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剛
【摘要】與其他學科比較數學學科是一門相對抽象的科目,其中涉及到大量抽象的計算以及公式,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有效設計教學方式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也是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也能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相關的答案,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信心。由此可見,在當前背景下教師很有必要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進行分析,以期能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141-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活動實際上是一個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1]。通常來說,若教師平鋪直敘的給學生講解教材內容,通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結合了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輔助教學,那么也能最大程度的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小學數學學科的學習更感興趣,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中。為此,接下來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進行探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不統一
很多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都是以問題為重點,不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此也就與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不相符合,甚至也無法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若學生不能融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那么也就無法掌握學習的知識點,因此也就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2.問題情境趣味性不濃
從小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趣味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2]。但是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差,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趣味性,因此很難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積極性也得不到激發,創設的問題情境趣味性低也就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3.沒有分層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很多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都容易忽視難度分層這方面的問題,使得教師僅以自己對學生的印象進行分層,使得部分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就受到打擊,同時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得不到鍛煉,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1.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學科時不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給學生講課,可以適當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如此才能有效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如教師在講解“加減乘除”為例,筆者以同學們的生活為基礎創設了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說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不知道植樹節是哪一天,植樹節即將來臨,學校給各個班級布置了植樹任務,假設我們學校一共有24個班級,植樹節來臨時每個班種兩棵樹,一共種了多少顆樹?這時,同學們在生活問題情境的啟發下開始計算,且對這個問題充滿了好奇心。又比如說以教學《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為例,筆者結合同學們常見的生活購物問題給學生提供了仿真玩具,如收銀機器、購物卡、人民幣等,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收銀員,在學生購物的過程中設計一百以內加減法計算的問題,之后根據學生的思考逐漸加大問題的難度,如此也能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結合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現象也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也會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學以致用,且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
2.借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組織有意義的活動,真正落實寓教于樂。比如教師可以選擇合適小學生進行的難度不高的活動,同時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活動當中,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數學知識[3]。以教學“分數的概念”這部分的內容為例,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內容:集中所有的學生并將其分為三到四個小組,各個小組分1個橘子,每個小組拿到一個橘子之后筆者給同學們詳細的講解了游戲的規則:每個小組各派出1名代表將橘子剝開,并將橘子平均分給自己的小組成員,前提是各個小組的成員分得的橘子要一樣。這時,很多同學可能就會產生質疑:這個橘子有幾塊?怎么分才能確保每個小組成員得的橘子一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也進入到了分數計算的場景中,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充分激發出來,對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渴望獲得相關的知識。
3.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筆者在課堂上沒有按照常理出牌,而是違背同學們原本的認知規律,讓同學聽到教師的問題后與原有的知識產生沖突,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如此,學生也會想要一探究竟,如何詢問解答的問題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最大程度發揮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的作用[4]。在給小學生設置問題時不僅要深思熟慮,而且也應考慮設置的問題能否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將學生的認知范圍納入設置問題之中,調動學生解題的興趣,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考慮的重點。以教學“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為例,筆者讓同學們以1平方厘米測量課本,很多學生聽到教師這么說之后就會產生疑問,如標準太小該怎么辦呢?接著同學們又開始了思考、討論,從而產生新舊認知的沖突,在此之后筆者適當引導學生轉化成平方米、平方分米去解決數學問題,如此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也能掌握問題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是數學問題。由此可見,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情境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若教師無法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出發點,那么也就達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甚至也會抑制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教師創設科學的問題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需要廣大教育者在教學中深入思考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推進數學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蒙炳齊.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思路[J]. 新課程(上),2017(6).
[2]殷俊優.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景創設研究[J].新智慧, 2018(25):63.
[3]何秀麗.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初探[J]. 中華少年,2019(2):36.
[4]靳艷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7(8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