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方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是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的新時代教育理念,也是自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舉措。以鄭州大學為首的多所高校在思政課課堂授課的基礎上開展了高校思政課“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將融媒體時代特征與學生特征相結合,將思政因素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的引導作用,讓課程思政建設穩起步、活起來,使其未來的發展更具計劃性、科學性。
關鍵詞 “多堂聯動” 課程思政 聯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a new era education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the pattern of "whole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also a fundamental measure to consciously implement the basic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aded by Zhengzhou University have carried out the "multi class linkage" teaching a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er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omb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ory, so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can start steadily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to mak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more planned and scientific.
Keywords "multi class linkage"; curriculum politics; linkage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其實踐需要多方位、多層次的聯合運作,高校思政課“多堂聯動”教學活動正在此基礎上,以“激發師生微資源、展示思政大能量”為目標而建立。
1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讓課程思政建設“穩”起步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覆蓋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各位思政課教師自身特點為基礎,以微信公眾號“師話學語自鏗鏘”為主平臺,以“師說”(教師聯動)、“學語”(學生聯動)、“師生鏗鏘說”在各?,F有教學資源協助下,通過“多堂聯動”教學活動,達到師生交流、課程共建、高校文化等方面的融合,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融合更多教師、更多高校的教學資源進行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探索。其工作思路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明確一條主線:以“差異”實現“激發”,以“激發”推進“聯動”,真正實現各專業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實現課程思政的共建。
(2)明確兩個立足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與學生,高校與社會之間聯動的基礎上,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連接點更具“個性與融合”的協調發展,使課程思政的建設方式具有多元化發展趨勢。
(3)明確三個建設任務:建設新媒介平臺、建設融合型教學團隊、建設課程思政新空間。一則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工作“有拓展、有機制、有活力”的“三有”聯動平臺,在教學實踐、網絡實踐、社會實踐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興媒介為學生提供課程思政建設新思路,激活新的公約數;二則建立“聯動教學團隊”,容納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多高校、多職業的多元化教學團隊,通過團隊融合發掘各課程與思政課之間的“公約數”;三則推動“聯動”方式多元化發展。在激發聯動因素、夯實聯動內容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聯動方式的研究與擴展,發掘并形成以“巧、微、精”為特征的聯動規律。
(4)明確四個研究方向:內容建設是根本、技術建設是支撐、團隊建設是關鍵、制度建設是保障。一則四個建設方向以聯動為核心,兼顧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兼顧線上與線下優勢力量,形成聯動策劃、整體部署、協作推進的新型聯動機制;二則四個建設方向兼顧教育信息的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團隊對社會輿論的引導與統籌能力;三則四個建設方向在內容、技術、多元、制度上共同發力,遵循技術發展規律,有利于為“多堂聯動”做好體系化、科學化、多元化布局。
(5)實現五個聯動環節:實現多專業、多類型(高校、家庭、社會等)、多定位(面向學生、面向教師、面向普遍網民等)網絡平臺的聯動;實現多專業、多學科、多特點教師之間的聯動備課;實現師生教學團體聯動共建;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線上與線下”“課上與課后”的聯動;實現教學實踐與理論建設的相互促進。
2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讓課程思政建設“活”起來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打破當前對于課程思政工作單純的“思政課+”或“+思政課”思維模式,貫穿“融合思維”,通過發掘、創新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學科之間、校園內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動因素,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的“個性思維”,即其自身特點與規律,在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探求、激發、聯動各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課堂”與“新課堂”,推動建立課程思政建設的新空間。
2.1 踩“興奮點”,讓學生想“動”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多以教師為著眼點,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式、教學計劃,以及各學科教師如何互相協作,然而教學活動涉及教與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在研究課程變化過程中,不能忽略“學生”這一教學主體。
當代大學生屬于網絡“原住民”,適應“多元”不適應“單一”,適應“主動”不適應“被動”,適應“新奇”不適應“陳舊”,因此每一項有關學生的工作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空白點為出發點,進行工作的安排與梳理?!岸嗵寐搫印苯虒W活動正是基于此,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思路,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真正與網絡融合,不僅有教師專欄,更有專門展示學生風采的欄目,如“學哥學姐對你說”“舞文弄墨”“校景一分鐘”“學生劇場”“舞動校園”“學評館”等欄目,并設有“師生鏗鏘說 多堂生活匯”“師生鏗鏘說 多堂暢聊吧”“師生鏗鏘說 多堂小書吧”等師生互動欄目,通過傳統教師打造網絡形象的方式吸引學生關注,這極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評價:“哇!沒想到思政課老師還這么潮!”這是“興趣”的魅力!圍繞學生,讓課程思政建設更具活力。
2.2 “同向同行”,讓學生能“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要求。課程思政建設的“同向同行”,本身就是大學設置課程的初衷。各專業因社會需要而設置,因社會責任而成長,因此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推動必然需要從高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著手,尋找融合點,實現課程思政的共建。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共理論課”教學優勢,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引導各專業學生結合學科內容,發掘、設計展示其特長的方式。既推動各專業學科與思政課教學同向同行,互融互補,也激發了學生參與思政課教學,展示教學成果的熱情。
2.3 “師生共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多元化推動社會多元化發展,因此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把握一切可以把握的機會,是每一項新興工作應該具備的策略與思維方式?!岸嗵寐搫印苯虒W活動正是基于激發、聯動一切有利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資源因素,以推動融媒體環境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學生入門,助學生策劃,磨學生作品,展學生風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與學生共同打磨作品,形成了具有時尚性、時代性的思政課作品,如:用抖音拍攝“經典閱讀”系列以及“文明賞花”系列,書法展示、紅歌聯動、校園一分鐘、舞動校園等作品集。在這個過程中拓寬師生思路,推動師生互融,實現教學相長,真正融合了各高校教學資源,使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融合發展。展示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魅力所在。
3 “多堂聯動”教學活動讓課程思政建設未來可期
3.1 完善目前課程思政的共建方式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多為自上而下以教師團隊為主的推動模式,“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注重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授課之外,嘗試以學生興趣、關注點、疑問等方面出發,探求課程思政工作中“課下與課上、線下與線上”共建方式。
這一方式也有利于打破當前對于“課程思政”建設方式的研究重點多停留在以高校教師、高校各部門、課程規劃等微觀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階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系統化、科學化發展。
3.2 推動新媒介使用與課程思政建設之間“融”發展
目前對于“課程思政工作”的模式研究,各學者多從自身專業著手,策略研究多為“思政課+”或“+思政課”的模式,事實上“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各學科、各門類、各部門等互相聯合、取長補短,達到協同效應。因此其工作規律并非“相加”而應“相融”,但目前尚缺乏將“融合思維”與“課程思政”工作相結合的模式研究。
所謂“融合”,即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因此“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注重依據新媒介特點,融合學生興趣點、關注點以及理論理解的空白點,探索并總結吸納學生、激發學生的有效途徑。使其成為構建課程思政建設立體化的重要渠道。即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師生之間點線面立體化溝通渠道,設置個性化溝通元素,形成多樣化溝通語系。
3.3 推動“融合型”教師團隊的建設
媒介融合的推進有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素相互“聯動”,在融媒體時代創新課程思政建設的打開方式。但從目前情況看,高校思政課各教學要素之間缺乏有效聯動,影響課程思政建設與時俱進的發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師團隊的建設多為“相加”而非“相融”,多為“單向”而非“多元”。
因此在“多堂聯動”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注重教學團隊的立體擴充建設。以各參與教師為核心,建立“師生教學相長團隊”、“多專業教師互助團隊”、“融媒體研究教學團隊”等多方向教學團體,在多媒介、多渠道、多風格傳播渠道的推動下,使話語載體多元化、話語內容生動化,完善教師團隊的“融合”建設,從而使課程思政建設具備更強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