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
摘? ? 要: 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當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骨干力量,肩負著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傳播任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歷史教育為切入點,分析與民族精神的整合關系,并從歷史課程和文化傳承兩個層面,探索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 歷史教育? ? 民族精神? ? 歷史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高度概括了中國人民偉大創造、偉大奮斗、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精神的內涵[1],系統地闡釋內在統一的關系,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才能繼續開創新時代各項事業的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和演變中形成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長期生存并始終凝聚在一起的內在動力。近代以來,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是青年勇擔重任,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近代歷史充分證明,青年人只有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才會大有作為。從五四運動中為國家前途奔走呼喊的青年學生,到革命戰爭年代為解放全中國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到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祖國奉獻青春的社會主義建設青年,再到今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年輕追夢人,他們的勇敢、堅定與奉獻都源自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
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奮斗目標,確保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尚存有一些問題。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整合關系
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是相互促進的一體兩面。歷史教育作為歷史知識世代傳承和人類集體記憶延續的主要載體,比其他學科教育更重視從總體上理解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
(一)歷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是什么?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錢穆曾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有奮斗而犧牲,此民族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2]可見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說到底,就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培育國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固然會有不同的內涵,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卻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一個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競爭存在于世界的根本所在。學者章太炎曾說愛國主義好似莊稼,需要施肥、澆水才能成長,歷史教育就是為愛國主義施肥澆水、作培植根的工作[3]。因此,離開了歷史教育,民族精神就無植根之處;離開了歷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會因為缺少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而成為空話。
(二)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
民族精神自古就有,炎黃子孫用不同的方式抒發著各自的民族情懷。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后,“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再到改革開放以來“抗洪搶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民族精神在歷史中傳承,不斷發揚光大,成為全民族共同價值追求和社會記憶。
二、歷史教育與歷史課程相結合培育民族精神
正因為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處,要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就要通過適合人們認知習慣的歷史教育方式實現,最有效的方式是歷史課程建設和普及。
(一)進一步定位歷史教育
龔自珍說:“亡人之國必先亡其史。”歷史教育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安全,應設置為國民各個階段教育一以貫之的必修課。如果對于本國的歷史認識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青年就難以形成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應當從加強歷史教育入手,將歷史教育擺在學生人文教育和綜合素質提升的突出位置。
(二)拓展豐富課程體系
學者王春亮曾做過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關系的調查,研究指出“實現民族精神培育需要多學科共同協作,而居于第一位的是歷史課程”[4]。此外,研究還指出大部分民眾認為現階段的歷史教科書關于民族精神的教育較為欠缺。現有教材內容枯燥,重知識輕能力成為制約歷史課程推進民族精神教育的障礙。相關研究和數據分析,給了歷史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當前高校的歷史課程只有“中國近代史綱要”,這對于高校歷史教育來說顯然是捉襟見肘的,因而拓展豐富課程體系勢在必行。這里的歷史課程既包括校本課程,又包括廣泛的社會課程。高校聚集所在地往往都是省會城市,校園周圍、城市周邊分布著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充分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供豐富的社會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生動展現了人民群眾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圖片陳列、實物展示、文化講解、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把偉大的民族精神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從先進事跡中得到精神的洗禮,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激勵學生的前進斗志。
(三)打造精品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課程。校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如同一門無形的課程,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校園文化活動不是用抽象的理智形式強加于人,而是通過精品活動吸引學生,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自覺感受、體會。
高校的發展和競爭既要學科實力,又依賴行業背景和專業特色。如筆者所在的航空航天院校,“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去祖國需要的地方是航空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引進來,舉辦校友總師思政公開課,通過走過去,校園精品話劇江西景德鎮直升機所巡演,學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既是演出者又是觀眾,在活動中了解學校歷史,感受航空精神,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轉化為大學生奮發有為、投身到祖國建設中的行動自覺。
三、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培育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民族精神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偉大的民族精神根植于歷史之中,同時蘊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之中。中國從秦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雖有分合離聚,但主體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融合國家,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高度一致的整體感、責任感,在于各個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相待的優良傳統。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輝煌的歷史鼓舞后人努力創造、延續輝煌。苦難的歷史不是讓后來人自怨自艾,而是激勵我們在歷史中重塑民族精神、擺脫苦難、走向新生。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同生,共同走過了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深深根植于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史之中。歷史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歷史中體會民族情感、提升民族認知、感悟民族精神,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建設過程中長期積累,共同創造出來的集聚中國特色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高校是文化的傳承地和創造地,將紅色文化與大學文化相結合、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使紅色文化的發展更具根基與活力。建好主陣地,聚焦思想引領。將弘揚紅色傳統融入校園生活的全方位。以歷史教育為載體,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以紅色元素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文化陣地育人功能,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紅色基因成為優良品質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標識。
(三)將校園文化融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長期形成的并為師生員工廣泛認同的大學校園精神、校園文化環境的總和。校園文化具有普遍性、群眾性、靈活性等特點,通過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因而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校園文化精神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校園精神學校的“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也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是師生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共同信念。校園精神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行為準則和職業規劃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激勵作用。
校園文化環境是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課堂。校園文化環境是校園精神的外化,體現學校的文化內涵。學校的校史、校風、校訓在體現學校辦學理想的同時,展示民族精神的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啟示和感染,起到陶冶情操和塑造美好心靈的作用。
四、結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一部絕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和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才能深刻領會今天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重要性。重視歷史教育中制約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揚的因素,繼續加強歷史教育,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從歷史中追尋民族存在之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Z].2018.3.20.
[2]錢穆.國史大綱[M].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
[3]鄭師渠.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弘揚[J].史學史研究,2003(1).
[4]王春亮.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關系的社會調查與分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