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琳
【內容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組成語文學科的基礎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基礎定義。國學經典作品既承載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審美理念和智慧人生,也包括了豐富的知識、深厚的內涵和審美的情趣。國學經典教學是指針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的以誦讀為主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語文教學是國學經典的最佳載體,國學經典可以說是語文的靈魂,尋求一個將國學經典誦讀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最佳結合點是本論文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國學經典;農村初中;語文教學
一、概念界定
1.國學經典
指適合對青少年進行國學啟蒙的本源性的、有代表性的經典著作,包括中國古代諸如先秦諸子典籍、唐詩宋詞元曲、國人熟識的古代散文、小說、蒙學教材等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的文化經典著作。
2.“經典誦讀”
我們在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默讀、朗讀和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深入熟悉,并且自然成誦。
二、國學經典誦讀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
尋求一個將國學經典誦讀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最佳結合點,既可以不影響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又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享受國學經典的熏陶,并且也讓國學經典代代傳承。本論文重在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教學策略,以求達到最佳融合。
1.國學經典誦讀,補足教材內容的缺失
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并且進行繼承和發揚,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實時更新,并且通過國學經典誦讀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例如在課后可以尋找一些和課文內容相聯系的國學經典作為課文內容的補充,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更深入把握。
2.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適時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培養誦讀的語感和形成涵詠體悟的感覺。首先應該讓學生整體感悟和誦讀,初步感受國學經典所帶來的語言和意境魅力,其次才是文章講解。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再枯燥乏味。再者,國學經典的學習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表演的機會。這樣的平臺可以促使學生由“要我讀”的理念向“我要讀”的實質轉化,進一步帶動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提升,并且真正讓國學經典誦讀成為學生終身的需要。
3.國學經典誦讀,可以能夠塑造高尚的人格
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就是一次和歷史上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交流,這必將對孩子們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廣大的農村中學生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能夠幫助他們保持純潔的心靈,并且在人格和道德修養上有所提升。通過長期的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優秀的品質。能夠從心靈的角度對缺失父母陪伴和關愛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幫助。并且,國學經典當中的一些優秀的文化精神能夠成為指引孩子進行學習和成長的準則,對于孩子的言行進行規范,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精神品質。
4.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國學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而且可以為學生寫作引經據典提供豐富的文化內涵,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國學經典誦讀得多,其中優美的語句、靈活的修辭、周密的布局,口誦心明,潛移默化中經典會與學生進行結合,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的使用一些國學經典的文化內容,幫助學生寫出更加優美的文章,并且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
5.國學經典誦讀和語文教育的目的不謀而合
國學經典中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闡述,例如“天人合一”、 “和為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等。可以說,和諧是國學經典的主旋律。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 “和諧社會” 等,基本都能在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學校最近組織的《青少年國學經典誦讀講座》等活動的開展,學生對學校的國學經典文化氛圍更濃了,對家庭的感情更深了,促進了學校、家庭的和諧發展,這和語文教育的目的同出一轍,最終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展。
6.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無論是從早古的《詩經》,亦或是李白、蘇軾等詩詞大家,從詩、詞到曲和小說,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國學經典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對于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更是將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國學經典誦讀在農村中學的開展,能夠使得農村中學生接收到優秀國學經典及傳統文化的熏陶,在體會到學習樂趣的同時,幫助他們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和文化功底。
總之,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習繼承和弘揚國學經典的過程,我們應該善于在語文教學中去找尋國學經典誦讀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最佳結合點。
【參考文獻】
[1]葉蓉蓉.中學中華經典誦讀現狀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劉宏偉.國學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實踐[J].探索爭鳴,201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徐家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