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蔚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傳承與保護方面具有深遠的價值意義。紀錄片,這一真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不僅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更能激發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意識。本文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價值、視聽表現特點、敘事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紀錄片? ?視聽表現? ?敘事表現? ?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56-0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價值
(一)藝術之精美
在眾多的影視表現形式中,紀錄片兼顧真實與情感,依靠電視、電影、新媒體等媒介的廣泛傳播,逐漸成為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的重要載體。紀錄片有著直觀的畫面,加之飽含“取精華棄糟粕”的視覺加工技巧,所以更能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大眾眼前。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遺紀錄片所承載的意蘊之美、精神之美,重現了其悠久豐富的價值,增強了其藝術觀賞性。這也使得原本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精心打扮”后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延伸著它們本身深刻的藝術表現力。
(二)歷史之客觀
紀錄片,顧名思義即以真實生活、真人真事為素材,以展示真實為目的,從而運用藝術的加工手段來啟發人們思考的電視或電影藝術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基于此,更將非遺文化的珍貴之處、技藝傳承的精妙之處層層挖掘,最后展現給大眾。
(三)文化之深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它依托人與人之間的身口相傳而存在。紀錄片的優勢是將這些經年累月的“傳承”化無形為有形,把傳統文化的表演形式、制作工藝、傳承手段等完整記錄下來。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作品不僅是留給后人欣賞學習的珍貴資料,而且更為藝術的發展及認知拓寬了渠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體現著人類對于傳統技藝的情感寄托,也展現出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特征。紀錄片具有客觀真實、視聽效果突出、流通性強等諸多特點,也正因如此,作品的受眾群絕非拘泥于一處。紀錄片廣泛地傳播將會向更多人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傳承的必要性,從而引起不同人群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優秀民俗文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視聽表現特點
(一)畫面語言的真實紀錄
紀錄片的語言系統,主要由畫面語言、聲音語言和聲畫結合的語言構成。鏡頭下所展現的畫面語言,是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它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成功與失敗。
電影《定軍山》作為中國非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運用固定長鏡頭的拍攝方法,真實地還原了京劇大師譚鑫培卓越的表演技藝。這部影片的出現,迎來了中國非遺電影作品的熱潮,也為日后多種形式的影視紀錄片創作奠定著基礎。
構圖、光效、色彩、影調等相互作用,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畫面語言效果。在紀錄片《功夫少林》中,構圖飽滿勻稱、色彩清晰豐富,攝制組首次走進少林寺內部,詳實地記錄錄下少林僧人習武、修禪、制藥等隱秘的生活故事。
通過畫面的獨特視覺效果,紀錄片可以迅速呈現出富有生命力的非遺魅力,而這些技巧在敘事上逐步突破電影原有的作用,更加緊密地將傳承人的故事和非遺的手藝細節進行融合。導演常用插敘和倒敘的講述方法來精心雕琢非遺文化在繼承之路上的“真事真情”。
(二)聲音語言的真實呈現
對于現代人來講,日益豐富的視聽作品培養出了人們極高的視聽欣賞品味。非遺紀錄片也遵循著這一規律,不斷打磨其豐富的紀錄內容和真實的聲音再現。
真實的同期聲不僅可以烘托出畫面的藝術效果,還能夠給予受眾強大的視聽沖擊力。同期聲主要包含人物語言和自然聲響,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為客觀展示古老的傳統技藝,就使用了大量的同期聲。麻山絕技、鄂溫克族馴鹿習俗,現場聲音的紀錄真實地表達出民間技藝之絕,突顯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
除同期聲外,合理運用解說可以起到輔助畫面理解、承上啟下、歸納影片等多種作用。解說配合畫面,言其難以直觀流露之美,亦是真實之感,帶領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舌尖上的中國》可屬飲食類非遺紀錄片的佼佼者,李立宏身為解說員,擔當著講述中國人與美食的聯系及各地美食生態的重任。他的嗓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極具智者韻味,觀眾便是通過他的聲音識美食、聽故事,享受傳承背后的情懷及意義。
(三)情景再現的真實刻畫
在非遺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情景再現的方法可以保證還原技藝本身的歷史感與真實性。這是基于創作者較難拍攝第一手資料而選擇的表現手段,尤其是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一些落后的原始村落為吸引游客將古老的文化習俗重新排演并向游客表演,恰巧迎合了非遺紀錄片創作者們拍攝保留民俗藝術的愿望。
以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為例,情景再現被廣泛應用,通過再現布朗族村寨的茶祖節摘花、祭牛、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的盛況,展現出布朗族人對茶祖的敬仰以及對茶文化的傳承。真實、客觀且生動地再現圖景,方便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細節,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敘事表現形式
新媒體時代觀眾對紀錄片的影像要求日益增加,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影像式表達也給予著極高的期望。挖好素材、講好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依靠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其豐富內容,并以此完成其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一)善于尋找切入點
切入點的選擇對于一部紀錄片來講至關重要。對待同一事物,不同的切入點意味著不同的表達和主題含義。毋庸置疑,非遺題材的紀錄片敘事主體必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但相同的創作題材,可供選擇的切入點卻不勝枚舉,獨特的視角可以更加豐富地表現出非遺文化的當地社會風貌、生活氛圍、人物心理等多個方面。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四集中,當講述到朝鮮族泡菜的制作方法時,攝制組選擇了一位身為朝鮮族人卻生活在北京的金順姬女士作為該部分的切入點,以她返鄉學習泡菜為推進劇情發展的關鍵,不僅引出這項料理的學習制作過程,更彰顯出每個深處他鄉的人,記憶里關于故鄉的味道?;诩o錄片的真實,選取新穎合適的切入點,可以更好地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及展示背后的生動故事。
(二)挖掘構思故事線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某種傳統技藝而延續,無形的技藝需要依托有形的傳承人,所以在非遺紀錄片的創作中,傳承人的作用不言而喻。挖掘人物的生活故事,借助人物來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變,富有情節的敘事將有利于推動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呈現非遺的真實原貌。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便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敘事手法,每一集里的人物都各不相同,他們把自己的故事與文物深深地融合,既立足于主題之上又不失敘事的張力。
(三)設置沖突和懸念
沖突與懸念,可謂平淡敘事之中的轉折,為引起觀眾的注意而設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敘事中,設置懸念可以在觀眾的心里埋下問號,繼而帶領觀眾逐步解開懸念。此外,設計一定的沖突,則可以為枯燥的敘事增添戲劇性,讓故事發展的方向多些余地。紀錄片中結合適當的解說詞及音樂,更容易達到令人情緒變化的效果。
(四)捕捉細節作銜接
細節是影視敘事里的最小修辭單元,它就像是紀錄片的靈魂,從細微之處鮮活地支撐著主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王友亮,他騎著自行車穿過整個故宮來到大門外,默默遵守著苛刻的工作要求,為的只是抽上一口煙。這樣的細節之處便是一個普通人身上最難能可貴的閃光點,刻畫著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樸實、辛苦。
四、結語
近年來,非遺題材紀錄片在其視聽和敘事的手段上做出較大突破,不僅真實紀錄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還原傳統制作技藝,而且打破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廣泛地傳播交流,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問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也正是媒體應承擔起的社會道義。
參考文獻:
[1]王鑫,段煉孺,馮天豪.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紀錄片視覺語言表達與設計[J].西部廣播電視,2019,(18).
[2]崔小云.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紀錄片的創作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06).
[3]侯鑫.影像藝術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紀錄片《尋找手藝》為例[J].傳媒論壇,2018,(13).
[4]傅秀政.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藝術表現與文化價值——以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為例[J].新聞界,2011,(07).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校級),項目編號:2018YXJ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