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江 潘立強
摘 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針對部分技工院校在辦學與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如目標不明、定位不準、方法不當等,本文著重探討了技工院校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和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筆者指出技工院校是社會主義學校,應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加強思想引領,在育人設計等各環節下工夫;應引入學習機制,在課堂上求質量;應注重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質上花精力;應強化技能訓練,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上下力氣等,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技工院校 人才培養 思考 研究
技工院校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為誰培養,怎樣培養?一直是困擾技工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難題,也是擺在技工院校領導、教師面前一個應該明確,應該努力去解決的課題。然而,從筆者的調查問卷中發現,有的技工院校在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存在著目標不明、定位不準、方法不當等問題。那么,如何認清形勢,克服困難,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呢?本文進行如下分析。
一、為誰培養人
作為技師學院的一名教師,應該明確我們的教育是為誰培養人才的問題。筆者曾就這一問題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進行交流。有的說是為學校培養,有的說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有的說是為各個家庭培養,也有人說是為國家培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說明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對為誰培養人才這一問題認識不清,或者說不甚明了。筆者作為學校負責人,認為很有必要把這一問題對教師講清楚,讓全體教師明確:我們的學校及其教育是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人才,始終明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原則問題、立場問題、應旗幟鮮明,絕不含糊。
說到底,這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的具體表現。這是教師師德在育人問題上的具體體現,也是衡量教師師德的一個標準。
二、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對學校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最科學的回答。技工院校是社會主義的學校,技工院校應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每一位技工院校領導、教師應該明確并且必須明確的問題。只有明確了這一點,認識了這一點,才有可能讓每位教育工作者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意識到自己工作的中心是什么,意識到自己每天所做的是一件多么神圣和偉大的事,意識到自己肩上所承載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囑托、期望和要求。
三、怎樣培養人才
筆者學校是一所有30多年辦學歷史的技工院校,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服務社會,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宗旨,在育人模式上大膽創新,總結出了“四位一體”的技工院校育人新模式,具體如下。
1.重視思想引領,在育人設計,各環節實施上下工夫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勞,德育為先。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辦學思路,校風建設、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實習實訓、師德建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革命文化教育;對教師開展社會主義黨史、國史、優秀教育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史教育,引導全校教師和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和傳播者。
2.引入學習機制,在課堂上求質量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的引領下,還需加強理論學習,用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
從教師的層面上講。《禮記·學記》厚德篇曰:“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為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把政治理論學習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的傳播者,真理的傳播者,是靈魂與生命的塑造者。教師處處以身作則,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以模范的言行教育學生,把真善美的種子播向學生的心田。
從學生的層面上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校應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多學科、多課堂、多活動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理想、道德、信仰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要充分利用業余黨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學科課堂教學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品德高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理想、有信仰、守紀律、有文化、有技術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注重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提升素質上花精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內容眾多。文化教育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并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取中華文化的精華,分學期、分階段地對學生開展教育。文化的浸潤、熏陶和感染既要重視顯性的教育,更要重視隱性的教育。
4.強化技能訓練,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上下力氣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學校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大事。作為技師學院,它要培養的是能在生產、服務、經營、管理一線服務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要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新路。其中為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應強化技能訓練,講究訓練方法,提升訓練質量。具體措施為:
(1)制定訓練目標。對于各專業的學生在實踐操作訓練的各個階段,學校實訓處應事先制定相應的訓練目標。筆者學校的做法是:第一學年完成初級達標訓練;第二學年完成中級達標訓練;第三學年完成高級達標訓練;第四學年完成企業頂崗生產實訓任務;第五學年完成技師達標訓練。
(2)完善實訓設備。各級實訓目標的達成必須配備與之相適應的實習實訓設施設備,這是生產實習教學、強化技能訓練的物質保證。為此,學校應在生產實習教學的設施設備上加大投入。筆者學校經過多年的辦學,尤其是近十年來,在生產實訓設施、設備的投入上不惜資金,現已完成各系各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網,各實習實訓生產基地、實驗室、模擬實訓室等均可供學生實習訓練,為學生完成各階段實訓目標的達成創造了條件。
(3)對接校外基地。為提高學生的實訓質量,筆者學校堅持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之路,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筆者學校與當地多家大中型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議:如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三花制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制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為學生強化實訓、頂崗實習,采用多種合作形式: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筆者學校與大中型企業聯合辦學已有多年的歷史,在合作辦學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合作企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學校的畢業生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自己也得到鍛煉,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中層干部、高層領導。
(4)校內建“廠”育人才。2016年6月開始,筆者學校與企業合作,相繼成立了“萬豐智慧工廠”“美盛創意工廠”等企業新型學徒制育人新模式。從企業層面講,直接獲取了企業培養所需人才;從學校層面講,實現校企聯合、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目標。
經過近四年的實踐,“校內工廠”培養的學生深受合作企業的歡迎。
四、小結
技工院校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學校,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斷輸送高技能人才為社會服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們將一往無前。
參考文獻:
[1]王如才.主體體驗創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程紅兵.學校文化建設的路徑:書生校長的教育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吳建斌.職業人格培養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4]肖盛蘭.積極人格理論評述[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單位:新昌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