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翔 謝團輝 江曉忠


摘要 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是提升高等院校學生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針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土地生態學”課程,從基本理論、土地利用案例和生態規律等方面,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融入課程,并通調查問卷分析思政課程授課效果。結果顯示:在土地生態學中加入思政元素,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土地生態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7–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74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f Land Ecology Course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JI Xiang et al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realm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iming at the land ecology course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this paper,from the aspects of basic theory,land use cases and ecological law,integrat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to the course.A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ffect.The results show that ad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land ecology course can help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ec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specialized course
為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一書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應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僅要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使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相行,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內容把課程與思想政治有機結合了起來,為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1]。
“土地生態學”是以土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組成結構、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相互作用與轉化規律的探究,從生態學的角度探索土地利用可持續利用道路的學科,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生態學規律,由此開展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然而,一直以來,在“土地生態學”的授課過程中多注重知識傳授和技能提升,缺乏對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的挖掘及將這種資源向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轉化,因此,找到合適的映射點成為生態學課程思政構建的關鍵[3]。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我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戰略決策。在黨的十八大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擺在了更加至關重要的位置[4]。從土地生態學的理論和觀點來看,土地生態學與生態文明建設關聯緊密:尊重自然就是尊重土地生態學的規律,順應自然就是要與環境的變化相協調,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然界的整體,即生態文明建設應以土地生態學原理和概念理論為科學指導。因此,可以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精神”,將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土地生態學”課程中;并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注重充分發掘土地生態學課程相關思想政治資源。基于此,對教學內容中蘊含的相關思政元素進行拓展,由此,實現提高和普及學生生態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共建美麗新中國。
1 生態文明建設與土地生態學的融合
1.1 結合土地生態學理論,凝練課程中蘊含的生態文明元素
土地生態學是研究土地生態系統組成與結構、退化機理與修復途徑、調控機制與可持續利用的一門學科,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5]。利用土地生態學的理論可有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與“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的理念基本一致。與此同時,土地生態學包含研究農用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等生態系統,這幾大系統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而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整體視野提出的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高度契合,山水林田湖草同樣也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自然系統,一起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可以把這個理念嵌入土地生態學系統理論基礎中,在介紹土地生態學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深度還原生態位,包括生態系統組成、分類、結構、功能、外部性作用。同時,可結合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如學校的生態系統,讓學生更能深刻認識和揭示土地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矛盾等,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體相互作用關系,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土地生態學理論的能力,巧妙地將知識點和思想政治元素進行完美契合。
1.2 引入土地利用案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傳授“土地生態學”中“土地生態健康與恢復”的章節時,為了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認識耕地施肥的利弊,如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從而提高作物產量,但過多的施用肥料往往會造成土壤酸化,其自身也含有危害元素,如重金屬等,可造成土壤污染,影響人類健康;另外,資源的過度開發,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會破壞大自然,破壞人類生存的環境,使土地喪失生態功能,而且還使其失去了經濟功能。這些案例就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對應,也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相切合,這使專業知識點和思想政治元素又達到了完美融合。作為高校教師,有責任和義務用這些生動且實際案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更多的案例中結合思政元素,讓更多學生直觀全面地了解土地生態系統,有效提升專業課課程思政質量和水平,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1.3 立足土地生態學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一部分人的思想理念仍然比較傳統,還是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他們把自然作為認識、利用、開發、改造,甚至是征服的對象,造成的后果就是人類以征服者的身份存在,并不斷強化自身的中心主義觀念,從而不惜一切代價,不考慮后果,只注重自身發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為目的,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發展。若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一直存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也未付諸行動,則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很難邁出。
而土地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的一般規律是實現生態平衡,即解決面臨的人口、糧食、能源、資源、環境五大問題,合理利用資源,協調人地矛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始終貫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教會學生如何樹立勤儉節約,理性科學消費的意識,努力學習廣大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并保護好野生動物。“土地生態學”與思政的融合教育,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啟發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2 土地生態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2.1 研究對象
以學校2018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為實驗組,實施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土地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并以2019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為對照組,未進行土地生態學教學。兩組學生文化基礎和專業背景均無差異。
2.2 數據收集
采用網絡方式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實驗組共61人參與填寫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100%;對照組共57人參與填寫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2.3 效果分析
首先,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學生所學專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普遍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本專業的任務之一,且兩組數據無顯著差異(圖1)。這說明,兩組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理念重要性的認識基本一致。
為了對比土地生態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調查問卷中分別設置了“什么是生態文明建設”“為什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三個問題。通過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對“什么是生態文明建設”“為什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三個問題的了解程度相比對照組均有所增加(圖2)。由此說明,在實施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土地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之后,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有所提升。
同時,為了驗證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上述問題中的客觀性,在調查問卷中增設了“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正確的判斷題,結果顯示:實驗組答對的學生占比為88.2%,對照組只有39.0%的學生答對。這一方面證實了圖2中所得結論;另一方面,由于兩組學生正確率相差49.2%,遠高于圖2所呈現的差異,由此說明圖2中對照組的數據實際要更低一些,進一步證實了土地生態學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思政元素,可有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3 結語
通過對“土地生態學”理論、規律的深入探索,挖掘課程中的生態文明元素,找準切入點,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環境問題熱點,不僅可以傳道授業解惑,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引發學生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思考,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調查問卷表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思政元素納入課程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和參與意識不斷增加,90%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很貼近現實、豐富有趣,對枯燥的理論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 楊曉慧.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楊子生.試論土地生態學[J].中國土地科學,2000,2(14):38–23.
[3] 王艷紅,伊力塔,曾燕如.《生態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學刊,2020(9):170–172.
[4] 文蘭嬌,胡偉艷,張安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和教學設計——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2(39):38–40.
[5] 黃炎和.土地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