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灝煒 王猛
摘? ?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廣,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漢語國際教育這門新興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化改革,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越來越受到關注,啟發式教學思想正是以此為指導理論。本文從啟發式教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出發,探討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從“聽說讀寫”四方面總結啟發式教學思想對教師和學生帶來的有益之處,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操作辦法。
關鍵詞: 啟發式教學? ? 對外漢語? ? 教學應用
漢語國際教育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專業,是涵蓋了語言學、文化學、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綜合學科。課堂教學作為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專業性與關鍵性不言而喻,選擇一個好的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無論是對教學理論的補充還是教學效果的強化都有很大的幫助。下面筆者從啟發式教學法的發展和運用兩個層面談談對啟發式教學的看法。
在國外,啟發式教學法最早的提出者是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他的“產婆術”是最著名的論斷。蘇格拉底把教學過程比喻為接生婆幫孕婦接生,把自己比喻為“接生婆”,接生婆是為新生兒接生,而“產婆術”則是為新思想“接生”。他以此術比喻教學,教學不是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他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和發展了這種思想,提倡學生探究知識,而不是簡單的學習。到了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所著的《大教學論》[1]同樣主張教師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反對“注入式”教學。
在我國,啟發式教學法最早是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提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2](109)。被尊稱為“亞圣”的孟子,在《孟子·盡心篇》中提到了啟發式教學:“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3](364)孟子以觀察別人射箭來教人射箭的方法表達出啟發式教學的思想,說明孟子很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是對孔子啟發式教學法的繼承與發揚。清代教育學家王夫之在《四書訓義》中提到:“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4](956)《禮記》中記載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5](375)同樣繼承和發展了啟發式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善于引導學生,又要注意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這樣教學效果才會好。
到了近代,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教育學家從不同角度發展了啟發式教學法。如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1806)提出的“五段式教學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1960)提出的“發現法”,以及保加利亞教育家洛扎諾夫(1966)提出的“暗示法”又稱啟發教學法,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對啟發式教學進行了探究。我國教育學家蔡元培主張教學改革,將“注入式”教學變為“啟發式”教學,后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只在學生遇到疑惑時給予幫助。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于善于引導、啟迪也,使學生自食其力,自致其用。”[1]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主角,而應該將學生放在第一位。2000年以來,我國進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改革中進一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縱觀啟發式教學法的發展歷程,國內外不同時期都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與繼承發展,無論啟發式教學法在哪種學科中應用,共性都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前提。各個國家的教學改革基本都是圍繞啟發式教學法或者啟發式教學思想展開,所以該教學法在教育史的發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謂啟發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目標和學生的水平,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引導的方法教授知識。啟發式教學法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具體的教學環節,嚴格意義上說,它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教學原則和教學觀,是運用任何教學方法的總指導思想。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學習,開發自主探索精神,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中心環節。
要想很好地實施啟發式教學,首先教師要清楚什么是啟發式教學,要領會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切勿盲目模仿;其次在實施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和工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重難點知識,教師要思考怎么讓學生易于接受;再次要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對于不同性格、不同水平和不同國籍、文化的學生,教師要善于改變已有策略,及時調整,啟發不同類型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最后,啟發式教學始終要伴隨各個教學環節,對于不同的學生,課堂上發生的不同情況要及時做出調整,真正把“啟發”融入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發展自己。
研究啟發式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上的運用,不能只停留在對其基本概念了解的基礎上,應該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實踐,深入探究運用此教學法進行教學是否合理,教學效果是否高效,如何將啟發式教學與對外漢語結合,無疑對新手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下面筆者談談啟發式教學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
一、講授方法要具有啟發性
在教育理論與教學思想越來越追求高效率的今天,“滿堂灌”的講授方法越來越不被學生所接受,偏偏中國老師喜歡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們一定要注意避免這樣的方法,面對外國學生更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獨立地獲取知識,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式教學思想可以給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帶來很多益處。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是學習漢語最基本的訓練。例如在“聽”“說”方面,辨析聲母時如若按照書中的部分展示“舌位圖”和理論,再講解如何區分相近聲母的不同發音,估計留學生會聽得一頭霧水,這時要善于使用啟發式思想啟發他們。在學習“送氣與不送氣”聲母時(如b、p),教師可以使用“演示法”,讓學生在嘴唇上放一張紙,啟發他們感受從自己口中呼出的氣息力度,真正感受到送氣與不送氣的差別;在練習聲母j、q、x時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繞口令,如“七加一,七減一,加完減完等于幾;七加一,七減一,加完減完還是七”;在區分卷舌音zh、ch、s與不卷舌音z、c、s時,啟發他們聽新聞播報員的準確發音,之后教師再示范發音、逐一輔導。對于那些實在很難糾正的留學生而言,要求他們盡最大努力模仿播報員的發音,甚至夸張模仿,啟發他們在第一次學習時就可以準確感受到卷舌音發音方法。在課堂練習方面,教師可以設定一些游戲,比如:“我是小小播報員”“看誰說得又快又準”和“繞口令比賽”等,以此正強化他們的口腔肌肉記憶。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多回顧練習,這樣他們“說”的能力就會很快提高。
在“讀”的方面,中國有句古話: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實際上大多數留學生只是知道這個字或者詞的發音,并不懂它的意思,他們可以讀出來,讓任課老師誤以為會讀就是已經掌握,其實不然。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邊讀邊思考,但是這個方法對于中級階段及以下的留學生來說其實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復述”的方法。“復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在課文中挖幾處關鍵詞,看看他們是否掌握;第二階段可以只提供關鍵詞,讓他們根據關鍵詞復述整段內容;第三階段去掉關鍵詞,直接復述。這個方法不僅可以逐段練習,而且可以整篇復習。應用以上兩種方法不僅可以促使留學生們對文章內容感興趣、提高閱讀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能力,方便教師實時監測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情況,一舉多得。
在“寫”的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漢字的筆順、結構和書寫所占的比重其實并沒有“聽”與“說”所占的比重大,但它仍舊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實際書寫時,留學生寫出的漢字更像是“照貓畫虎”,根本不顧之前學習的筆順和結構。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會針對大家普遍存在問題的漢字進行板書演示,同學們跟著模仿練習,在演示時可以加入一些啟發性的觀點。如在課堂中,筆者發現“喝”的右下部分,很多學生在書寫完“撇”之后,緊接著寫“豎”,這樣書寫可能是受到了“口”字書寫的影響,產生了負遷移。筆者嘗試告訴學生,“撇”之后是“橫折鉤”,想要喝水就要用杯子,“撇”像杯蓋,“橫折鉤”像杯把,最后一筆“豎折”是杯身。當同學們想喝茶的時候,先要有杯蓋、杯把,杯中放好了茶葉,最后在杯中倒上水,將杯子密封起來,才能喝到茶。這樣的簡單解釋之后同學們在書寫中普遍糾正了“喝”字右下部分的筆順問題。
二、教授內容設計要具有啟發性
對于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教師們只專注于如何教好某節課程則遠遠不夠。很多留學生會對教材中出現的語言現象、特定詞匯和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會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點還是混淆不清,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準備得更加充分,要根據課程需要靈活變動。例如在某次課后練習講練時,發現留學生始終不能掌握“把字句”其要義,即使是在之前的課程中學過,還是反復出錯。課后筆者專門總結了“把字句”的概念和特點,主要參考書籍是《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著)和《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盧福波著),但是又一次講解整理好的概念時,發現留學生不知所云。筆者嘗試將復雜的“把字句”理論知識簡化為簡單、易懂和容易被接受的公式,適用于大部分“把字句”,這樣既可以表現出“把字句”的特點,又可以啟發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把字句”要義。之后每遇到把字句筆者都會強調,現在留學生對“把字句”的理解和掌握已經有很大進步。
在講解漢字時,同樣可以利用漢字的“六書”啟發留學生。如象形字“傘”“山”“田”等,這些象形漢字的構字一目了然。在區分“鳥”和“烏”時,告訴學生畫“鳥”要“點睛”,可以講述“畫龍點睛”的故事,讓他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接觸到一些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時,很多教師會提前準備大量照片、影視作品或者文學片段在課堂講解,但是有的學生卻不滿足于此。當留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新文化時一定會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們在教學之前應該準備得更加充分。例如在講授“京劇”相關教程時,教師可以拿一些臉譜讓學生們直觀感受,鼓勵他們每個人動手做一個臉譜去直觀體驗,也可以準備幾件簡單的服飾,幾句簡單的戲詞,這樣會使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漢語國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來華留學生的漢語等級和交際能力。因為每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不同、目的不同及國別不同,教師們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思想運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非常有益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教師應啟發學生學習,對課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每個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能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總而言之,啟發式教學思想的運用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強化了教學效果;既可以用來啟發留學生自主學習,使留學生們愿意自主探索,又可以不斷啟發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好每一節課,是一舉多得的優秀教學思想。
參考文獻:
[1]李永梅.初中語文啟發式教學探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2]薛勇武.《論語》譯評[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3]梁濤.孟子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馮克正,傅慶生.諸子百家大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
[5][清]李光波.禮記述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6]孫海麗,張慧君.論啟發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
[7]遲春芳.淺論語文課堂中的啟發式教學[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