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君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白頭中學校)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學歷史教材內容也進一步施行了改進與創新。在新課改標準的指引下,中學歷史課程教材改革也可謂是百花齊放,但是根據調查實際教學情況發現,大部分中學歷史新教材的實施與應用情況還是存在較多不足與缺陷。通過對目前中學歷史新教材實踐應用的現狀進行探討,并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以供剖析參考。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程;新教材;剖析探討
歷史教材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培養正確價值觀與歷史觀的一個載體。因此,歷史教材內容的質量程度,關系到新一代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與形成,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民族人格”的塑造。如要更好地體現出歷史學科的教學作用及影響,豐富課程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中學歷史新教材內容在側重主題的基礎之上,將框架結構體現出來,重視選材內容,但卻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一些更富感染力的細節或一些歷史史實。但是歷史教材改革卻極大地彌補了這一缺點,因此可以說歷史新教材的實施應用具有實際意義,也更有利于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發展。
一、中學歷史新教材的應用原因及意義
1.滿足新時期教學形式需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目前我國教育教學形勢已然煥然一新,為能夠加強基礎知識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學所有的學科課程也都進行了教材創新和改進。歷史新課程教學,完全改革了傳統思想觀,并堅定唯物史觀教學方向與目標,同時也摒棄了與現代教育不相適應的陳舊理念與內容,以能促進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創新發展。
2.歷史新課標完善了傳統課標的不足與缺陷
以往歷史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存在嚴重的不足,課程教材內容嚴重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忽視了歷史課程的系統性或時序性等特點,甚至有的主題內容跳躍性很大,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發展的學習和認知。而歷史新課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之前課程的不足,將歷史課程內容結合得豐富而有趣,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也進行了細節、內容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歷史課程教材的可讀性與豐富性。
二、歷史新教材的主要修訂內容
相較于以往歷史課程,新歷史課程在教學內容及篇章結構安排方面都進行了較為明顯的改變,并進一步完善了課程教學總目標。另外,歷史課程新教材還相對融入了一些新的理念,注重以育人為本,注重基礎知識訓練教學,并加強歷史常識的普及,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培養基本歷史素養。
在歷史課程內容編排上,新課程標準將每模塊下的學習主題內容的體現形式,轉換成了以“學習單元”為主的模塊方式。新課標是以新時期歷史學科特性為參考依據,強調了歷史課程內容的時序性,以“學習單元”為模塊的歷史教學,是以歷史時段來作為一個學習段落的,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一個時段的重大事件和基本特征。而歷史新教材的內容結構并未作很大的修正,只是在部分課程的學習探究中增加了方法學習等板塊。
三、對中學歷史新教材實施應用的幾點建議
1.依據學科特點,更新教學觀念
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必須要保障其完整性與系統性,這是新教材注重強調的方面,同時也要遵循教材應用基本原則。一方面,歷史新教材應用講究的是要適當采用“點和線”結合?!包c”是生動、具體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點連線,使學習內容依據歷史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將歷史教學內容具體、生動地體現出來。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體現學科特點。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拓展“歷史時空”,古今中外對比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還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在對待歷史人物及事件問題上,教師不僅要能夠做到實事求是,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具體分析,以體現歷史的真正精神與意義。
2.有效結合本地教學實踐,全方位實施歷史新教材
中學歷史新課改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下與本土歷史相關的教材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那么,首先教師要做的功課就是去了解家鄉的歷史人情,如四川地區的史實記載相當豐富悠久,隋唐時期的川蜀經濟安定,已進入全盛時期,民間俗稱“揚一益二之言”。另外,還有“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也曾隨入川蜀避難等歷史事件。當然,這都是需要教師自己去補充及編寫的。總而言之,歷史新教材的應用教學,教師必須要考慮與現實情況的聯系,這樣可以減少新教材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矛盾性沖突,如內容多、課時不足的缺陷。
當前,中學歷史新教材內容及結構方面等都已發生了變化,而課程教材的創新改變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少的困難與挑戰,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學教師,就必須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探索和深入嘗試,只有勤于探究,才會有所發現與創造。
參考文獻:
[1]武瑩瑩.中學歷史教材中經部史料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高園田.淺談對中學歷史新課標的認識[J].初中???,2012.
編輯 任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