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承彬
【摘要】本文論述抓好導學案問題設計的策略,提出導學案問題設計應體現指示性、統領性、探究性、開放性和指示性,提升導學效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導學案 問題設計 指示性 統領性 探究性 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121-0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導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手段,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既抓住學生,也抓住課堂”的新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日常教學,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過分注重習題練習,而忽視了學法指導,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認為,導學案問題設計應體現指示性、統領性、探究性、開放性四個方面,緊緊圍繞語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行導學設計,以實現導學案的優化效應。
一、體現指示性,導引課堂思維
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導學案的目的是要指引學生進行思考,而不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進行導學案問題設計時,教師要考慮用書面語言給予學生具體指導,讓學生明確課堂任務有哪些。那也就是說,導學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有明確的指示性。具體而言,就是要能夠給學生明確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要給學生多設計一些指示性的問題,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怎么學,還要讓學生明白怎么操作,怎么思考和探究,從而起到導引課堂思維的作用。
在設計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女媧造人》導學案時,筆者緊緊抓住“造人”這一文眼作為文本解讀的關鍵點,展開了兩次問題設計。第一次,筆者設計了一個核心問題:“女媧是怎么造人的?”很顯然,這個問題太過寬泛、模糊,并沒有向學生指出具體的操作步驟,不具有指向性,為此筆者進行了修改,第二次的問題設計就是將這個核心問題分解成了3個具體的小問題,從思考的路徑和方向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第1個問題是:“用筆畫出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想一想,女媧造人的過程是真的嗎?為什么?對于這種寫作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這個問題不但指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而且讓學生體會神話故事所具有的基本特點,學習想象和聯想的寫作手法。第2個問題是:“與《風俗通》中的短文進行比較,看看課文對哪些內容進行了補充?”這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以此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神話類故事的特點。最后一個問題是:“課文怎么描寫女媧造人后內心的喜悅?你體會到了什么?”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指導學生進行圈點勾畫的細讀,找準能夠展示女媧人性特點的句子,深入理解文本對女媧這個神話形象的塑造。
教師要想讓導學案的問題具有指示性,就不能只考慮問題本身,還要考慮能否在實際學習中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真正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的導學案設計中,A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學問題:“你認為三味書屋的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B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導學問題:“找出并仔細讀一讀文中描寫三味書屋先生的句子,你認為童年的魯迅對先生是什么態度?成年后的魯迅對先生又是什么態度?你認為先生是什么樣的人?”顯而易見,A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沒有從課文的理解入手進行問題設計,不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而B教師不僅直接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而且引導學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延伸出自己的看法,指引學生把學習的視角轉向課外,導引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發展,而這正體現了導學案問題設計的指示性。
二、體現統領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語文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中,每一個關鍵問題的切入并非支離破碎,而是要以整體統領性作為基本原則,因此,教師在進行導學設計時要從整體著眼,以一當十,提綱挈領,緊緊抓住一個關鍵點帶動整個面,由此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品讀文本,有效突破重難點。
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誡子書》這一課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文章緊緊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為了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筆者在導學案中設計了這樣的統領性問題:“文中告誡兒子成長必須具備什么條件?細讀文章,找出其中相關的句子,聯系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這樣的導學問題提綱挈領,有助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主題和重點,即一個“靜”字,掌握閱讀理解的關鍵性知識。
教師進行問題設計時往往容易從單一角度切入,不經意間將學生的思路引入歧途。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學案設計中,有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統領全文:“文中描寫了百草園中的很多景物,想一想作者是從哪些角度描寫的?”很顯然,作者不光寫了百草園中的景物,還寫了長媽媽的趣聞、雪地捕鳥的趣事、壽鏡吾先生這個趣人,要解讀文本的主題就不能偏離這些關鍵要素。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中的支架性問題進行修改,以此統領全文解讀:“想一想,作者寫出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哪些人和事?作者在寫人、繪景和記事中有什么情感變化?”通過這樣具有統領性的問題指導,引領學生步步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和品讀課文,突破課文的重難點,最終推進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體現探究性,領會文本秘妙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核心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個體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導學案設計中要帶領學生質疑問難,善于在無疑處生疑。教師可從文本的特點出發,從多個層面進行挖掘,尋找提問點,帶領學生展開個體探究。
(一)抓住熟悉的地方發問
對于課文中的有些句子,學生一讀就懂,卻往往會忽略其中的深意。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導學案設計中設置問題,引領學生仔細揣摩品味。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散步》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這段話學生通常會膚淺理解為“擔心摔跤,所以走得小心”的意思,為此在導學案中,筆者特意預設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文中寫‘慢慢地,穩穩地?你從中體會到什么?”經過導學案的問題指引,學生品味之后,能夠體會到這些普通的句子背后蘊藏的象征含義:“我”和妻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擔負重大責任,一定要小心翼翼,穩穩當當。學生深刻體會到文本用詞的秘妙所在。
(二)抓住新舊不同處提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和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比較,并結合兩者之間的異同提出問題,大到主題旨意,小到遣詞造句,都能以此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入探究。例如,為了讓學生仔細分析《臺階》中的父親形象,筆者在導學案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想一想,《臺階》中的父親和《背影》中的父親有什么不同?談談自己的體會。”通過問題導引,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層,體會兩篇課文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
四、體現開放性,拓展閱讀視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時空,不能將問題答案和結論一并呈現給學生,而是要適度開放,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做出多元的思考。
例如,在設計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老王》這一課的導學案時,老王和作者情感交流之間的錯位是一個關鍵點,為了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意,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結合當時的身份和處境,談一談老王和作者情感交流之間造成錯位的原因。”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名學生都可以從自身出發,結合時代的身份和處境展開分析,不但有落腳點,還有自主思考的空間。
當然,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并不是越開放越好,而是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探究時有抓手。例如,在《誡子書》導學案中,A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你最喜歡文中哪個句子?談談你的體會和理解。”B教師在導學案中也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學了《誡子書》,你對‘靜字有什么獨特的體會?你認為應該怎么做事,怎么做學問?談談你對諸葛先生的認識。”很顯然,A教師的問題設計開放度過寬,學生無法把握討論的角度和方法,不利于思維橫向、縱向發展;而B教師的問題設計不但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還讓學生結合課文,聯系實際,與作者展開對話,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十分重要的導引作用。
在初中語文導學環節中,導學案的問題設計是提高導學效能的關鍵環節,教師要立足指示性、統領性、探究性、開放性四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為原則,將導學功能落實到課堂中。
【參考文獻】
[1]陳逢輝.初中語文導學案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
[2]馬文英.初中語文導學案中的目標設定[J].寧夏教育,2019(2)
[3]陳有武.利用“學案導學”打造初中語文魅力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
[4]田福,曹高年.初中語文導學案的設計原則與注意事項[J].甘肅教育,2017(20)
(責編 秦越霞)