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林

【摘要】?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陳舊的教學理念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研究更新哪些教學理念對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本文從樹立教學有效率、以學生發展為本、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開發整合課程資源的理念出發,研究如何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
【關鍵詞】? 更新 教學理念 有效 道德與法治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45-02
當前,部分中小學校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不輕松,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發展也沒達到預期目標,教學缺乏應有的有效性。雖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要看到教學效率低下與一些道德與法治教師陳舊落后的教學理念不無關系。因此,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打造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道德與法治科教師責無旁貸,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更新自己陳舊的教學理念。
什么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呢?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協調的、當前的和終身的發展,讓學生愿學、會學、學好,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
理念是行動與效率的先導。打造有效課堂,提升教學效率,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更新哪些教學理念呢?
一、教學有效率理念——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前提
從管理學角度講,效率是指在特定時間內,組織的各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效率越高,付出的成本就越少;反之,效率越低,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師生投入教與學所花費的時間和耗費的體力腦力負擔等。低效的教學往往采用題海戰術、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等手段,像榨汁機一樣把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殆盡甚至透支學生的健康,這些做法與新課程改革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把學生從繁重的題海中、從過長的在校時間中解救出來。理論是指導實踐的主要依據,做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任務就是要樹立教學有效率的理念,這是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前提。
所謂教學有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一定量的教學投入獲得盡可能多或大的教學產出。如果用較少的教學投入獲得較大的教學產出,這種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反之,如果一定的教學產出是大量教學投入的結果,那么這種教學就是低效的教學。
教學有效率理念的樹立就會推動我們去研究道德與法治科的教材與教法、課標與考點、學情與練習,在課堂上做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講多練、以練促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盡量減少無效的教學行為,改善低效教學行為。通過不斷優化教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以較少的學習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學習收益,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效率,打造有效課堂。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使教學有效率,我在備課前都要反復研究教材、教參和課標,吃透教材,領會教材的設計意圖,然后思考并落實這些問題:本節課我要讓學生獲得什么?需要用多長時間讓學生掌握這些?要讓學生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方法獲得這些?本節課要有多少學生達到規定要求?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落實以生為本理念——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關鍵
現實生活中,某些功利心強的教師,往往會有意識地把學生的考試成績當作自己年度考核、獲得提拔、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的籌碼。在他們眼里,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解題機器——能夠在考場上拿高分的學生。其實這種教學是不可取的,雖然在某一學科或某一時間段的教學中會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這種教學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的,因為它犧牲了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根本標準。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更要關注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否得到全面提升。所以筆者認為,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關鍵,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準備時要全面了解學情,預設多種課堂狀況,掌握學生個體差異性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更是一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動態生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不斷地在現場作出即時的決策。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科教師在教學準備時就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預設,制定出詳細的課堂教學計劃。
一個班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智力發展水平、接受能力、學習習慣與學習效率是不一樣的,不同班級的學生更是如此。道德與法治科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把他們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層次,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因材施策,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練習題可以設計為必做題、選做題、可做題、不做題等;還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方面存在差異的情況,把問答題的解題思路也設計出來。
比如在課堂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進入中學以后,隨著個人心理的變化,自我意識也大大增強。有一天,七年級的小敏和小珍在小組學習“怎樣認識自我”這一內容時就發生了激烈的辯論:
小敏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自我評價最重要。”
小珍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嘛!他人的意見才最可靠。”
請運用認識自我途徑的相關知識,對小敏和小珍的觀點進行點評。
本題對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很多同學可能根本不知道點評是什么意思,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我在學案上設計好本題的解題方法與思路:
(1)判斷對錯,寫出正確觀點
(2)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自我的途徑”這一知識分析原因
(3)簡單寫出一個正確的做法(書本的或現實的)
通過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題目的難度,使學生找到答題的方向,大部分學生都能拿到基本分,又讓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會了解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2.評價方式多元化,不以成績論英雄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一般來講,我們主要采取紙筆測試與非紙筆測試、教師評價與同學評價、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等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在評價時我們要千方百計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己和自己比,這一次和上一次比,在學生的作業和試卷上用紅筆批上“有進步”、“這一題做得很好”、“繼續努力”等鼓勵性語言,使學生感到教師是真心實意關注他、幫助他,令他產生“不學你這一科就有一種對不起你的內疚感”,從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與教學效率。
三、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必要保證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考試在使學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我們農村學校,很多學生不會做問答題,缺乏對知識的構建能力和遷移能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學會思考;或者是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與法治科教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一言堂”,只顧自己講得滔滔不絕,而根本不給時間和機會讓學生思考;或是教師在講課時自問自答、用自己的探究代替學生的探究、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其實課堂教學只有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才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必須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這是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必要保證。
我的做法是精心設計教材中的問題,使每個問題都有一定的深度和代表性,避免直問直答型的問題,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都留出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而不急于把答案展示出來;在做問答題時,要耐心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思考要運用哪些知識來回答問題、需要分幾步作答、從哪些角度(多角度)答題,而且要求學生動手把答案寫出來,然后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點評。通過這些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提高對知識的重新構建和遷移的能力,避免出現換一種設問方式又不會做的尷尬局面。
四、開發整合課程資源理念——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必由之路
道德與法治課具有時代性、開放性等特點,所以道德與法治科教師不僅要學好用好課本資源,而且還要學會開發、整合、利用好書本以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深入社會實踐,要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反思等來拓展學習空間,增長智慧。因此,開發整合課程資源是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必由之路。
作為道德與法治科教師,我們平時要關注國家大事、時政熱點、社會熱點、學生生活實際,收集有關時政材料和學生在平時訓練中出現的錯誤等,并把這些資源制作成上課時用的背景材料、編成課堂練習或測驗題,使學生感覺到所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就在真實的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與熱情,達到打造有效課堂的目的。
2019年是建國70周年,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背景材料,于是,在期末考試前,我把這個素材與初三道德與法治的國情國策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編成練習題供學生使用。
建國70周年前夕,某班學習小組開展了一次“偉大歷程輝煌成就”的主題活動,下面是同學們搜集到的三張圖片。請閱讀圖片,回答問題。
上述圖片說明了什么?你認為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后來,番禺區和廣州市其他區期末考都有類似的題目,由于學生之前做過我編寫的習題,所以在考試中發揮得不錯。嘗到了開發、整合課程資源的甜頭后,今年,我又把舉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時政熱點與九年級課本相關知識聯系起來,編成練習題供初三年級使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理念就是教師的源頭活水。因此,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不斷學習、吸收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開發、整合課程資源,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努力打造有效道德與法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