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云
摘 要: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持續深化,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法學教育得以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專業型法學人才,成為推進法治社會的重要力量。如何立足當前實際,構建切實有效的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成為高等教育業內廣泛關注的焦點課題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本科法學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本科法學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職業能力,并在探討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分別從注重法律價值觀的培養等多個角度,提出了構建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希望有助于相關實踐工作。
關鍵詞: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引言
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教育階段的關鍵性不言而喻,在普及法學知識、培養法學人才等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國家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必須提高本科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學專業人才保障。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二、本科法學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體系的逐步完善,對于社會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各類糾紛矛盾問題,人們更加傾向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本科法學教育在培養專業法律人才、發展法學理論、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等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長期以來,高校本科法學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學專業人才,但部分畢業生與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并不協調一致,在法學觀念形成、法學理論研究、法學知識運用等方面存在顯著缺陷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業難現象。因此,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策略與方法,構建符合實際的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極為深刻的現
實意義。
三、法學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職業能力
(一)具有堅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即對法律的無上尊崇,在價值觀上對法律的高度價值認同。法學人才只有尊崇法律、相信法律、認同法律,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學習法律、運用法律。法學人才要全面客觀地認識到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開展工作時必須以法律為依據。
(二)具有嚴密的法律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即面對社會矛盾與糾紛問題,傾向于運用法律邏輯進行宏觀審視,更加專業、合法地去思考和認識社會涉法問題,在滿足合法性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道德、文化等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在運用法律處理社會實際糾紛問題時,要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及邏輯分析能力。
(三)具有多學科、多領域的全面知識
隨著法官、律師、檢察官等法學職業崗位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建立與完善,對本科法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法學知識,更對經濟、文化、社科、民俗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有所掌握與了解,能夠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綜合型法學人才產生的強烈需求。
四、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分析
(一)對人才培養目標界定不清
在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中,首先要牢固樹立正確、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為人才培養措施提供方向性依據與引導。但縱觀當前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實際,普遍存在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人才培養措施欠規范等共性問題,制約著人才培養水平的有效提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更多的社會行業與部門,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所需要用到的法律知識趨于微觀化,部分高校未能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目標,相關培養措施與方法隨意性、盲目性突出。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盡合理
健全的法學課程體系設置是優化法學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基礎與基本載體。實踐表明,部分本科法學人才培養中未能建立健全系統化、層次化、差異化的法學課程體系,必修課、選修課、實踐教學等環節搭配不佳,難以形成完整的法學課程鏈條。比如,部分高校將《法理學》作為大一階段的必修課程,由于學生在該階段的法律基礎薄弱,思維模式及學習興趣尚未建立,在課程內容理解方面頗感晦澀,久而久之挫傷了學習法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對于優化法學教學效果具有關鍵作用。從當前本科法學教學現狀來看,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法學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法理闡釋、條款分析等理論教學層面,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同程度存在,忽視對法學知識的實踐與運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背離了本科法學教育教學的初衷。盡管部分高校積極引進先進教學方法,倡導新的法學教學理念,但由于相關經驗不足,收效甚微。
五、構建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價值觀
第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法學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法學課程教學中的情感要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條款背后包含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促進價值認同的形成。第二,要向學生傳授法律條款約束中的理念和深層次思想,妥善處理法律實踐中遇到的是非觀、義利觀,為樹立牢固的未來法律執業理念奠定基礎。第三,要注重養成司法倫理觀念,嚴格明確界定司法倫理與社會公眾道德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準確把握法學工作者的特殊社會職能,客觀處理個人感情與職業道德操守之間的關系。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
法律思維的養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懈努力。第一,在本科法學入學初期,要針對法律思維養成制訂詳細的訓練計劃,在法律邏輯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逐步提升,循序漸進,避免盲目求快,脫離學生實際。第二,要引導學生樹立質疑意識和說理意識,在法律體系面前,所有事實和權威均可被質疑,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勇于質疑,更加客觀公正地審視社會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各類涉法現象。第三,對于某種認識的正確性與否,要習慣通過嚴密的分析、推理與論證等方式進行闡明。
(三)應設法完善法學學生的知識結構
第一,要注重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潛在關聯,辯證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邏輯順序關系,在全面做好基礎課程的同時,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適時開設法學專業課,謀求課程設置與學生興趣之間的高度契合。第二,要本著“一專多能”的原則,實施雙學位教育,引導學生廣泛學習經濟學、人文學、生物學、政治學等多方面專業知識,培養以法學知識為主。多門類學科為輔的綜合型、復合型法學人才。第三,對于條件允許的院校而言,可適當延長本科法學教學年限,為學生開展系統化、層次化的法學學習提供更多機會。
(四)加強對學生進行應用技能的訓練
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目的在于運用,只有將法學理論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才能全面體現法學知識的重要價值。因此,高等院校要探索構建增強學生法學知識實踐運用能力的平臺,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有效運用案例教學法、辯證討論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鍛煉學生法學思維能力。對于法學知識運用中涉及的法律文書、訴求技巧、事實調查與取證等內容,可通過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方式予以升華認識,強化自我從業責任感及榮譽感。
(五)全面改革法學教育模式
第一,要適度提高本科法學專業入門門檻,縮小招生規模,實行集約化、精準化教學。第二,要及時調整改革本科法學教材,與時俱進,及時將新形勢下法學專業的新要求、新目標、新任務融入教材中,用于解決法學知識運用中遇到的新難題。第三,要強化本科法學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法學教師參加專項交流與培訓,通過座談會、法學論壇等方式提高教師法學專業素養,并積極引進法學行業專家學者到高等院校兼任教職,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第三,要構建系統化、層次化的課程體系,制訂詳細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不同學力學生的學習需求。
六、結語
在當前各項條件下,受課程體系、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要素的影響,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實踐中依舊存在多方面的缺陷與不足,制約著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有關人員應該從本科法學教育的客觀實際需求出發,充分遵循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優化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流程,提高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措施的實效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法學教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大春.論中國教育模式的轉換——從守成教育到創新教育[J].高等函授學報:社科版,2018(11).
[2]霍憲丹.面向21世紀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霍憲丹同志在全國成人政法院校2000年協作會上的講話[J].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4).
[3]廖益新,舒細麟,張怡超.英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法學,2019(5).
[4]席建松,陳異慧.高等法學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J].河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6).
[5]曾冬梅,黃國勛.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略—從教育的內外部關系規律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與現代化,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