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對其數學學習具有直接影響,數學教學的實質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讓學生得以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思維發展。文章在分析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特點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闡述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多種不同的思維情境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引 言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思維特點,尤其是小學生的思維更具多樣性和特殊性。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對其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其次,教師要清楚了解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特點。最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適時適當地創設有效的思維情境,多給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特點
1.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強
小學生對于自己用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東西是十分感興趣的,這些東西能夠在他們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例如你問一個6歲的學生,6+3等于多少時,他可能一時無法準確回答,但是你若是先給他6顆糖,然后再給他3顆,這時他就能回答得了9顆糖。其實學生并不是不知道6+3等于多少,只是他們年齡還小,還無法把抽象的數字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到一起。
2.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較弱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無法把抽象的事物理解清楚,他們不能從復雜的事物中理解出這個東西的本質,不會把非本質的東西去掉。但這是數學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結合實際生活例子,通過生活直觀的東西來解釋給學生,把抽象的東西直觀化。
3.思維時間較短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自我控制力較弱,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在同一件事情上,所以能夠思考的時間很短。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視學生這一特點,不能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新的知識。
4.缺乏思維靈活性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單一,缺乏靈活性,不能從多維度去思考數學問題,在數學學習中很難從已知條件中尋找到新的條件,無法從問題表面看到問題的實質,不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
二、創設不同思維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有效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在情境中觀察、感受、思考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身臨其境,通過親身體驗,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興趣,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1.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天性愛玩,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沒有形成,尤其在數學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對數學學習缺乏一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取一些常見場景、畫面、實物來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如在教學“幾分之一”時,我就從學生平時特別喜愛的動畫片《熊出沒》中提取人物設定問題情境。一天,熊大、熊二又到森林里檢查光頭強是否在偷砍樹木,它們走啊走啊,又累又餓,突然它們撿到了一塊圓圓的大餅,但是關于如何分這塊餅的問題,它們發生了爭吵。熊大認為它是哥哥應該要多吃一點,熊二認為餅是自己發現的,自己應該分得多一點。這時我就向學生提問:誰能幫它們提提意見,該怎么分才最公平呢?由于熊大熊二都是學生喜歡的動畫角色,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再向全班匯報,學生1:把這張餅分成兩份,一人一份。學生2補充:要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一個人要一份。這時候,我及時引導學生,每份一樣大小一樣多,就是平均分。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我接著引導,誰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字來表示他們每個人得到的“一半”呢?這時候,顯然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
2.創設質疑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當學生有了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去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才能有所發現。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往往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疑問開始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如在教學“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值”時,有這樣的一道題目:1.95保留到十分位,是( )?通過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快知道問題的答案是2.0。這時我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有同學就回答:“老師,1.95保留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數,百分位滿5向前進1,9+1=10,這個時候,十分位就應該是0,而根據小數的性質,小數末尾的0可以省略,那這道題的答案為什么不是2呢?”我及時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說法,同時向全班提問:“誰能解決這個同學的問題呢?”這時,學生非常積極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夠通過數學知識加以論證。這充分說明了,在課堂上,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只有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了疑問,才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他們才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3.創設操作情境
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概念,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為學生創設操作情境。實際動手操作,能夠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知識,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簡單化。如在教學長方體相關知識時,我就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自己發現知識,總結計算公式。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把長方體模型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親自數一數,長方體有幾條棱、幾個面,自己總結棱與棱、面與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我讓學生拆開長方體模型,自己想辦法求出表面積。在實際動手拆開后,學生知道了要求長方體表面積,只需要將各個面的面積求和即可。我接著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自己總結出長方體表面積的公式。因為能夠在直觀的操作過程中感受到具體的長方體,把抽象的立體圖形直觀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實際動手中就愿意去思考,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4.創設趣味情境
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創設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是能夠極大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的。如我在教學“平年和閏年”的知識時,就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大家每年都有幾個開心的日子,尤其每年當你們過生日的時候,父母就會為你們準備生日蛋糕,可是你們知道嗎?每當你們過生日的時候,老師為你們感到開心的同時,內心也很是苦惱,因為老師不能像你們一樣每年都可以過生日。”我說。這時學生就會好奇地問我為什么,我就告訴學生,我要4年才能過一次生日。此時,學生就感覺到很神奇很有趣,為什么呀,是什么原因讓老師不能像我們一樣每年都可以過生日呢?對于這個有趣的問題,學生一定會急著想辦法知道,這時教師再進行教學,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得到極大提高,思維也會異常活躍起來。
5.創造反思情境
一個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反思不只是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反思,學生也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學會反思的良好習慣。一堂課結束了,我們要引導學生反思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我們在課上是如何推導出數學定義和數學公式的?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自己還有沒有什么疑問,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有誤。一個單元的學習結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本單元知識,反思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哪些知識能夠很好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遺漏,沒有很好掌握。在教學中,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去反思,學生就能夠在不斷地反思中發現問題,從而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高。
結 語
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創設多種學習情境,逐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長足發展,為學生今后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臧 莉.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12):92.
[2]蔣維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旬刊),2017(10).
[3]謝 艷.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
[4]楊紅輝.怎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J].企業家天地,2010(8).
[5]薛進標.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1(17).
[6]魏忠海.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3(7).
[7]陳愛蓮.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之我見[J].新課程導學,2013(3).
[8]謝 艷.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
[9]卜玉芝.淺談小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05(14).
[10]高志友.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J].科技信息,2007(5).
[11]錢建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0(1).
[12]劉良清.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教育,2010(Z1).
作者簡介:黃汝芳(1979—),女,廣西北海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