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敏萍 李修康 郭媛媛

【摘 要】本文闡述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廣西體育產業發展對體育職業人才的需求特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思考廣西體育產業體育職業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主陣地,構建“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與開發模式,即以職業教育學歷教育為主、職業繼續教育與培訓為輔的人才培養及開發模式,努力建設與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規模足、素質高、復合型的體育職業人才隊伍,實現廣西體育產業與體育職業人才協調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廣西體育職業人才;體育產業;人才;需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051-07
;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隊伍的支撐。自1992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體育產業以來,我國體育產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探索與發展,先后經歷了萌芽、起步、起飛三個階段。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并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至此,體育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1%,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體育消費額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2.5%。”由此可見,國家對體育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體育產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和空間,而體育職業人才作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必須加強建設和培育。但是,一個產業的職業人才培養與開發并不能立竿見影,需要根據產業發展的規劃與布局、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以及產業發展對職業人才需求特點等進行較長時期的培育與開發。
一、廣西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廣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長期以來,對體育產業的投入相對不足,社會投資熱度較低,產業發展較緩慢,主要表現在:一是體育場館、健身設施、體育娛樂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規模較小、覆蓋范圍較小、設施條件較差。如廣西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15年底僅1.21平方米,2018年底也只有1.56平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與農村的體育場館仍有較大的缺口,體育設施少且簡陋。二是體育企業規模小、實力相對較弱,體育知名品牌極少。當前,廣西體育制造業企業在全國體育制造行業中還沒有一個名字能叫得“響”;廣西體育場館經營方面除了李寧體育產業園的運營在全國算得上范本,沒有其他的場館能成為先進典型案例;在體育智慧建設方面更是沒有名氣;體育技術研發、體育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品牌仍處于空白狀態。三是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能力較低,推動體育產業發展作用不明顯。全民健身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啟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時期,《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明確提出: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隨著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行業性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行業協會在產業升級和聚集中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揮。但從廣西體育社會組織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看,仍不明顯。截至2017年10月1日,在廣西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登記注冊的體育社會組織共有121個(自治區級),“十二五”期間,廣西每萬人有1.11個體育社會組織。這些體育社會組織人員配置不強、運行效率較低,且力量分散,未能形成集聚效應,更多的只是開展一些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體育賽事等,對群眾體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未能有效發揮其在產業升級和聚集中的積極作用。四是體育產業發展結構單一,動力不足。由于廣西體育產業發展起步晚、投入不足,廣西的體育產業發展結構單一,作為體育產業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體育制造業仍處于空白狀態,體育競賽與表演業、戶外體育、休閑體育、體育培訓等產業都處于起步階段,社會資本吸引力不高,未能形成產業體系。五是體育產業發展區域不平衡,未能形成集聚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主要是南寧、桂林、柳州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的中心城市,大部分地區的體育產業還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與開發。六是體育產業職業人才短缺,未能為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充分的支撐。復合型的專業技術人才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如體育研發人才、體育管理與運營人才、體育法律人才等嚴重缺乏,直接影響了廣西體育產業的發展。
2015年,廣西緊跟國家體育產業發展形勢,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廣西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廣西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300億元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0%以上等,并明確廣西體育產業要重點打好“山水牌”“民族牌”“開放牌”“融合牌”“賽事牌”等五張特色產業牌。隨后又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積極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加大對體育公共設施的投入,不斷提升體育公共設施的供給水平。2017年自治區財政下達1600萬元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啟動資金和基層體校強基工程“雙百計劃”專項補助資金,廣西財政廳官網數據顯示,財政部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1800萬元支持建設,安排專項補助資金1405萬元用于貧困縣、邊境縣體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2018年安排2.52億元專項資金建設體育惠民項目。同時,中央對廣西體育基層設施建設的補助資金也在逐年增長,2019年共有86個大型體育場館獲得中央補助資金9219萬元,較2016年增長了14%;公共體育設施2019年獲得中央補助資金1.27億元,較2018年增長70.83%。此外,廣西《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2018—2020年,自治區本級財政將統籌安排180億元支持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建設,其中投入約21.29億元重點支持13個綜合體育館(場)、37個全民健身中心、17個體育休閑公園、9個民族傳統體育基地、20個縣級體校以及一批多功能運動場、村(屯)級籃球場、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燈光籃球場)、健身步道等建設。廣西不斷加大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為廣西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對體育產業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廣西體育產業發展定位與發展目標日漸清晰。廣西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提出了“一軸三沿、六區協同”體育產業格局,勾勒出了廣西水上運動、戶外運動、運動健康、體育旅游、體育制造業等各產業版圖,廣西各張特色名牌發展“畫像”逐漸清晰,并結合各地資源優勢與發展特色,提出了地方特色明顯、產業差異化培育、互補并進的產業體系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路線,明確了廣西體育產業的七大重點發展產業:體育旅游業、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閑業、體育彩票業、場館服務業、體育教育傳媒業、體育用品制造和銷售業等。
第三,打造體育產業IP與體育產業項目品牌,產業品牌特色不斷呈現。這幾年,廣西陸續承辦和主辦了各類大型體育賽事,如國際級體育賽事環廣西自行車賽、“中國杯”國際足球錦標賽、蘇迪曼杯羽毛球錦標賽、第4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百色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亞洲攀巖錦標賽、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活動等,通過高規格、大型體育品牌賽事的引進與自主體育品牌賽事的打造,營造了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初步呈現了良好的體育品牌效應,激發了體育產業的市場活力,積極拉動了體育等各方面的消費,助推了廣西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廣西先后獲得了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如廣西城市圍棋聯賽被評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太陽谷體育園、美麗南方、李寧體育園被評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太陽谷—卡丁車—馬場線路被評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路線;南寧國際馬拉松比賽被評為中國金牌馬拉松賽事;李寧體育園運營管理模式、城市圍棋聯賽賽事成為全國的知名體育IP與體育品牌;等等。這些直接拉動了交通、旅游、餐飲、住宿、體育彩票等方面的消費。此外,廣西還注重培育優質體育項目,從自治區體育局了解到,2018年首次在全區開展優質體育項目評定工作,評定了3個體育產業品牌、7個體育產業示范基地、13個體育綜合體、5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5條體育旅游精品路線、5項體育精品賽事、7個航空體育飛行基地、3個山地戶外運動營地等。綜觀以上,廣西體育產業項目能較好結合廣西區位、資源優勢開展,緊緊圍繞“山水”“賽事”做文章,較好地樹立了廣西體育產業標桿,豐富了體育產業內容,對培育廣西體育產業項目有著重要意義。
第四,全局謀劃體育與旅游、文化、金融、醫療、健康、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挖掘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新動力。廣西充分挖掘區位資源優勢,結合廣西區情,深入實施“體育+”工程,在“體育+文化”“體育+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紅水河邊的歡喜冤家》《農民籃球隊》等體育題材的電視劇填補了廣西體育傳媒市場的空白;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項目的實施,積極帶動了廣西體育活動的參與度;2017年廣西體育產業現場會,2017年、2018年南寧體育產業博覽會,2018年廣西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工作推進會,第四屆亞洲及大洋洲地區大眾體育合作發展論壇暨中國—東盟大眾體育合作發展論壇,中國東盟汽車拉力賽等一批體育會展、文化交流活動,為廣西體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廣西欽、北、防地區的濱海體育旅游,東興、大新、憑祥等地區的沿邊體育旅游,全區各地的民俗民族體育旅游、山水戶外體育旅游的興起與推廣,豐富了廣西體育旅游產業的內容,體育旅游收入不斷提高;體質監測與醫院醫學體驗、體育健身與醫療康復結合,不斷豐富了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通過努力,廣西體育與多業態的融合發展道路日漸寬廣,在“融合”“開放”“民族”發展方面呈現成效,極大地拓寬了體育產業發展內涵,提升了體育產業附加值。
第五,優化體育產業營商環境,營造產業消費良好氛圍,體育產業宣傳力度不斷加大。這幾年,廣西體育行政部門積極響應國家部署,不斷深化管理機制體制改革,簡政放權,規范化管理,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注重積極整合體育、旅游等多元資源,先后在國內、東盟國家等積極宣傳與推廣體育產業項目。如2018年在全國體育產業發展大會上的產業項目推進與招商,引起了全國體育產業界、金融界等人士的關注;2017年在廣西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創投峰會上進行積極推介,與有關方面搭建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成效;在2017中國—東盟山地戶外體育旅游大會上,與東盟國家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推進了廣西體育產業國際合作的步伐。此外,廣西積極借助多元化的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如與廣西主要媒體合作推出《“三月三”大直播》《健身型動力》等專題電視臺節目等,積極擴大體育活動的影響力,營造體育產業發展良好氛圍。所有這些,都為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將更大程度上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提高市場主體對體育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參與的積極性。
第六,國家體育總局與廣西簽署共建體育強區的戰略合作框架,給予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有力支持。合作內容包括支持廣西重點發展體育旅游,建設體育綜合體、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產業和體育旅游示范項目以及中國—東盟體育產業園;支持廣西舉辦承辦國內國際重大體育賽事活動,建設面向世界特別是東盟的重要區域賽事中心及中國—東盟重點項目體育訓練基地、人才培訓和信息交流中心。這項框架協議,從國家層面上為廣西體育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強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綜上所述,盡管廣西體育產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弱,但隨著體育產業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健康廣西”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體育產業發展目標定位進一步明晰,產業布局不斷優化,體育基礎設施與全區交通基礎條件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體育文化氛圍不斷提升,加上廣西體育產業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等,為廣西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廣西體育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前途無量。廣西需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適應體育消費結構、需求結構特點,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民族文化特色等區域比較優勢,結合區域實情制定合理的體育產業規劃,設計科學而具體的發展目標、途徑、政策及措施等,準確確定體育產業結構發展的重點,加強體育產業宏觀協調與微觀管理,特別是借助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發展機遇,發揮好“鄰里互進”和“對外開放”的經濟合作關系,大力推進體育產業開放發展。只有這樣多措并舉,才能充分發揮廣西區域和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助推廣西體育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二、廣西體育產業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受到資源供給、需求結構、對外經濟關系三個方面影響。其中,國家資源供給因素是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這個國家當時和未來的產業結構。這里的資源主要包含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現有的生產技術基礎、資金等。而人力資源是生產力三要素中很重要的具有能動性的要素之一,產業作為從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性質企業集合,需要人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互動間存在一種“推力—拉力”規律,即產業結構調整拉動人才結構調整,人才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決定人才需求結構,影響人力資源發展方向與水平,人才結構和發展水平是影響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技能基礎。因此,要發展廣西體育產業,必須重視產業人力資源這一重要因素,并加強對產業人力資源的培養與開發。要實現廣西體育產業與人力資本良好的“推拉”互動作用,還要結合廣西體育產業打造“五張特色牌”的發展目標,從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出發,對體育職業人才需求特征進行分析,并以廣西體育產業結構為依據,針對廣西職業體育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體育職業人才進行培養與開發。
從體育職業人才類型需求、體育職業人才素質需求兩方面來看,廣西體育產業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廣西體育產業對體育職業人才需求主要以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為主。具體主要有:
一是對同時具有體育專業與旅游專業背景的體育職業人才需求旺盛。體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從事的各種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爭、體育康復及文體交流活動與旅游地、體育旅游企業及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要打好廣西體育產業“山水牌”和“民族牌”,體育旅游產業是關鍵。廣西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可圍繞廣西“山水”與“民族”特色資源開發與整合體育旅游資源。然而,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雖然高度關聯,但是各產業對于其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要求,在具體產業項目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要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就不能僅局限于旅游專業人才本身。旅游人才可分為通識型旅游人才和旅游專業人才兩個隊伍。通識型旅游人才對塑造整體環境至關重要,同時服務于旅游業和其他產業;旅游專業人才則直接參與組織旅游相關活動,是旅游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必備人力資本。但無論是通識型旅游人才還是旅游專業人才,顯然都無法滿足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體育旅游產業,除了需要具有旅游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外,還需要熟悉體育項目、掌握體育運動技能、能組織體育活動、開發體育娛樂項目的復合型人才。從廣西目前的體育旅游人才供給來看,體育旅游復合型人才本科層次的培養只有廣西科技大學一所高校,而且只是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作為體育旅游一個方向進行培養,培養的側重點是戶外運動項目、野外生存技巧、旅游資源知識、旅游線路開發、導游等。專科層次的培養只有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一所高職院校開設的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目標定位是能組織、策劃、開展、指導休閑旅游活動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從這幾年來看,這兩所高校對這方面的人才招生規模小、畢業生少。桂林旅游學院雖然也開設有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但其培養的側重點是高爾夫經營管理與服務方面的人才,其覆蓋面較小。廣西高校小規模的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內廣大體育旅游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嚴重不平衡,導致體育旅游產業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
二是具有戶外運動專業背景的項目策劃與開發的體育職業人才需求量大。健身休閑業是以體育運動為載體、以參與體驗為主要形式、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涵蓋健身服務、設施建設、器材裝備制造等業態。健身休閑業又是以戶外運動作為核心項目。健身休閑業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具有戶外運動專業背景的健身休閑項目經營策劃、運營管理、技能操作等應用型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廣西將健身休閑業作為體育產業七大重點發展任務之一,并要重點打造山地類、水域類、高空類、陸地類、洞穴類等戶外運動項目。《廣西戶外運動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2025年,全區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00億元以上,約占健身休閑產業總規模的三分之一。而目前廣西從事戶外運動產業人才隊伍規模小、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且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規模也非常小。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廣西高校2017—2019年所有體育類專業畢業生規模是2000~3000人,其中培養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占比最大,培養戶外運動專業或專業方向的非常少,寥寥無幾的戶外運動體育職業人才顯然無法滿足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
三是有廣西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專業背景的創意開發與現代技術應用型體育職業人才需求量大。廣西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豐富,共有476項傳統體育項目,其中有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項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文化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廣西壯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這是廣西體育產業的特色,具有唯一性,需要既熟悉壯族民族文化,掌握廣西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又具有較好的文化創意和創新思維,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塑造傳統體育產業品牌的復合型人才,以將廣西民族傳統文化與體育運動有效結合,大力加強創意開發,打造廣西壯鄉區域特色的體育產業品牌。
四是對體育國際交流人才特別是與東盟國家的國際交流外事人才需求量大。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長期以來十分注重與東盟國家加強體育文化的交流,并打造了諸如中國—東盟汽車拉力賽等品牌賽事,建立了中國—東盟(廣西)電子競技產業園等合作項目,并將繼續加強與東盟國家體育產業合作,打好與東盟國家在體育產業國際化發展與合作的“開放牌”。因此,迫切需要了解體育產業國際化的人才。2010年我國第一個國際化人才的“上海構筑國際化人才資源高地”研究報告將國際化人才定義為具有較高學歷(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國際通行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理念,同時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見,廣西體育產業要加強開放發展,需要大批接受較高學歷教育、懂得東盟各國通行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理念,具有較好的體育專業背景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助推中國—東盟體育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中國體育文化、中國體育產業品牌推廣到東盟國家,實現體育產業國外市場效益。
五是具有體育專業背景的經濟與管理類體育職業人才嚴重缺乏。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遵循產業規律和市場規律,這就需要大批既懂得體育又掌握經濟知識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來支撐。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主要包括體育經紀人才、體育運營管理人才、體育市場營銷人才、賽事組織與管理人才、體育財務管理人才、市場運作人才、經營開發和產業管理人才、體育無形資源開發與品牌管理人才等。從廣西體育局官方發布的相關數據看,2015年,廣西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155.9億元,占全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0.43%;按國家體育產業11個大類分,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總產出和增加值最大,占全區體育產業總產出的34.9%;體育服務業(除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外的其他九大類)總產出為95.2億元,占比為61.0%,其中體育場館服務的經濟規模較大,總產出為21.2億元,占全區體育產業總產出的比重為13.6%(見表1)。無論是哪一類別的體育產業,都需要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的支持。但從當前體育產業總產出與增加值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體育服務業(特別體育場館服務)仍為廣西體育產業的重要產出,這類產業對于體育經濟與管理人才需求更大。但這方面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從近三年高校培養的與體育經濟與管理類相關的專業人才調研數據分析可見(見圖1),這些專業每年的畢業生規模不足千人。人才總體規模小,專業人才對口就業率低,廣西本區域高校向社會輸出的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十分有限。
六是體育教育與培訓、健身指導業是體育產業職業人才的聚集地。從體育類畢業生近幾年就業的情況看,體育院校畢業生具有較好的體育專項技能,畢業后直接從事體育教練、體育教師、體育健身指導課程設計與開發、體育健身指導等工作,具有很大的優勢。從全區開設體育類專業數據可見,很多高校體育類專業主要開設體育教育這個師范類的專業,重點培養體育教育人才。如廣西唯一的體育類專業高校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每年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規模占全校一半以上,大部分的學生畢業后從事體育教育與培訓或健身指導工作。隨著健身休閑等產業的發展,近幾年體育教育與培訓、健身指導行業增加值大幅度提升,極大地吸引了市場資本涌入,體育教育與培訓、健身指導行業將成為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之一,這方面的職業人才將會逐步突顯較大的缺口。
此外,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體育賽事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將需要大量的具有法律、保險、傳媒等專業背景的體育職業人才。
第二,從廣西體育產業對體育職業人才的素質需求來看,按照廣西七大重點發展的產業鏈進行分析。其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職業能力素質方面。需要具有跨專業背景與專業技能的人才。要求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研發能力、信息與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策劃與營銷能力、組織管理與運營能力、實踐能力等。
二是職業知識能力方面。對體育職業人才要求具有較強的營銷專業知識。掌握體育產品與服務品牌管理、賽事策劃與營銷知識;掌握運營與管理專業知識,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管理、賽事管理、票務管理、設施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知識;掌握無形資產開發與運營、場館的運營知識;具備一定的體育專業知識,能了解體育運動項目、熟悉體育產業、熟悉體育產品;具備經濟專業知識,熟悉經濟運行的規律,掌握經濟理論知識;具備新聞傳媒專業知識,掌握多種媒體操作知識與技能;具備國際商務相關知識,等等。
三、廣西體育產業職業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指出:“當前我國體育人才發展水平同體育事業的發展需求仍有差距,還不能滿足體育強國建設的需求。體育人才總量相對不足,各類體育人才發展不平衡,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短缺;服務和推動體育人才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仍需不斷調整和創新。體育人才資源開發投入相對不足等。”廣西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在全國相對落后,從影響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體育職業人才短缺的問題是影響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問題表現為:
從宏觀層面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長期以來,廣西人才資本投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力資源開發投入不足,人才發展水平不高,造成人才資源總量少、規模小、結構性矛盾和人才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嚴重缺乏。人力資本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從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到人力資本的形成必然經歷一個“時間差”。由于廣西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可用于投資教育的經費十分有限,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資本投資中很重要的方式。由此,廣西人力資本的存量缺口變大,在當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等背景下,人力資本供給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更加不相匹配,原有的人力資本存量無法滿足當前體育產業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這將會影響到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化,也會直接影響到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與轉換。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各方高度重視,并加大力度加強對體育職業人才的培育,人力資本的收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差才能得以實現。二是廣西對體育產業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產業結構的特點也會影響到人力資本的配置。長期以來,廣西體育工作的側重點主要放在競技體育方面,體育產業方面的發展相對較弱。由此,形成對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要遠遠大于對體育產業人力資源的培育和開發的程度,造成偏向于支持與強化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配置,直至隨著體育產業國家戰略的提出,體育產業才得到廣泛的重視。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尚未看到相關管理部門對行政管理機構作出相應調整(或是增強體育產業部門人員配置,或是重組部門機構與職能等),也還沒看到相關管理部門出臺專門的體育產業人才規劃或發布專門的體育產業人才需求指南,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也沒有較精準地掌握體育產業人才供給與需求實際情況。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其次是沒有將體育產業人力資源管理作為專項任務,造成體育產業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協調。再次是產業發展對人才吸引力不大。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時,認為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出現收入(附加值)的相對差異造成的,人們總是由低收入的產業向高收入的產業移動。不同的產業其收入水平是不同的,這種產業間相對收入的差距,是勞動力在產業間流動的重要原因。廣西的體育產業基礎弱、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內容還不夠豐富,市場主體發展力量單一、小而分散,尚未形成體育產業集聚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因而對于高素質、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不強,無法形成人才集聚效應。體育產業對人力資本吸引力還不大,或者說人力資本向體育產業流動的現象仍未出現,這與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的水平、產業的結構、產業發展前景、產業發展的風險等有著緊密的聯系。
從微觀層面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培養總體規模小。人力資本的提升,需要個體自身的積極參加,主要是通過教育、培訓、保健、遷移等多種形式投資形成的。可見,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需要通過教育、培訓等各種形式的投資才能獲得。從教育這一投資形式看,高校是體育職業人才輸出的主陣地。廣西目前有80所左右普通高校,開設有體育類專業的高校有16所,這幾年廣西所有體育類專業畢業生數量為2000人~3000人/年,除去非對口就業人數,體育職業人才年供給量很少。二是體育職業人才培養途徑單一。目前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主要是由高校(本科+高職)學歷教育為主,其次是社會短期培訓,以及退役運動員轉型從事體育產業相關職業工作,人才培養的途徑較少。三是各類高素質、復合型的體育職業人才嚴重缺乏。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支撐。從了解的情況看,當前廣西大部分體育產業專業人才主要是圈內的“體育人”(原先從事與體育相關工作或體育專業人才)或者有一定體育基礎的專業人才,人才學歷、素質參差不齊,知識與技術結構單一,難以滿足各類體育產業對各類型體育職業人才素質的要求。四是高校對高層次體育職業人才的教育培養與社會需求不適應。如市場需要大量的體育營銷職業人才,但廣西開設體育營銷專業的高校僅有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一所高校,且因為生源不足的原因,也僅招收了兩屆學生后不再招生。其他的高校體育類專業人才培養也大多停留在體育的范疇,難以培養出既有體育專業背景,又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跨學科技術技能的體育職業人才。
四、廣西體育產業職業人才培養與開發的途徑
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人力資源,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在人力資本投資各種形式中(主要包含教育、保健、人口的遷移等方式),用在教育上要比用在其他方面的收益率更高。同樣的,在體育產業發展中,通過教育與培訓的形式實現人才能力和素質的提升,也將是一種更經濟且有效的重要途徑。基于廣西體育產業發展和體育職業人才建設的現狀,廣西體育職業人才的培養與開發要以廣西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與開發具有跨學科知識、跨學科技術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體育職業人才培養與開發,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做好產業人才發展規劃與產業人才需求指南,加大對體育人力資本的投入,完善體育產業人才建設體制機制,優化人才成長和培育環境,指導高校與社會對體育產業職業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從通過教育投入形式提升人力資本的角度看,本研究認為應以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主陣地,構建“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與開發模式,即以職業教育學歷教育為主、職業繼續教育與培訓為輔的人才培養及開發模式,努力建設與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規模足、高素質、復合型的體育職業人才隊伍。
在學歷教育方面:一是要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專業招生規模。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提高職業人才培養總量,這既是當前我國對職業教育所積極鼓勵的,也能從很大程度上解決廣西高素質體育職業人才總體規模小這個重要問題。二是要動態調整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要結合廣西體育產業發展規劃、重要產業發展,以及各產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有計劃地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布局,加強對體育產業市場急需的專業人才培養,如體育法律、體育保險、體育國際交流等專業職業人才的培養等。三是要不斷優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與產業、行業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地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清晰且精準定位人才職業崗位群、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動態地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與職業能力要求為導向,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強調復合性知識、多元化技能的培養,培養出復合型的體育職業人才;積極推進“1+X”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課程實踐課時,不斷提高體育職業人才的技術技能與實踐能力,促進體育職業人才技術技能與職業崗位發展高度對接。四是要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培養人才。產教深度融合是培養職業人才職業價值觀,提升職業人才技術技能,提高職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式。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團隊、教學部門要保持與體育產業緊密聯系,強化產業師資與教育師資互動,教師專業團隊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服務深入體育產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深入產業、行業開展教學與指導。通過產教深度融合,不斷提高職業人才的創造能力、創意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五是大力推廣學生雙創活動。通過雙創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提高營銷、管理、運營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同時在體育產業這個朝陽產業中挖掘機會,培養體育產業創業人才。六是搭建人才共享共育平臺,實現跨專業培養與開發體育職業人才。學校與學校之間、校內學院與學院之間建立人才培養培育共享機制,通過打通“學校圍墻”和“學院門道”,培養復合型的體育職業人才。如某所財經類的高職院校與體育類高職院校合作,通過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實踐互通的方式,培養體育經濟與管理類人才,效果良好。又如某所綜合性的高職院校,建立校級專業群課程體系,體育學院的學生與商學院、旅游學院、外語學院、法學院等學院的學生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實踐互通,充分利用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共同打造復合型體育職業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在繼續教育與培訓方面:一是暢通繼續教育培訓渠道,為體育產業各類人才開展個性化的職業繼續教育培訓。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形式靈活,有利于體育職業人才持續的培養與開發。政府部門要大力引導與支持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開設體育產業需要的職業繼續教育培訓課程,完善職業繼續教育培訓評價機制,豐富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形式,為已從事體育產業或有志從事體育產業的各類職業人才提供深造的平臺和機會,為從事體育產業的圈內“體育人”或圈外的“非體育人”補充各自所需要的“營養”。同時,通過職業繼續教育培訓的形式,還可以彌補學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上的不足。二是要積極推進現代技術在體育職業人才職業繼續教育培訓中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職業繼續教育培訓的規模與范圍,有效解決接受教育與培訓人員的時間與空間問題。同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為接受教育與培訓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學習與實踐。三是通過推廣職業繼續教育培訓,為退役運動員成功轉型從事體育產業提供有效途徑。退役運動員普遍熟悉體育事業,具有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和高超的體育專業技能,通過職業繼續教育培訓為他們提供其他專業知識的補充,有利于提升退役運員其他方面的知識水平與綜合素質,有助于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培養成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體育職業人才,也能有效幫助他們繼續就業。四是打造終身教育的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對人力資本開發具有多元性。學習型組織不但進行普通教育,還更注重在職學習、能力開發、職業發展學習等。這種學習型組織不僅擴展了人力資本的實用知識的存量,而且還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把一般的人力資源轉化為“專業資源”或把“普通資源”培養成“高級資源”。面對體育職業人才存量不足的困境,以及知識更新迭代快速發展的時代,引導體育產業用人機構建立、打造學習型組織,通過完善在職的繼續教育培訓,構建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解決人才存量不足的問題,有效提升人力資本價值。
總之,人力資源水平與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發展的速度和程度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關聯。只有從理念和思想上重視體育產業人力資源培育與發展,準確分析與預測區域對體育產業人才的需求,加強對產業人才的科學規劃,并采取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與開發措施,才能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這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鮑明曉.我國體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J].體育科研,2005(6)
[2]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6-05-05)[2019-10-11].http://www.gov.cn/xinwen/2016-05/05/content_5070514.htm
[3]自治區體育局.廣西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11-09)[2019-10-11].http://xxgk.beihai.gov.cn/bhstyj/zcfgzl_85133/zcfg_88750/201711/t20171109_1606215.html
[4]廣西獲1.27億元中央資金建設公共體育設施項目[EB/OL].(2019-04-15)[2019-10-11].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0415/newgx5cb46ecf-18223678.shtml
[5]裴立新.中國體育社會組織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5
[6]陳建國.行業性社會組織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作用思考——以中關村的經驗為例[J].理論探索,2014(5)
[7]傅振磊.全民健身背景下廣西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變遷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9(2)
[8]廣西區體育局爭取中央補助資金1405萬元[EB/OL].(2017-12-27)[2019-10-11].http://sport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1227/newgx5a431fb9-16790130.shtml
[9]廣西86個大型體育場館獲中央9219萬元補助資金[EB/OL].(2019-05-10)[2019-10-11].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0510/newgx5cd58f7a-18304696.shtml
[10]中央大力支持廣西開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EB/OL].(2019-04-18)[2019-10-11].http://gx.people.com.cn/n2/2019/0418/c179430-32858035.html
[11]自治區政府與國家體育總局簽署共建廣西體育強區戰略合作協議[EB/OL].(2018-07-17)[2019-10-11].http://www.gxzf.gov.cn/sytt/20180717-703882.shtml
[12]芮明杰,王方華.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3]李香華,鐘興永.體育旅游與健身[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14]國家旅游局:對旅游人才的三大需求[EB/OL].(2017-04-04)[2019-10-11].http://www.sohu.com/a/212744001_696743
[15]史偉.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7(11)
[16]李成明,張磊,王曉陽.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6)
[17]Jac Fitz-enz.How to measure Human Capitals;Contribution to Enterprise Goals.The ROI of Human capital,measur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mployee performance,2000:42-46.
[18]鄺小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人力資本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
[19]西奧多·舒爾茨.對人進行投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0]史曉白.學習型組織與人力資本開發[D].蘇州:蘇州大學,2006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雙創背景下體育職業人才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模式研究——基于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研究系列成果之一(GXGZJG2017B178);廣西高等學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培育計劃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藍敏萍,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經濟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產業發展研究;李修康,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郭媛媛,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