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軍
摘要:班本課程是課程改革逐步深入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它的研究與開發凸顯了班級的主體作用,適合兒童成長的需求,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相關實證研究直面班本課程的現狀,探究其內涵特征,驗證了在“以生為本”理念指導下開發的班本課程順應了兒童成長的需求,帶來了兒童學習機制的變革,帶來了兒童學習者身份的融合,是一種課程的創生。
關鍵詞:班本課程;課程內涵;課程內容;課程價值;課程創生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A-0060-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尋找適切成長路徑是每位教育者的使命與重任。
班本課程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一樣,是課程改革深化過程中出現的新概念。它的研究與開發凸顯了班級的主體作用,適合兒童成長的需求,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正如成尚榮先生所說:“班本課程存在是必要的,有其存在的價值”[1]。但是,當前對班本課程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還有不少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一、直面現狀,探析班本課程的窘境
1.班本課程的合理性受到質疑
近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班本課程逐步走入人們視野,不少教育研究機構和學校、不少校長和教師都對其展開了探索研究。遺憾的是,在課程理論中,暫時還沒有班本課程的概念,其科學性還沒有得到論證,規范性還沒有真正建立。我們知道,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已明確寫進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再開發班本課程還有必要嗎?而且即使班本課程概念是成立的,學校究竟還有多少空間是留給它的?教師的工作也已經很“滿”,他們究竟有多少時間、多大能力去開發它?同時,國家的各種教育政策法規是否允許教師開發班本課程,并沒有清晰明確地形成論斷。這些連串的疑問,顯得班本課程的研究“名不正言不順”,更造成班本課程的地位和處境較為尷尬。
2.對班本課程的研究力度不足
目前,國內多所學校和部分教育專家開始將研究目光聚焦到班本課程的開發研究上。有關專家都對班本課程的定位作用、概念理解等方面發表了相關論述,但關于班本課程完整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指導策略仍為研究空白點。
為了了解現實中班本課程開發的現狀,更好地進行班本課程的實踐和研究,筆者圍繞形成班本課程的重要因素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涉及4所小學中8個高年段班級,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6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56%的學生認為班級組織主題活動的較少,34%的學生認為班級幾乎沒有主題活動;2.87%的學生沒有到校外參加過社會實踐,僅2%的學生定期參加校外的社會實踐;3. 45%的學生愿意并樂意參加班級設計的班本課程,4%的學生對班本課程不感興趣。
通過對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學校對班本課程的研究較少,班本課程開發主體——班主任課程意識不強,主題活動開展較少,開展時間不夠固定。相較之下,學生希望開設班本課程的愿望卻十分迫切。
3.班本課程的開發機制尚未形成
相較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具有完備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及相應的運行機制和理論支撐,班本課程似乎被淡化或者弱化,缺少現實而具體的制度性保障和政策支持,這些使班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顯得舉步維艱。同時,班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對班主任的課程開發能力和相關知識儲備提出了較高要求[2]。作為班本課程開發中堅力量的他們,面對一個新興的卻又缺少研究機制保障的研究領域難免顯得茫然畏懼,縮手縮腳。
真正的課程不僅發生在學校,也應該發生在班級。盡管班本課程的地位較為尷尬,研究保障機制還沒有形成,但是班本課程畢竟是課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客觀存在。面對學生對班本課程的翹首期盼,面對我們對班級管理層次和品位的更高追求,一線教師應當直面班本課程研究的困難窘境,滿懷信心地去開發班本課程,實現班本課程的創生。
二、釋義概念,認識班本課程的內涵
所謂班本課程,就是指由班主任為主導的,學生和家長共同開發的,充分利用班級資源,以班級為實施平臺,以滿足本班學生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需求為宗旨的課程。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及管理活動的基本單位,學校教育功能發揮主要在班級中實現。因此就須順勢而為,積極挖掘發揮其優勢,重新認識班級對兒童成長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從班級實際出發,解決班級問題[3]。每個班級都是由幾十個鮮活的生命組成,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成長需求。當我們把學生需求加以整合,用課程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本課程。
除了課程的一般特征外,班本課程還有如下三條鮮明特征:
一是具有針對性。班本課程是根據班級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而開發,力求解決班級的突出問題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同時,它可隨時根據需要開發和實施。因而,它顯得更豐富多彩,更貼近實際,使得班本課程充滿著生命的生長性和豐富性。
二是具有綜合性。首先是學習內容的綜合。它的課程內容是對學科課程內容的整合和拓展,實現學科與生活的融合。因此,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內容不應作為班本課程的內容。其次是學習方式的綜合。班本課程的學習方式不僅局限于講解、討論、演示等課堂學習方式,還有調查尋訪、實踐操作、實境體驗、活動展示等多樣化的課外學習方式。顯然,超越學科的綜合性是班本課程的基本特征。
三是具有實踐性。學生在各種現實情境和真實場景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尋訪調查、匯報交流等實踐性極強的方式開展學習。學生在豐富多彩主題活動中的查一查、訪一訪,做一做、想一想,看一看、聞一聞等具體學習方式,就是在掌握知識,培養興趣,認識世界,生成智慧,通過班本課程更好地獲得發展。
三、以生為本,開發班本課程的實踐
1.調查征詢,了解指向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意愿
課程是為學生服務的。班本課程開發的生發點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學生的需要既是班本課程的源頭,又是班本課程的歸宿[4]。為了了解學生對班本課程的需求,筆者結合前面對班本課程現狀的調查,結合我校辦學特色,對班本課程開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征詢,設計了以下問題,了解學生對班本課程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作為班本課程開發的依據:①你希望班級可以開設哪些類型的班本課程?(可以多選)選擇文學欣賞類的23%,健康自護類的51%,藝術表演類的32%,科技制作類的36%,理財體驗類的34%,環境保護類的42%,軍事武器類的47%……②依據家長職業,你的家長可以參與以下哪些類型的班本課程的設計開發?(可以多選)選擇文學欣賞類的6%,健康自護類的42%,藝術表演類的23%,科技制作類的11%,理財體驗類的21%,環境保護類的27%,軍事武器類的7%……
通過對有效征詢答卷分析看出,學生對班本課程充滿興趣與期盼,希望能夠開發更多參與性強、操作度高,能夠促進其綜合素養和能力提升的班本課程內容,如軍事武器類、健康自護類等。同時可以看出,家長具有的職業資源、智力資源對班本課程開發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是班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力量。
2.精心設計,開發指向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
學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從教育理念的確立到教育行為的實施,從教育內容的選擇到教育策略的采用,都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效發展為目標。班本課程內容的開發尤須如此。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本班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本班學生在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情況,借助本班家長的職業資源、智力資源,經過精心醞釀、反復論證,開設了有關軍事國防、金融理財、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系列班本課程。如在“我是環保小先鋒”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先做好社區環境調查,帶著問題參觀江北自來水廠,最后走進南京工業大學水凈化實驗室。學生在實地參觀和動手實驗中提升了節水技能,提高了作為小公民的環保責任意識。
3.綜合實踐,落實指向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載體
班本課程的實施以綜合實踐課為載體,采用了講座指導、調查尋訪、實踐活動和主題隊會等形式,呈現鮮明的多樣性。不同的實施形式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功能:講座指導,旨在講解交流課程主題相關的知識與背景;調查尋訪,旨在通過調查分析,了解課程主題內容的現實處境與狀況,提出假設性解決思路;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驗證思路,在具體操作中提升能力;主題隊會,旨在為學生創建展示實踐成果和分享活動收獲的平臺。
以“我是健康小衛士”班本課程中的主題隊會課為例,這是一節以“學習了解關于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的基本知識,懂得面對疾病如何進行預防或幫助他人預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為目的的班本課程展示課。教學分為“健康問題我關注”“健康問題我學習”“健康問題我辨析”“健康問題我宣傳”等四個環節。“健康問題我關注”部分主要交流學生在課前搜集的關于春季疾病發生和預防方面的問題。通過采訪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讓學生感到春季易發疾病對自身和他人身體帶來的危害,對學習產生的影響。“健康問題我學習”部分主要通過三甲醫院兒科醫生的視頻采訪講解,了解春季疾病的接診情況和專業診治建議。同時邀請學校的衛生保健老師現場講解我校春季疾病發生情況和如何做好班級群體性預防?!敖】祮栴}我辨析”環節安排了學生進行關于疾病發生后的治療和用藥的小品表演,要求學生對小品中人物的觀點和做法進行辨析評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以免因為用錯藥產生危害?!敖】祮栴}我宣傳”環節主要鼓勵學生在參與整個“我是健康小衛士”活動后,將自己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的收獲以倡議書的方式與他人進行分享推廣,分發到全校各個班級,讓更多的學生掌握疾病預防方面的知識,提升應對疾病的能力,增強自我健康防護的意識。學生在“我是健康小衛士”班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積極參與、樂于表達、團結協作,通過多形式、多路徑學習體驗,感受到了健康的可貴、自護的重要,為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提供了保證。
以綜合實踐為課程載體的班本課程始終將兒童放在中心,以提升學生素養發展為課程實施目標,以學生樂于接受、勇于參與的形式為課程實施形式,著眼于每一位學生健康快樂、全面和諧的發展。
四、兒童視域,基于實踐的班本課程價值探尋
1.班本課程開發,順應了兒童發展成長的需求
班本課程開發有效性的評價標準始終體現在是否順應了兒童成長的需求。班本課程內容涉及軍事國防、環境保護、健康自護、金融理財、科學技術等領域,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它們或關注現實生存環境的保護、生存質量的提升,或關注到未來成長素養的培育,但是其核心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
2.班本課程開發,促進了兒童學習機制的變革
在學習場景上,班本課程做到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結合。學生在課內獲取與主題相關的知識,了解相關信息,擴大視野,豐富知識,提升認知水平。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與拓展,學生將對所學知識加以學習鞏固,實踐體驗。這樣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得所學知識很快能夠轉化為能力,并運用于生活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在學習路徑上,班本課程做到了校內研究與校外實踐的結合。校內研究目的在于對所學知識進行清晰認識,并進行自我的完善建構。校外實踐目的在于將已有知識進行實踐運用,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層級和深度。
在學習能力上,班本課程實現了發現問題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結合。班本課程中的講座指導、調查研究、社會實踐、參觀尋訪等學習形式的綜合運用,就是要讓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學習。而問題解決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學會綜合地、多角度地、切合實際地分析與思考問題,形成關心社會的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行為方式。可見,班本課程中發現問題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結合,能夠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變得更為自然而有效。
3.班本課程開發,實現了兒童多重身份的融合
首先,班本課程開發與其他各類課程不同,學生既是課程的實施對象,更是在班主任帶領下的課程的開發者和合作者,他們是班本課程的小主人。其次,班本課程的實施中,實現了在校學生與社會公民身份的結合。課內學習中,學生始終是以學生的身份行走著。他們的嚴謹認真、刻苦努力、虛心求教總是彰顯著學生的角色意識。課外實踐中,學生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進社會,關注環保、關心國家,承擔著作為一個社會公民而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班本課程中,兒童作為學習者的多種身份融合,促進學生在班本課程中主體地位的確定和彰顯,使得班本課程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方面發揮著具體而現實的作用。
基于班級實際需求而開發的班本課程滿足了學生當前與未來發展的需要,滿足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更是喚醒了學生尋求發展的自我意識和內在動力,有效地激發了班集體的活力??梢哉f,這樣自下而上式的班本課程是順應兒童成長的課程創生。
參考文獻:
[1]成尚榮.班本課程的存在價值準確定位與合理開發[J].中小學管理, 2014(11):4.
[2]駱凌志.新課程背景下班本課程開發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 2011(1):5-6.
[3]吳曉玲.班本德育課程:科學理解與理性建構[J].江蘇教育, 2018(63):13-17.
[4]秦詠中.班本課程開發要順應學生成長[J].教學與管理,2015(3):24-25.
責任編輯:李韋
Class-Based Curriculum and Childrens Growth
XU Wenjun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Class-based curriculum is a new concept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search 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curriculum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e role of classes, suits childrens needs of growth, and embodies teachers creative spirit and competence.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face up to the status quo of class-based curriculum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tested that such curriculum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s growth, change their learning mechanism, and integrate their learners identity.
Key words: class-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notation; content; value;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