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艷
摘要: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人才市場需求優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眾多的優秀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育人思路不斷更新和轉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民辦應用型高校也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對民辦應用型高校的“工匠文化”育人思路進行探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理論成果。
關鍵詞:民辦高校 工匠文化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153-02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寫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分析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情況可以發現,2000—2019年,檢索主題為“工匠精神”的文獻共12218條,2000—2015年僅檢索出448條相關文獻,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在2016年政府將“工匠精神”作為未來行業領域的發展重點之后,相關的理論研究急劇增加。而如何將這種理論優勢快速地應用到各個階段的教育中,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匠文化”育人的價值
(一)研究現狀
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中,培訓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進行,國家以制定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培訓的形式、導師的水平、培訓的期限和考核辦法等內容加以約束,企業決定培訓的具體內容。我國的學者認為,德國的“雙元制”奠定了德國工業人才的基礎,是德國“工匠文化”育人的體現。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使德國的工業迅速發展,使德國很快從戰后恢復,并且再次成為世界強國。美國作為教育強國,“工匠文化”育人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方面。美國的社區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政府為辦學主體,以服務地方為目的。日本的綜合高中模式是將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進行融合,建立了普職融通、雙向并軌的辦學機制,其成為日本整體教育改革的契機,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二)價值
在經濟轉型的巨大浪潮中,我國要從“中國制造”轉型為“優質制造”。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人才資源的支撐是必備的條件,這也是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富有歷史意義的時期被提出。民辦應用型高校的“工匠文化”育人模式的建立,將會為我國的經濟轉型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也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必然選擇。
二、“工匠文化”育人內涵
(一)“工匠文化”育人的概念
“工匠文化”育人是一種職業精神的教育,“工匠文化”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的表現。“工匠文化”是將我國傳統的手工業優秀從業者的職業精神與當下的高等教育相結合,從而傳承優秀的職業品質,并且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發展和不斷創新。
(二)“工匠文化”育人的內容
“工匠文化”育人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崗敬業、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新的歷史時期,民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要符合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下應用型人才建設要求不僅是培養專業技能突出的人才,同時注重其職業文化、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自覺遵守崗位和行業的規則,才能在自身的職業發展中取得突出的成績。
(三)“工匠文化”育人的目標
“工匠文化”育人的目標包含三個方面: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最終需要面向社會服務,民辦應用型高校的人才更是以服務社會生產一線為主要特點。學生通過在高校的學習,最終在專業領域成為對社會某個行業有用的人才。
2.以能力培養為目的
民辦應用型高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校就業率的基礎,也是“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最基本的內容。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工匠文化”育人要求學生不僅具有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對本專業充滿熱愛,有深刻認知,能夠通過學習和實踐,發現自身專業領域的不足,并發揚創新精神,不斷為行業的發展做貢獻。
3.以服務地方發展為中心
民辦應用型高校身處地方,無論是生源范圍還是就業途徑,都是局限于本省,因此在“工匠文化”育人模式下,同樣要以培養服務地方人才為目標。
三、“工匠文化”育人路徑探索
(一)機制建設
“工匠文化”育人的機制建設是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探索育人路徑的前提。“工匠文化”育人模式重點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工匠文化”育人模式下,民辦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管理和課程建設要充分遵循“工匠文化”的理念。要根據本校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管理、實踐、考評體系,編制科學完善的教學和管理章程,將“工匠文化”育人模式標準化、規范化地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來。
(二)隊伍建設
強大的師資隊伍不僅是高校教學的基礎,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根本動力。高校要通過教學和培訓等多種形式,強化教師對“工匠文化”理念的理解,并能將之應用到日常的專業教學中。
另外,要吸收社會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把那些既有專業技術,又有較多生產一線工作經驗的人才招聘到教書育人的隊伍中來,不斷充實高校教師隊伍。
(三)課堂學習(含第二課堂)
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課堂教學在新的環境下要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在“工匠文化”育人理念的實施過程中,高校的課堂教學應該采取更多的改革優化措施,包括第二課堂的教學實施及效果評價。首先,優化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合理搭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促進理論內化。其次,應當增加對人文社科類課程的了解和學習,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高級的興趣愛好,推動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四)社會實踐
目前的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都開設了社會實踐教學課程,學校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社會實踐是學生第一次對專業和行業產生具體的認知體驗,企業的態度對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高校要謹慎選擇合作企業,并做好溝通,使企業能夠了解并且認同“工匠文化”在企業生產和發展中的作用。高校社會實踐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基本動態,解決學生在身份轉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充分將社會實踐與“工匠文化”育人理念結合。
四、結語
我國的民辦應用型高校在教育和管理模式上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在改革創新中擁有一定的制度優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民辦高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將“工匠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學的每個環節,充分考慮人才需求,在新的歷史時期,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方圓妹.論民辦應用型高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關鍵:“工匠精神”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204-205.
[2]鄧旭升,何向東.應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當代訴求、哲學維度及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17(5):54-58.
[3]賈秀娟.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4):13-1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