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 文章基于177家浙江籍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平衡面板數據,對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升企業績效。第二,股權集中度、兩職合一、高管薪酬、管理層持股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股權集中度越高、兩職合一、高管薪酬越高、管理層持股越多的企業業績越好;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但不顯著。第三,公司治理未能調節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正相關關系,原因在于獨立董事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上市公司應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將社會責任的履行納入公司戰略層面;增強對獨立董事的管理,發揮其在公司治理中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企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20)06-0052-05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的紫金礦業污染事件、2018年的長生生物假疫苗事件,將公眾的視線一次次地引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話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企業在發展壯大、獲取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在公司治理理論中,“利益相關者理論”“擴展的委托代理理論”是社會責任理論的基礎,這些理論認為,社會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條件,企業應對社會承擔責任,公司治理應由服務于“股東利益”轉變為服務于“利益相關者利益”。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是否可以提升企業績效?公司治理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本文以浙江籍上市公司為例,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
對于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現金流出、提高企業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績效,兩者呈負相關關系;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升企業形象和聲譽,給企業帶來額外資源,所以兩者呈正相關關系。近年來,我國學者就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多數研究結論支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楊伯堅(2012)在回歸方程中引入了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等公司治理變量,發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提高財務業績和成長性。周景(2013)研究發現,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社會責任履行得越好,企業績效就越好。崔登峰等(2018)研究發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營銷能力與企業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二)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
1.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對于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目前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已有研究得出的結論包括正相關(肖作平,2003;淳偉徳等,2008;袁奮強等,2017;姚貝貝,2018;黃方亮等,2018)、負相關(歐陽卓平,
2013)、倒U型曲線關系(孫永祥等,1999;郭世輝等,2009;高睿冰,2014)、正U型曲線關系(白重恩等,2005;楊忠智等,2012;熊風華等,2016)等。對于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是因為研究選取的時期和樣本不同所致。
由表1可以看出,國有控股浙江籍上市公司占比較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到第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在2013—2017年逐年下降,說明近年來浙江籍上市公司形成了“多股獨大”的局面,大股東之間的股權制衡度有所提升。加之近年來相關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浙江籍上市公司的治理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大股東利益與上市公司利益趨于一致,“支撐行為”成為主流。因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2.兩職合一與企業績效。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是否應該兼任,一直是公司治理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國內外學者對此展開了大量研究,但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代理理論”主張兩職分立。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存在代理問題,董事會對股東負責,對經理人進行評價、監督,以降低代理成本。如果兩職合一,董事會的獨立性會受到影響,從而降低董事會的效率。“乘員理論”主張兩職合一,可以減少兩職分立帶來的權力沖突,提高決策執行效率,提升企業應變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張興亮(2012)研究發現,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研究支持了乘員理論。朱玉杰等(2016)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兩職合一對企業績效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浙江省市場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浙江籍上市公司國有控股比例較低,壟斷企業少,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兩職合一更能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兩職合一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3.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獨立董事制度旨在制約大股東對小股東利益的侵害,可以保持董事會的獨立性,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因此理論上獨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姚偉峰(2009)發現當前的獨立董事制度對企業效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顯。鄧文文(2015)研究發現董事會獨立性與企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可以抑制資本結構對企業績效的負向作用。朱艷(2019)認為,在家族企業中,當董事會規模越大或者獨立董事占比越高時,企業經營績效越好。在近年來的實證研究中,支持兩者具有正向關系的文獻較多,因此,本文提出假設4:
H4: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4.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績效。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由于股東、經理人的目標函數不一致,經理人有自利傾向。管理層激勵可以使經理人與股東的目標趨于一致,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業績效。李爭光(2015)、趙娟(2015)、張燕紅
(2016)、李文勤等(2017)研究發現高管薪酬與企業績效正相關,高管薪酬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夏和平(2006)、譚慶美等(2014)、齊竑輝(2018)研究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可見管理層激勵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了正效用,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設5和假設6:
H5:高管薪酬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H6: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三)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
關于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否發揮著調節作用,目前國內的相關文獻還比較少。李智彩等(2014)研究發現,公司治理會增加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肖林海等(2014)研究發現,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夠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企業績效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即公司治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增加了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正相關性,發揮了社會責任的正效應;而公司治理水平較低的企業,可能會因為履行社會責任而提高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現金流出,進而影響企業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設7:
H7:公司治理可以增加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正相關性。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截至2017年底在滬深兩市A股上市已滿5年的浙江籍上市公司為樣本,選取樣本公司2012—2017年的數據。同時,剔除ST公司和5年內發生虧損的公司;剔除金融企業。最終得到177家浙江籍上市公司5年的平衡面板數據。本文數據取自國泰安數據庫(CSMAR),并使用Stata 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二)變量設計
就社會責任指數的衡量問題,一種方法利用財務數據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指標,如楊忠智(2005)、章娉婷
(2011)、肖林海(2014)、于曉紅(2014)、金嵐楓(2015)等;另一種方法利用高校、機構的評價指數作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標,如楊伯堅(2012)利用了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編制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數。本文借鑒于曉紅(2014)、肖海林等(2014)、金嵐楓(2015)的方法,利用財務數據計算社會責任指數。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社會責任=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營業收入+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支付的各項稅費-收到的稅費返還)+(環保支出+捐贈支出),社會責任指數CSR=社會責任/平均總資產。
(三)模型設計
為分析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ROAi,t=α0+β1CSRi,t+βiΣCONTROLi,t+εi,t (1)
ROAi,t=α0+β1TOP1i,t+β2DUi,t+β3DRi,t+β4MCi,t+
β5MSHi,t+βiΣCONTROLi,t+εi,t? ? ? ? ? ? ? ? ? (2)
ROAi,t=α0+β1CSRi,t+β2TOP1i,t+β3DUi,t+β4DRi,t+
β5MCi,t+β6MSHi,t+βiΣCONTROLi,t+εi,t? ? (3)
其中,模型(1)分析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2)分析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兩職合一、獨立董事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層持股比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3)作為對比模型,檢驗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樣本的描述性統計數據如表3所示。反映企業績效的總資產凈利潤率指標,均值為0.0624、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3725、標準差為0.046。社會責任指數,均值為1.3923、最小值為0.1404、最大值為16.0488、標準差為1.4669,說明樣本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差距較大。反映企業股權集中度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指標,均值為0.3491、最小值為0.0811、最大值為0.8118、標準差為0.1335,股權集中度有一定差異。董事長、總經理兩職合一的比例為0.3412,比例較高。獨立董事比例,均值為0.3658、最小值為0.25、最大值為0.6、標準差為0.0467。前三名高管薪酬總額的自然對數,均值為14.3881、最小值為12.1238、最大值為17.1881、標準差為0.629,樣本公司高管薪酬的差距不大。管理層持股比例,均值為0.1682、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7432、標準差為0.1857,差距較大。另外控制變量國有控股企業占比為0.1797,占比較低。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的均值為20.1883、最小值為18.1975、最大值為23.3014。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0.3803、最小值為0.0311、最大值為0.9268、標準差為0.1888,樣本公司間的資產負債率差異較大。
(二)相關性分析
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如表4所示。ROA與TOP1、MC、MSH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與CSR、DR、DU正相關但不顯著。初步說明股權集中度、管理層持股、社會責任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了正效應,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所以假設2、假設5、假設6很可能成立,假設1、假設3、假設4可能成立。
在控制變量中,ROA與SIZE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與LEV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負相關,可見規模越大的企業業績越好、資產負債率越高的企業業績越差。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4,說明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可以將因變量和控制變量納入回歸模型。
(三)多元回歸分析
對2012—2017年5年的平衡面板數據進行回歸,通過F檢驗、Hausman檢驗確定采用個體時點雙固定效應模型。下頁表5為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各解釋變量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結果。
模型(1)顯示社會責任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252,t=7.5781,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假設1成立。
模型(2)顯示了公司治理變量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004,t=2.3388,p<0.1)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假設2成立。兩職合一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058,t=1.7376,p<0.1)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兩職合一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假設3成立。獨立董事比例與總資產凈利潤率正相關,但不顯著,說明獨立董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假設4不成立。高管薪酬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202,t=5.1370,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441,t=3.2068,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采用貨幣或股票形式的管理層激勵,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緩解委托人代理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績效,假設5、假設6成立。
模型(3)將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同時納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社會責任指數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243,t=7.4378,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但較模型(1)中的系數和T值均有所下降,說明公司治理沒有增強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假設7不成立。
為深入分析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在模型(3)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交互項,并在計算交互項數據時對變量進行了中心化處理。具體模型及回歸結果見表6。
加入交互項的模型(4)到模型(8),擬合度較模型(3)有所提高。模型(4)社會責任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交互項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004,t=2.7643,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會隨著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股權集中度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模型(5)社會責任與兩職合一的交互項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014,t=-1.0781)負相關,但不顯著,說明兩職合一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負向調節作用,但不顯著。模型(6)社會責任與獨立董事比例的交互項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445,t=-1.9807,p<0.05)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會隨著獨立董事比例的增加而減弱,獨立董事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負向調節作用。模型(7)社會責任與高管薪酬的交互項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014,t=-0.5555)負相關,但不顯著,說明高管薪酬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負向調節作用,但不顯著。模型(8)社會責任與管理層持股比例的交互項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398,t=2.0062,p<0.05)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會隨著管理層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管理層持股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
可見公司治理未能增加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正相關關系,主要原因在于獨立董事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負向調節作用,獨立董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與總資產凈利潤率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企業規模較大,說明企業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同時也可以提高經營的穩定性,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凈利潤率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控股股東性質與總資產凈利潤率正相關,但不顯著。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提升分析結果的穩定性,本文以凈資產收益率(ROE)為因變量進行了穩健性檢驗。社會責任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420,t=7.3678,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009,t=3.0324,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兩職合一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095,t=1.6711,p<0.1)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高管薪酬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359,t=5.3494,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621,t=2.6451,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
將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同時納入回歸模型,社會責任指數與總資產凈利潤率的回歸系數(b=0.0410,t=7.3511,p<0.01)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公司治理沒有增強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原因在于社會責任與獨立董事比例的交互項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b=-0.0735,t=-1.9180,p<0.1)在10%水平上顯著負相關,獨立董事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負向調節作用。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擴展的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選取截至2017年底在滬深A股上市已滿5年的浙江籍上市公司為樣本,選取樣本公司2012—2017年的數據,建立回歸模型,檢驗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公司治理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提升企業績效。第二,股權集中度、兩職合一、高管薪酬、管理層持股比例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股權集中度越高、兩職合一、高管薪酬越高、管理層持股越多的企業績效越好;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但不顯著。第三,公司治理未能增強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間的正相關關系,原因在于獨立董事比例對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起到了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