讀量與閱讀速度,從而有效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以提升。為此,教師一定要重視群文閱讀,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群文閱讀進行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郭育紅.如何在小學語文中高段培養學生的群文閱讀意識[J].新課程(上),2017(3).
[2]賈艷萍.群文閱讀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6(12):46.
[3]丁亞琴.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應用[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5(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